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哲學的慰藉》有感心得6篇
《哲學的慰藉》第二部分,阿蘭?德波頓提到了伊壁鳩魯和他的思想。伊壁鳩魯?shù)膫惱韺W說認為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鞓钒ㄈ怏w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本文是小編讀《哲學的慰藉》有感的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讀《哲學的慰藉》有感心得一:
“類似愛情的,他們是彼此的病癥和痛”,夏宇在《上邪》里把愛情形容成一種病癥。的確如此,世界上有一種因愛而生的病叫失眠,有一種失眠的病叫作神經(jīng)病。戀愛的人經(jīng)常不分晝夜不眠不休地焦慮、絕望、嫉妒、感到幸福缺失,這種充滿挫折感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癥會讓人想不開或者只在一處想,患者極易病入膏肓。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通過《哲學的慰藉》告訴人們的,是一種靈性、反諷、優(yōu)美、歡欣、安樂的養(yǎng)生術(shù),而非在意識形態(tài)的迷霧中穿行的激情。因為對于病人來說,激情實在是一種類似崩潰的東西。他在此想要傳播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不是學習的能力,而是對自我的一種把握和判斷——是對人們各種心理病痛的慰藉,包括愛情這種普世的疾病。
下文僅談?wù)勛约旱穆?lián)想,若你要想得到的是治療,不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是感受不到效果的存在的。
你的愛情不是常識
蘇格拉底在世人眼里是個與世不合的瘋子,因為他破壞了一種叫做“常識”的規(guī)矩。不管是否敢于承認,這個時代的愛情選擇難以避免地陷入常識的陷阱。就像德波頓總結(jié)的,常識以為擁有財產(chǎn)和權(quán)力就是幸福,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這樣看,不這么看就不受人待見。我們終究是害怕被大多數(shù)人排斥和鄙夷的。
因此人們對愛人的選擇有了趨向性:男人選擇簡樸、無才的女人做老婆,選擇美麗、聰明的女人做紅顏知己;女人選擇英俊、浪漫的少年談戀愛,選擇優(yōu)秀、穩(wěn)重的白領(lǐng)當老公。這種選擇趨向僅僅是出于人的天性,是為了被世俗廣泛認可和喜歡,是為了受人喜歡選擇習慣性地精神懶惰。
這種常識在愛情中的運用無疑是愚蠢的。選擇了全世界對你的喜歡,卻忽視了你自己獨一無二的喜歡;你的愛情故事里,難道別人的選擇比自己的判斷更為重要?一旦如此,是否意味著你的愛情也將成為眾人的愛情?
別拿愛情當炒股
德波頓選擇伊壁鳩魯?shù)目鞓菲瘘c說來剖析幸福之道:分清楚自然性和必要性,快樂不在于欲望的實現(xiàn)而在于欲望本身。愛情升華的快樂和股票升值的快樂是截然不同的。
投資股票時,人人都欣賞一支績優(yōu)股而不是垃圾股,但是欲望支配的的權(quán)衡法則完全不適用于愛情,它依賴的是一種精神態(tài)度而不是掘金法則。對愛情而言,自然而必要的是真誠、自由、寬容而不是斤斤計較抑或投機取巧。炒股票也許能帶來豪宅、饕餮,但之于愛情這不過是自然而不必要;也許能帶來名望和權(quán)勢,不過這兩個詞在愛情字典里完全不自然也不必要。
炒股票和愛情都讓我們焦慮,都讓我們覺得冒險。它們之間的最大差別在于,我們在愛情中渴求的不過是大風大浪中的一雙扶持的手而不是大富大貴、金銀財寶。
假如你懷疑自己愛情的未來,不妨也順著伊壁鳩魯?shù)目鞓穼W說探索下去,迎著焦慮走更加堅定地投入去愛,相信愛為你做的抉擇,讓“壞事”壞到底。愛情不是股票,豪賭完了就算傷痕累、累精疲力盡至少你的心不會一無所有,有故事永遠在你心里留下;而股票留給你的只是一雙眼:勢利眼和缺心眼。
不要把自己當老鼠
塞內(nèi)加說,人對有準備的挫折承受力最強,不能預(yù)測的挫折對我們傷害最嚴重。德波頓指出這種受挫帶來的痛苦是由于人們過度理想化的樂觀。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抱著悲觀、絕望、逃避的態(tài)度去面對愛情呢?我的答案是不要把自己當老鼠,否則你一定會被貓吃。
一個人能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相信悲劇發(fā)生的可能并不是一件壞事??墒鞘虑檫h遠沒有你想得那么好,當然也沒有那么糟。你不必帶著一雙癡樣永遠置身幻覺的眼睛把每一個愛人當作微服到你生命的神,你不是在享受恩澤;但也大可不必擔驚受怕在感情里扮演一個畏首畏尾總是擔驚受怕的角色。偉大領(lǐng)袖教育我們“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媽媽在飯桌上告訴我們,想喝湯就不要怕被燙著。愛情,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假如你是真心不計回報的付出,那么就算因此傾家蕩產(chǎn)又怎么樣呢?你完善了靈魂,怎能還將身外之物當作盛納的花瓶?
