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
七年級下冊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
東南亞是亞洲的一個亞區(qū)由中國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下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七年級下冊地理東南亞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七年級東南亞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東南亞地理位置并了解其重要性;
2.描述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3.列舉東南亞的主要農作物種類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得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2.培養(yǎng)收集、整理資料及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因地制宜的人地關系思想,學習從國家利益角度認識世界地緣關系。
二、教學重點
東南亞“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三、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
五、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從圖中讀出所需信息,對問題進行認識。采取談話法,借助日常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東南亞(屏幕展示課題東南亞),東南亞是個好地方,我告訴同學們東南亞有一種美食──東南亞香米(展示東南亞香米),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屏幕中的內容。同學們想,當你特別餓的時候,端上來一碗熱氣騰騰的帶著茉莉花香的米飯,那多幸福啊!同學們嘴饞了,下面我們去東南亞吃正宗的香米。
(一)去東南亞會遇到很多問題,誰來說說會遇到哪些問題?學生回答,如要有足夠的錢、要知道東南亞在哪等?
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幾個問題。[展示:1.東南亞生產稻米嗎?有適宜生長的條件嗎?(氣候)2.東南亞在哪里?(緯度和海陸位置)3.東南亞地理情況怎樣?(島嶼組成、國家組成)4.怎樣去?(路線、交通方式)]教師解說。
下面我們一起解決上述問題。
(二)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東南亞生產稻米嗎?老師說的是真的嗎?我們用學到的地理知識分析分析,東南亞適合水稻生長嗎?打開課本28~30頁,學生從中找出答案,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看30頁圖7.25和7.26,請學生分別介紹兩種氣候(氣溫和降水)。我們具體來了解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播放flash具體展示)教師適時解說。
這時同學們放心了,東南亞真生產稻米。東南亞不只生產稻米,那里還有更多的熱帶作物,(放作物幻燈片)介紹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引導看圖7.22作物分布,然后完成下面的連線題(放幻燈片展示問題)。
把下列物產的生產和出口狀況與相應的國家用線連接起來。
①世界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A.印度尼西亞
?、谑澜缱畲蟮挠妥厣a國 B.菲律賓
?、凼澜缱畲蟮囊由a國 C.泰國
?、苁澜缱畲蟮慕堵樯a國 D.馬來西亞
(三)我們來解決第二個問題,東南亞在哪里?同學們打開課本26頁(圖7.17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在中國的什么方向?(提示山水相連)赤道從中穿過(南緯10度~北緯25度),是什么溫度帶?海陸位置怎樣?(播放flash,說明“十字路口”的位置,強調“十字”)學會了地理知識我們就要用一用,2008年12月26日下午,中國海軍艦隊從海南三亞起航遠征索馬里打擊海盜。請你指出他們行走的路線。(展示海盜、中國海軍圖,)請學生上臺指出。如果不走這條路線行不行,為什么?這條航線對日本重要嗎?我們可以看到馬六甲海峽非常重要。
(四)到了之后為了不迷路,我們要了解一下東南亞的基本情況。
[幻燈片展示,討論要求:一、就近自由分組,至少3人1組。二、每組推薦一名組長,組長分配任務、做總結。三、時間5分鐘。四、獎勵:討論問題積極,完成任務快并且準確的,得到同學們的掌聲。討論問題:1.東南亞由( )半島和( )群島兩大部分組成。2.在圖7.18中找出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在圖7.22中找出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3.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它們。]
學生討論后教師出題測試:1.東南亞由( )半島和( )群島兩大部分組成。2.哪些國家與中國接壤?3.哪個國家是內陸國?教師重點引導說明記憶方法(展示岳飛圖)“岳(越南)飛(菲律賓)去二丫(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寨(柬埔寨)子里吃老(老撾)面(緬甸)、看新(新加坡)聞(文萊)。”引導學生說出文字所代表的國家,學生齊讀加深記憶。
(五)我們怎樣去東南亞呢?(看中國—東南亞圖)請學生指出路線、乘坐的交通工具。(海、陸、空)
問題解決了,我們可以去東南亞了。到東南亞,我們可以吃香米,還可以吃新鮮的椰子、香蕉。同學們想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幻燈片展示:風景圖片、水上市場、泰國象、工廠)覺得東南亞好的同學請舉手。
提問:你去東南亞還為了什么?學生回答:旅游、投資建廠、做漢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去東南亞既給我們帶來好處,也給東南亞帶來好處。
總結:東南亞地區(qū)是我國的鄰居,我們就應該友好相處,共同發(fā)展。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兩個地方之間的友好事業(yè)做出貢獻。
七年級東南亞教學反思
一、“互動”很重要。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如:先讓學生舉手發(fā)言了解的狀況,后師再讓同學補充,最后再由老師全面講述,這樣學生表現(xiàn)積極,效果較好。
二、“地圖”指南針
讓生識地圖,是否知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其中馬六甲海峽的戰(zhàn)略地位。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chuàng)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
三、 “多問”出創(chuàng)新
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并由興趣發(fā)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fā)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并以豐富的感***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 “好動”出希望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于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fā)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chuàng)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并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