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物理的方法有哪些
對于物理的學習,有哪些好方法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學好物理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學好物理的方法之理解物理公式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物理公式中對各物理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物理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于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xiàn)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xiàn)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例如,對于功的計算公式W=FS中S的含義的考查有這么一道題:一位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推到7m遠處,這位同學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 B.210J C.0J D.無法判斷。初學者往往覺得選A或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應為D,那么對S的含義自然是心領神會。哲學上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體現(xiàn)在這里。
學好物理的方法之總結知識點
我們常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過程。我們前面所說的正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把書由薄變厚,但把書由薄變厚并不是我們的目的,太厚了,就會超負荷,承載不起。大千世界,紛繁復雜,但在哲學家看來,無非是物質(zhì)或精神;而在生物學家看來,無非是動物或植物??梢?,只要我們學會發(fā)現(xiàn)其共性,找出其本質(zhì),便都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習也正如此,我們?nèi)魧W會了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那么繁雜的物理內(nèi)容便化成了簡單的幾個部分,學習起來自然就會輕輕松松、游刃有余。例如:在物理量的定義中,速度、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它們的定義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那么多的演示實驗,卻幾乎都是用控制變量法,只要我們掌握了控制變量法的實質(zhì),所有的實驗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學好物理的方法之感情投資
我們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學習中的作用猶如化學中的催化劑。對一個學生而言,能試著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將會終生受益非淺。學習的過程本就是艱辛的,甚至在大多數(shù)學生看來是個單調(diào)、枯燥的過程。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應,那么什么樣的方法都將是徒勞無效的,如果我們能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寓于神奇的感情力量,那么,我們的學習生涯不就其樂無窮了嗎?
學好物理的方法琢磨物理概念
能不能學好物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你對物理概念能否理解得透徹,物理概念因其抽象性,總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比如“能量”、“慣性”等等這些概念,單靠老師的“言傳”并不能傳神地表達出概念的真諦所在,而只有自己做到了“意會”才能真正領略出它的全部內(nèi)涵,這種“意會”的感覺就只有靠我們對概念的反復分析、琢磨才能體會得到,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意義正在于此。例如“摩擦力”這個概念,書中是這樣下定義的:“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經(jīng)過分析,我們可首先找出概念中的關鍵字句,“互相接觸”、“相對運動”、“接觸面上”“阻礙相對運動”然后琢磨、體會這些字句的含義。“互相接觸”說出了摩擦力產(chǎn)生的首要條件,并由此可聯(lián)想到它與重力、磁力等的不同,但是不是互相接觸的物體就一定有摩擦力呢?顯然不是,一個“當”字揭示出了“摩擦力”的產(chǎn)生必然是伴隨著“相對運動”,那么什么是“相對運動”呢?“相對”二字應該是指這“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由此意識到判斷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之間是否產(chǎn)生摩擦力的依據(jù)應該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fā)生了“相對運動”而不是看這兩個物體是否發(fā)生了“運動”,“接觸面上”告訴了我們摩擦力產(chǎn)生的位置,而“阻礙相對運動”則說明了“摩擦力”的作用和方向,它的作用是阻礙“相對運動”而不是“阻礙運動”,那么它的方向就應該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而不是與“運動”的方向相反,并由此可恍然悟到摩擦力并不總是阻力。經(jīng)過這樣的反復分析、琢磨,我們對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位置、作用、方向自然就會清楚、透徹,哪里還會有似是而非之感呢。
學好物理的方法之剖析物理實驗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nèi)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后小實驗、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物理與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么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么樣的實驗,無外乎都有這么幾部分組成,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么?記錄什么?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xiàn)象?整理記錄到的數(shù)據(jù)?最后得到的結論是什么?例如在《焦耳定律》這節(jié)課中,書中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燈泡接入電路中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fā)熱,可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fā)光,電線的發(fā)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為什么?”由此,需要研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系,這便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如何進行研究呢?聯(lián)想到物體間熱傳遞的規(guī)律和溫度計的制作原理便設計出了如課本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便把電流放出熱量的多少形象地轉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電阻的大小、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的長短的關系,在這三步中,當我們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當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時,就必須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來改變電流;當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系時就應該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而通電時間不同。那么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采取的辦法是把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接成了串聯(lián)電路;在第二步中采取的辦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變阻器來改變它的電流;至于第三步就無須多說人人明白,然后通過觀察每一步中條件改變前后液柱的升降情況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內(nèi)容。在平常的學習中,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環(huán)環(huán)設問、層層剖析,那么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了如指掌、默然于胸,還有什么能難倒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