同樣請不要將此誤讀成義無反顧的向前沖,真正高明的態(tài)度德波頓早已概括,我要去擁有這一切,不過我與它們保持距離,不作指望于是一身輕松。
你不是人魚公主
沒有幾個人能夠像蒙田那樣吐露真言:“凡是能發(fā)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沒有不人道的"。德波頓同樣不否認缺陷存在的意義,他認為缺陷會帶來痛苦也能帶來慰藉。
可是對待缺陷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憋在心里,而是公開地說出來。
《暗戀桃花源》式的愛情固然唯美,緘默的愛情也許能讓渴望愛的心學懂詩意的棲居,留下更多綻放奇光異彩、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是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更情愿愛情的憂郁氣質(zhì)是一種信仰的裝飾,而不希望真正失落。不被對方認可的愛情是很卑微的,你把它當作自身的缺陷對待諱莫如深。
但不要忘記,人魚公主最終化作了泡沫,王子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曾經(jīng)被這樣深愛過。
哲學家終其一生潛心地研究并非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懂得更多,他們的淵博是用來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智慧要讓人獲得快樂。同樣的道理,愛情是為了點一盞燈帶來溫暖,溫暖自己更溫暖別人。
像蒙田那樣吐露真言,至少你會看到笑意頓然溢出了你愛的唇角,也許這一刻連世界都會開始微笑。
愛情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是孤獨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愛情論調(diào),只不過是道貌岸然者的假笑,一幫酒徒和美女,讓所有求知者滿懷熱忱而來,渾渾噩噩而去。作為一個哲學的門外漢,我上述的通俗感受遠遠不能概括這其中普世、永恒的真理,也談不上治療愛情的頑疾。但我想引用哈姆雷特那位朋友說的話作結(jié),這個廣大的世界同樣不是你可憐的哲學所能想象得到的。哲學想要教會我們的,恰恰是對任何事物都寬厚平等地看待,因為真實的人生是多元的,遠非我們設(shè)想的那樣臉譜化。
在愛情里,所有的哲學和法則都只是托詞,這條路明明每個人都在行走,卻不會有人看得見腳印;大家看見無數(shù)堵墻,卻熟視無睹。
讀《哲學的慰藉》有感心得二:
“類似愛情的,他們是彼此的病癥和痛”,夏宇在《上邪》里把愛情形容成一種病癥。的確如此,世界上有一種因愛而生的病叫失眠,有一種失眠的病叫作神經(jīng)病。戀愛的人經(jīng)常不分晝夜不眠不休地焦慮、絕望、嫉妒、感到幸福缺失,這種充滿挫折感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癥會讓人想不開或者只在一處想,患者極易病入膏肓。
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通過《哲學的慰藉》告訴人們的,是一種靈性、反諷、優(yōu)美、歡欣、安樂的養(yǎng)生術(shù),而非在意識形態(tài)的迷霧中穿行的激情。因為對于病人來說,激情實在是一種類似崩潰的東西。他在此想要傳播的不是知識而是智慧,不是學習的能力,而是對自我的一種把握和判斷——是對人們各種心理病痛的慰藉,包括愛情這種普世的疾病。
下文僅談?wù)勛约旱穆?lián)想,若你要想得到的是治療,不站在更高的層面上是感受不到效果的存在的。
你的愛情不是常識
蘇格拉底在世人眼里是個與世不合的瘋子,因為他破壞了一種叫做“常識”的規(guī)矩。不管是否敢于承認,這個時代的愛情選擇難以避免地陷入常識的陷阱。就像德波頓總結(jié)的,常識以為擁有財產(chǎn)和權(quán)力就是幸福,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這樣看,不這么看就不受人待見。我們終究是害怕被大多數(shù)人排斥和鄙夷的。
因此人們對愛人的選擇有了趨向性:男人選擇簡樸、無才的女人做老婆,選擇美麗、聰明的女人做紅顏知己;女人選擇英俊、浪漫的少年談戀愛,選擇優(yōu)秀、穩(wěn)重的白領(lǐng)當老公。這種選擇趨向僅僅是出于人的天性,是為了被世俗廣泛認可和喜歡,是為了受人喜歡選擇習慣性地精神懶惰。
這種常識在愛情中的運用無疑是愚蠢的。選擇了全世界對你的喜歡,卻忽視了你自己獨一無二的喜歡;你的愛情故事里,難道別人的選擇比自己的判斷更為重要?一旦如此,是否意味著你的愛情也將成為眾人的愛情?
