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東圈門導(dǎo)游詞3篇
揚州東圈門導(dǎo)游詞3篇
東圈門是揚州的一條古街,東西走向,西到國慶路,東到觀巷,長約700米,與揚州市東西主干道文昌中路平行。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為大家?guī)淼膿P州東圈門導(dǎo)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1:揚州東圈門導(dǎo)游詞
以保存有大量明清古民居,尤其是鹽商住宅著稱,是揚州市保護的歷史街區(qū)之一。
東圈門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間,鹽運使司由于獨處城外(舊城),在東、南、北三面修建了三個門樓,東門樓被稱為東圈門,并向東形成一條街道,成為鹽商聚居地。
東圈門沿街的文物古跡甚多,自西向東有東圈門門樓.壺園、江澤民主席舊居、清溪舊居(經(jīng)學(xué)家劉文淇故居)、汪氏小苑(省級文保單位);街的西端正對昔日鹽運使司衙署,東端則是瓊花觀。
東圈門街,則是一條貫通東圈門的、東西向的街道。圈門以西,為“東圈門內(nèi)”;圈門以東,為東圈門外,通稱“東圈門街”。其時,東圈門的門樓和圈門尚在。東圈門街的東頭,與三祝庵街、地官第街相連,西頭與運司街相接。街長約620步,街寬只有6步。街心以長約70厘米,寬50厘的麻石板鋪路。解放后改為水泥砂漿路面,至今尚有零落的石板可尋。近年(2000年)整修街道時,不僅重建了東圈門城樓,而且重鋪了石板路其寬其整其潔,不亞于明故宮前的御道街也。
這條東圈門街上的名人宅第和遺跡,大都集中在街北一側(cè),如街東頭的三祝庵,曽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杭郡老畫師金農(nóng)(名冬心)寄寓故址。與三祝庵西相距百步之遙的東圈門街14號,即是名聞海內(nèi)外的清代揚州學(xué)派之一的經(jīng)學(xué)名家劉文淇的住宅--“青溪舊屋劉”家。在劉家舊屋之西,僅隔羅總門一個巷口,即東圈門街16號宅,曽是當(dāng)代偉人祖父江石溪的舊日居址。
與之一墻之隔的18號尹氏老屋,乃古典園林建筑工程公司高級工程師尹氏寓所。20號大院內(nèi),傳為清朝禮部尚書祁雋藻之孫、湖北知府祁友蒙的故址,俗稱“祁家大院”再西,即東圈門街22號,為清代同治年間(1862-)江西吉安知府何亷舫的府第。相傳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期間,凡來揚州,每至何家“詩酒流連,竟日而罷”。何氏有子,名彥升者,曾經(jīng)出使俄國,官至新疆巡撫之職其時揚州名士方地山,撰有聯(lián)云:“身行萬里,能通六國書,無怪群公欲使班超定西域;凄涼玉門關(guān),嗚咽隴頭水,早知今日不如何遜在揚州。”
何氏父子,一個移家揚州,畄連山林;一個絕途萬里,鎮(zhèn)守邊陲,傳為街坊佳話。但在這條東圈門街上,最為名動中外的故跡,還當(dāng)數(shù)青瓦灰墻的江氏舊居,業(yè)經(jīng)地方政府修復(fù),以資恢復(fù)舊觀。無可疑問,這將為人杰地靈的東圈門街歷史,以及地方人文內(nèi)涵和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云耳。
東圈門街上的住宅,兩側(cè)皆為青磚、黛瓦、杉木結(jié)構(gòu)的傳統(tǒng)建筑,間或有水泥結(jié)構(gòu)的門面,均為名人宅第,如清人何亷舫家的西宅門庫,及民國時人周開衢大律師家的宅門,即是。但住宅的大門結(jié)構(gòu),也因主人的身份、階層和財富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如通常所說的門堂、門庭、門樓建筑模式,即是上中層人士的宅門構(gòu)造。一般市民階層人家的宅門,大都為“磚庫”門面,跨進大門檻,即已步入堂屋。所謂“堂屋”,也即是一進三間住房的中間一架屋,建筑上稱“明間”,今時稱做“客廳”。
所以說,它沒有專屬的門堂,更沒有門樓構(gòu)筑了。這里所說的“磚庫門面”,系借用蘇錫常一帶,民間俗說的“石庫門”面而言的。所謂“磚庫”,也就是用專門用來建筑門框的“面磚”構(gòu)成的“門廓”。當(dāng)然,人們常說的“門面房”,是專指店鋪而言的,而不是說的“門面”。在這條中上人家聚居街區(qū)里,從東到西有不少門面房,即商鋪也。
記者昨天采訪時了解到,丁氏住宅原系清咸豐年間廣東廉州知府張丙炎所有,民國期間為丁敬臣所得,丁曾為山東悅開煤礦經(jīng)理、青島商會會長。此宅由東、中、西三路組群并列,中路保存最為完整。此宅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現(xiàn)存房屋面積2294平方米。
