英語聽力怎么練才能快速提高?我來教你!
英語聽力怎么練才能快速提高?我來教你!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是關(guān)于英語聽力快速提高的辦法,我相信這會對大家的英語學習很有幫助,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利用起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1,提高聽力必須花費大量時間
英語聽力的提高需要量的積累,不花大量時間不可能有突破。
2,提高聽力需要閱讀、口語、寫作、翻譯等多項技能的輔助
學習聽力不可能孤軍深入。
由于積累了大量詞匯,并熟悉了英文表達方式,為之后的聽力練習打下基礎(chǔ)。
另外,要多練口語,多寫作、多跟讀。
3,提高聽力必須有相應(yīng)的詞匯量
把記憶單詞和日常英語閱讀結(jié)合起來,加強詞匯基礎(chǔ)。
在英語學習的起步階段就接觸英英詞典,練習用英語解釋英語。
從而提高了語感。
4,聽寫是個好方法
聽寫的一大好處是可以幫助我們識別語音。
只有聽準了英語語音,才能把正確的詞句記錄下來。
長期堅持聽寫,能培養(yǎng)對英語語音的下意識反應(yīng)。
最重要的是辨音能力,要提高耳朵的敏感性。
這屬于物理性練習。
沒有辨音能力,一切將無從談起。
5,堅持精聽
有了一定的聽力基礎(chǔ)后,可練習精聽。每次只聽一句話,但一定要聽懂。
先聽簡單的話,在聽長句、復(fù)雜句。
開始要聽許多遍才懂,熟練以后可以一、二遍就懂。接下來,練習聽幾句話,聽段落,也要求一、二遍完全聽懂。
由于精聽是完全靠耳朵聽懂,而不是參考記錄文本,因此對提高聽力理解力很有幫助。
所有聽力練習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聽解力。聽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到一定程度以后,應(yīng)減少聽寫量,更不能依靠聽寫記錄文本去理解。
6,高質(zhì)量的泛聽
泛聽可以提高一次聽解的水平。
聽的時候,應(yīng)保持心態(tài)放松,只管一路聽下去,不必糾纏個別生詞和難句。
要求快速聽懂大意,對某些細節(jié)和難點,可在第二、第三次聽時搞懂。泛聽材料不要太難,生詞量不要太多。
7,主動聽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材料
科技報道、醫(yī)藥衛(wèi)生報道、采訪實錄等比較難懂,可以有選擇地聽一些。敢啃硬骨頭,再聽一般性報道,就有了輕松感。
8,下意識的聽力練習
在睡覺前聽,完全放松地聽,有利于形成英語下意識,有時在睡夢中也能理解耳邊的英語。
不要強求每句話都聽懂,在模糊狀態(tài)下也可以積累語言感覺。
記英語單詞的方法有許多書介紹過,可以參考。
但前提是硬記,必須死記住6000以上基本詞匯。
然后再采用前綴、后綴、詞根等方法,擴大詞匯量。
如果一詞多意,就把最常用的意思重點記住,以后逐漸擴大對詞意的了解。
有了6000詞做基礎(chǔ),就可以經(jīng)常使用英英詞典了。
遇到單詞查英英詞典,通過原汁原味的語言解釋了解生詞,可以很快找到語感,特別對準確理解英語有好處。
具備了使用英英詞典的能力,學英語才算真的入門了。但做到這一步很不容易,需要下苦功。
一遍聽懂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其訓(xùn)練方法同聽寫不完全一樣。
1.聽寫的目標很單純,就是聽音記詞。
有時意思完全沒有聽懂,但仍可以把詞一個個記錄下來。
但是一次聽懂不同,需要一遍就能把主要意思聽明白。
是聽懂,而不是通過記錄文本讀懂。
2.訓(xùn)練一次聽懂需要從聽寫起步,經(jīng)過精聽、泛聽逐漸培養(yǎng)抓大意、抓細節(jié)的能力。
聽一篇材料之前,先設(shè)想幾個問題,帶著問題聽比無目的聽更有效,可以訓(xùn)練聽英語的方向感。
聽的時候抓住一段完整地聽下來,不要被個別詞句打斷,盡量抓大意。
不懂的地方,聽第二、三遍時再補充。
許多專業(yè)英語翻譯在工作中有時也只能抓住主要意思,而無法顧及所有細節(jié)。
3.遇到生詞不糾纏,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聽英語的心態(tài)很重要,不驕不躁,平和穩(wěn)定。
有時,心態(tài)不好會嚴重影響水平的發(fā)揮。
明明可以聽懂的東西,因為心態(tài)不好很可能聽不懂。
聚精會神,卻不緊張慌亂,把能聽懂的地方都聽懂,盡量發(fā)揮應(yīng)有的水平。
4.從學會聽寫進步到高質(zhì)量的泛聽,需要改變學習側(cè)重點。
聽寫時注意力集中在單詞上,需要認真辨音;訓(xùn)練一次聽懂則把聚焦點放在整個段落上,不必計較每個詞的發(fā)音。
有時,單詞的聲音雖沒有聽清,但整句話還是可以聽懂。要有“志在得千軍,而不在得一將”的大氣,才有利于培養(yǎng)一次聽懂的能力。
5.最重要的是有快速反應(yīng)能力,聽的時候不經(jīng)過中文翻譯就能理解。
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反復(fù)練習,打好基礎(chǔ)。當聽寫具有一定準確性后,就應(yīng)減少聽寫時間,集中攻克精聽、泛聽。
不然的話,老是聽寫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一聽英語就想用筆記錄,離開筆就聽不懂。
這話可能有些極端,但的確需要警惕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