別拿愛情當炒股
德波頓選擇伊壁鳩魯?shù)目鞓菲瘘c說來剖析幸福之道:分清楚自然性和必要性,快樂不在于欲望的實現(xiàn)而在于欲望本身。愛情升華的快樂和股票升值的快樂是截然不同的。
投資股票時,人人都欣賞一支績優(yōu)股而不是垃圾股,但是欲望支配的的權(quán)衡法則完全不適用于愛情,它依賴的是一種精神態(tài)度而不是掘金法則。對愛情而言,自然而必要的是真誠、自由、寬容而不是斤斤計較抑或投機取巧。炒股票也許能帶來豪宅、饕餮,但之于愛情這不過是自然而不必要;也許能帶來名望和權(quán)勢,不過這兩個詞在愛情字典里完全不自然也不必要。
炒股票和愛情都讓我們焦慮,都讓我們覺得冒險。它們之間的最大差別在于,我們在愛情中渴求的不過是大風大浪中的一雙扶持的手而不是大富大貴、金銀財寶。
假如你懷疑自己愛情的未來,不妨也順著伊壁鳩魯?shù)目鞓穼W說探索下去,迎著焦慮走更加堅定地投入去愛,相信愛為你做的抉擇,讓“壞事”壞到底。愛情不是股票,豪賭完了就算傷痕累、累精疲力盡至少你的心不會一無所有,有故事永遠在你心里留下;而股票留給你的只是一雙眼:勢利眼和缺心眼。
不要把自己當老鼠
塞內(nèi)加說,人對有準備的挫折承受力最強,不能預(yù)測的挫折對我們傷害最嚴重。德波頓指出這種受挫帶來的痛苦是由于人們過度理想化的樂觀。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要抱著悲觀、絕望、逃避的態(tài)度去面對愛情呢?我的答案是不要把自己當老鼠,否則你一定會被貓吃。
一個人能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相信悲劇發(fā)生的可能并不是一件壞事??墒鞘虑檫h遠沒有你想得那么好,當然也沒有那么糟。你不必帶著一雙癡樣永遠置身幻覺的眼睛把每一個愛人當作微服到你生命的神,你不是在享受恩澤;但也大可不必擔驚受怕在感情里扮演一個畏首畏尾總是擔驚受怕的角色。偉大領(lǐng)袖教育我們“要奮斗就會有犧牲”;媽媽在飯桌上告訴我們,想喝湯就不要怕被燙著。愛情,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假如你是真心不計回報的付出,那么就算因此傾家蕩產(chǎn)又怎么樣呢?你完善了靈魂,怎能還將身外之物當作盛納的花瓶?