馬氏住宅系民國初年江蘇省代理省長馬世杰三子馬叔昂購得,后幾經(jīng)轉(zhuǎn)手為洪蘭友所得。洪蘭友,名作梅,江都人,畢業(yè)于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法科研究院,著有《法學(xué)通論》。故居由住宅和花園組成。此宅前后七進,磨磚門樓磚雕細膩,大型花墻磨磚挺秀,廳堂高敞典雅,明三暗五平面布局。占地近4400平方米,現(xiàn)有舊屋1428平方米。丁氏、馬氏住宅合計面積3700多平方米,原先居住著62戶居民,共207人。
汪氏小苑位于東圈門歷史街區(qū)東首“地官第”14號,主人姓汪,以住宅為主,苑則相輔,故稱汪氏小苑。小苑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遺存老房舊屋近百間,建筑面積1580平方米,是今存揚州大住宅中最為完整的清末民初鹽商住宅之一。其特點是房屋布局規(guī)整,裝飾雕琢精湛,庭園玲瓏精巧,文化底蘊豐厚。汪氏小苑以其獨有的特色和鮮為人知的鹽商秘聞多年來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來訪,現(xiàn)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昨天走進東圈門地官第10號、12號時看到,這里的建筑雖然有點破舊,但古建筑從前往后依次排開,延伸向遠方,前后有七進房屋,氣宇軒昂,十分氣派。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這里原先雜亂無章的窩棚建筑已經(jīng)拆除,留下了不少空地。據(jù)專家介紹,丁氏住宅三橫七縱,前后“串樓”相連。水磨磚大門樓朝南屹立,上面雕刻著琴、棋、書、畫、梅、荷、菊、鹿等吉祥圖案。此宅原先有臨街大門樓一座,稱為第一進,門樓為第二進,此后還有五進。從第五進開始,每進都是兩層樓。其格局都是中間一方天井,四面以欄桿相圍。第六進西面墻上,有一個六角形的玲瓏磚窗。透過磚窗,正好看見汪氏小苑中那方“迎曦”的石額。
丁氏住宅由東、中、西三路組群并列,中路保存最為完整。前后七進,磚雕門樓十分精美,屋內(nèi)柏木大廳高敞軒豁,三面置廊拱衛(wèi)。馬氏住宅前后七進,明三暗五。第七進后有花園花廳、庭院、后住宅,前后合計實為九進,南北總長達170余米。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馬氏住宅為汪氏、丁氏、馬氏三大住宅中占地面積最大的老宅子。房屋共有69間、26廂、6披檐、1亭,建筑面積達1730平方米。
2:揚州東導(dǎo)游詞
揚州,這個美麗的地方。它沒有北京的雄偉壯觀,沒有桂林山水的平靜,也沒有上海的高度信息化。它有的是那一座座園林、寺廟、騷人墨客和他們的故事。
到揚州觀光,不去瘦西湖那就太可惜了。在我看來,陽春三月的瘦西湖是最美的。
陽春三月,站在瘦西湖外,煙花由柳絮伴著如煦的春風(fēng)從你的臉上撫過,輕輕的,柔柔的。步入瘦西湖,租一條船,蕩漾在瘦西湖上,兩岸綠樹蔥郁,姹紫嫣紅,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湖面上橋梁橫跨,造型各異,游船交織,水草叢叢,荷花朵朵……湖面曲折,蜿蜒,時寬,時窄,時直,時曲,給人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美麗的五亭橋經(jīng)歷了幾百年的風(fēng)雨侵蝕,依然凝靜莊重地佇立在瘦西湖上,五個亭子依舊錯落有致地立著。陽光下,微風(fēng)中,五亭橋金光閃閃,銀鈴聲聲,遠遠看去,如一朵碩大的蓮花浮在水面上。每當(dāng)夜晴月滿時,五亭橋十五個橋洞中各銜一月,金波蕩漾,眾月爭輝,富有詩情畫意。清朝詩人黃惺庵吟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
瘦西湖,對于這個名字,或許不少人都會提出疑問,它與杭州西湖有什么關(guān)系呢?為什么叫瘦西湖?這可源于清代詩人汪濠欣賞這里秀美景色,便作詩稱贊:“垂柳不斷接線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yīng)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之名廣泛傳天下。
清代揚州,鹽商獨霸一方,依恃雄厚財力,修園造館,個園便是其中之一。
個園是兩淮鹽業(yè)商總黃至筠的私家園林。主人愛竹,在園內(nèi)種植竹子,并取名“至筠”,雅號“個園”。據(jù)說,這也是受了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的影響。