同樣請不要將此誤讀成義無反顧的向前沖,真正高明的態(tài)度德波頓早已概括,我要去擁有這一切,不過我與它們保持距離,不作指望于是一身輕松。
你不是人魚公主
沒有幾個人能夠像蒙田那樣吐露真言:“凡是能發(fā)生在人身上的事就沒有不人道的"。德波頓同樣不否認缺陷存在的意義,他認為缺陷會帶來痛苦也能帶來慰藉。
可是對待缺陷最好的方式絕對不是憋在心里,而是公開地說出來。
《暗戀桃花源》式的愛情固然唯美,緘默的愛情也許能讓渴望愛的心學懂詩意的棲居,留下更多綻放奇光異彩、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是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更情愿愛情的憂郁氣質(zhì)是一種信仰的裝飾,而不希望真正失落。不被對方認可的愛情是很卑微的,你把它當作自身的缺陷對待諱莫如深。
但不要忘記,人魚公主最終化作了泡沫,王子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曾經(jīng)被這樣深愛過。
哲學家終其一生潛心地研究并非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懂得更多,他們的淵博是用來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智慧要讓人獲得快樂。同樣的道理,愛情是為了點一盞燈帶來溫暖,溫暖自己更溫暖別人。
像蒙田那樣吐露真言,至少你會看到笑意頓然溢出了你愛的唇角,也許這一刻連世界都會開始微笑。
愛情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是孤獨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愛情論調(diào),只不過是道貌岸然者的假笑,一幫酒徒和美女,讓所有求知者滿懷熱忱而來,渾渾噩噩而去。作為一個哲學的門外漢,我上述的通俗感受遠遠不能概括這其中普世、永恒的真理,也談不上治療愛情的頑疾。但我想引用哈姆雷特那位朋友說的話作結(jié),這個廣大的世界同樣不是你可憐的哲學所能想象得到的。哲學想要教會我們的,恰恰是對任何事物都寬厚平等地看待,因為真實的人生是多元的,遠非我們設(shè)想的那樣臉譜化。
在愛情里,所有的哲學和法則都只是托詞,這條路明明每個人都在行走,卻不會有人看得見腳印;大家看見無數(shù)堵墻,卻熟視無睹。
讀《哲學的慰藉》有感心得三:
如果讓你為自己的快樂列份需求清單,上面會有些什么呢?是否寫著有房有車,擁有DiorPrada,小資小調(diào),名望權(quán)勢……拿著這個問題去問了幾個朋友,給出的答案中物質(zhì)需求均是極重要的條件,卻少有提及精神需求。
精神的需求在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已可憐到被遺忘的地步。
和朋友談?wù)摰阶约合矚g崇敬的教師教授思想如何如何,經(jīng)歷如何如何時,換來的總是不以為然?!安┦俊⒔淌谟惺裁戳瞬黄鸬?,還不如初中畢業(yè)的農(nóng)民企業(yè)家?!边@樣的回應(yīng)總是把我整的啞口無言。人價值的取向本該多元,而如今經(jīng)商做官是大家眼中最具成功的人士,也是最快樂的。
《哲學的慰藉》第二部分,阿蘭?德波頓提到了伊壁鳩魯和他的思想。伊壁鳩魯?shù)膫惱韺W說認為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沒有快樂,就不可能有善??鞓钒ㄈ怏w上的快樂,也包括精神上的快樂。在伊壁鳩魯看來,我們并不知道真正能使我們感到快樂的是什么。
一次和朋友在看時尚雜志,朋友指著印有奢侈手表的那頁說,如果有了這個就說明一切了吧。“啊?!不能說明什么啊,不是錢多沒地方用,就是無聊的暴發(fā)戶。有這錢不如搞慈善去?!比缓笫菐酌氲某聊?/p>
你買江詩丹頓可以,買浪琴也不錯,重要的是喜歡適合自己。物質(zhì)擁有的快樂是無止境的,你有能力買歐萊雅,就會想去買Dior。在Dior Marketing工作過的朋友告訴我,這些東西的成分其實一樣。價格的差異在于廣告包裝和品牌定位,而有的人就是有錢喜歡買貴的,中檔高檔的區(qū)別只是面對不同消費層次的人罷了。用大寶覺得效果好何必偏要買dior呢。