個園中四季假山,山石怪異。“盡石之妙”的春山,樸素淡雅,纖巧秀媚。夏山宛如一座依山臨水的石頭房屋。石屋左右峰巒聳峙,其下池水澄澈,秋山氣宇恢宏,山勢峻偉,非黃山,卻神似黃山。冬山纖巧,猶如滿園積雪初融,給人以冬去春來之感。傳說,個園四季假山乃是出自石濤和尚之手筆。
凡來揚州一游的人,都少不了去大明寺。它殿閣巍峨,松柏參天,林木蔥籠,環(huán)境幽靜,寺內(nèi)建有棲靈塔,塔高九層,挺拔壯觀,高入云霄,引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登臨,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劉禹錫的《同樂天登棲林寺塔》,白居易的《馬夢得同登棲靈塔》等都廣為流傳。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曾是這的主持,這也是他東渡日本傳教的出發(fā)地,大明寺西南有歐陽修任揚州知州時營建的平山堂,歐陽修曾在《朝中措平山堂中》寫道:“平山檻倚晴空,山色有中無。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
揚州人杰地靈。西漢大儒,江都相董仲舒倡導(dǎo)“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揚州人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壓全唐”?!都t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與揚州有著親密的關(guān)系,超凡脫俗的“揚州八怪”更是清代畫壇的一支異軍?!侗秤啊贰ⅰ逗商猎律?、《我是揚州人》的作者,寧可餓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也是揚州人的驕傲。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如今揚州的月亮還是那么明,水還是那么綠。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如今的揚州正在成為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化交相輝映的城市。
3:揚州導(dǎo)游詞
古代文人墨客都喜好對月抒情,因而古城揚州便成了詩人墨客的云集之地。
素有古詩聞名遐邇,“天下三月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揚州的月亮確是不同一般,教人心向往之。
“二月明月照人愁”
皓月當(dāng)空,皎潔如玉,似薄紗那般輕柔,又似白雪那般純潔,像天真爛漫的孩子,又像矜持含羞的少女,叫人憐惜,又叫人生情。
月啊,為何你會勾起人的無限哀思。
滿腹愁悵,卻又得不到傾訴,只有往事一幕幕,顯現(xiàn)在眼前……
靜謐的夜晚,幽靜的林子,還有這一方水池。
惟有月色籠罩在水面上,淡淡的,偶有微風(fēng)輕佛,了只見一陣輕煙從眼前飄過,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許是瑤池邊上的美景,神仙般地讓人琢磨不透。
留下一絲的神秘,撩人心頭。
“二十四橋明月夜”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歌女披著銀輝,宛若雪潔冰清的玉人,悠揚宛轉(zhuǎn)的簫聲飄散在雖冰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
揚州的月亮,更有一種另類的美。
那“何處相思明月樓”的扁舟子,道出了揚州明月的美。自古以來,揚州就以吹簫的美女而聞名。揚州美,美在揚州夜,揚州夜色美,美在二分明月一聲簫。
要說揚州明月,還得“夜聽玉人簫”,揚州月與揚州人的美是一樣的。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是美,由感而發(fā),當(dāng)然并作欣賞。
“海上明月共潮生”
詩人張若虛的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深知揚州之精髓在于月。
總是愛在深夜,當(dāng)一切都靜寂無聲時,依儇在窗旁,欣賞著月亮。
有時細如銀鉤,就像楊柳葉子般依依醉人,有時圓如玉女盤,讓人產(chǎn)生一種意象,月宮中的嫦娥仙子在飄然起舞,可謂“美不勝收”。
多情自古傷離別!
“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就連要分開的人兒都會記著那一輪明亮,即使是殘月,也會讓人永記,即便是天涯海角,難以共月,也會記著有過那么難忘的一瞬間。
在一起共賞月。
揚州明月,風(fēng)流不盡,歌詠不窮。
看過“揚州東圈門導(dǎo)游詞”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