德波頓在書中說,如果我們生性不是那么容易受暗示的影響,廣告就不會這樣時興。被某種商品的廣告包圍時,我們可能就會突然說:我想要那個東西。但是假如我們沒有看見這個廣告,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覺得需要它。盧克來修說了“人們是憑道聽途說,而不是憑自己的見證產(chǎn)生需求的”。實際上我們很難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大家削尖了腦袋買這些廣告雜志上的東西以此來標榜自己,從而獲得快樂快感??蛇@些快樂是長久的永恒的嗎?對物質(zhì)的過分渴望只會讓本可滿足的人不能平靜,往往還導(dǎo)致痛苦。
你可以有更多的錢,但那不一定意味著你可以擁有更多的快樂。在快樂與金錢的關(guān)系上,伊壁鳩魯告訴我們,一開始,你擁有越多的錢你就越快樂。之后,金錢與快樂的聯(lián)系逐漸的分離了,即使你擁有的錢再多,你的快樂水平也仍然停止在原處。真正的快樂對于物質(zhì)的依賴十分有限,無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條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財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帶來快樂的增加了。
物質(zhì)和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協(xié)調(diào)的產(chǎn)物,能忠于自己的理想又擁有很多金錢,是太難的事,我們只有學會選擇和協(xié)調(diào)。快樂更多地依賴于精神而非物質(zhì),品嘗過兩種快樂的人都可以憑自身的體驗予以證明。我們往往在追逐物質(zhì)的路途上丟棄精神快樂,而在擁有物質(zhì)后再用金錢去填補精神的空虛。而那些用物質(zhì)換來的精神文化享受早就充滿商業(yè)細胞。人們就這么周而復(fù)始的循環(huán)著。
就財富收入而言,真正的收入并不單單是物質(zhì),除了金錢還該包括閑暇時間和受人尊重的程度。以此來算,兩個大學同班同學,一個整天在4A公司忙,一個在大學教書育人,他們的收入總分高低是顯而易見的。
伊壁鳩魯開的快樂需求清單是1.友誼2.自由3.思想。
德波頓給的是1.茅屋一間2.友誼3.避免有上級、受恩惠、勾心斗角4.思想5.貝里尼的《圣母像》。
“快樂可能得之不易,不過障礙不在金錢方面?!?/p>
你的快樂的需求清單上是些什么呢?
讀《哲學的慰藉》有感心得四
《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是由古羅馬的波愛俢斯在遭遇人生的重大磨難時寫成的,此書雖然是寫于古羅馬時期卻因為是以波愛俢斯和哲學女王的對話為主,語言比較通俗,相比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是較易讀的,但是本書所要表達的內(nèi)在哲學邏輯和書中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人物和神話故事是閱讀的難點。閱讀本書不僅可以了解古羅馬的哲學體系,還可以慰藉遭遇挫折漂泊的心靈,使心靈從絕望轉(zhuǎn)為平靜,從而充滿希望。
首先閱讀此書的目錄可以整體上了解作者的寫作框架,從卷一“精神之痼疾”究自身之困境、找尋病根,卷二“淡看身外之物”淡看命運、財富、權(quán)力、榮耀、福禍,卷三“幸福之所在”看透幸福的外形、找尋真正的幸福,卷四“掌命運之舵”明辨善惡、掌握命運,卷五“理智的神圣光輝”展示人的理性與神圣理智的關(guān)系。從目錄就能了解到本書是講述如何從人生的低谷走出,掌握自己的命運,追尋幸福的真諦。
一本杰出的著作離不開一位杰出的作者,沒有人生的磨練也就不會有要掌握命運的吶喊。波愛修斯,公元6世紀的著名政治家、哲學家,生于羅馬的貴族之家,祖輩尊貴顯榮,曾出現(xiàn)過兩個西羅馬國的皇帝,以及許多許多執(zhí)政官。他的父親是奧多埃塞王朝的重臣,曾任羅馬執(zhí)政官。波愛修斯本人也貴為宰輔、榮任元老,不僅得到東哥特國王的信任,而且頗受羅馬百姓的擁戴。他的兩個兒子也于公元522年雙雙當選羅馬執(zhí)政官,可謂顯赫一時。以此可以評論他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波愛修斯畢生都致力于對于優(yōu)秀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學的保護工作,他將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作品翻譯成拉丁文,被后世稱為拉丁教父,不得不說對古典哲學的保護,也為他對哲學的見解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最后將其哲學的智慧融匯在《哲學的慰藉》中,也被后世評論為杰出的哲學家。
如果波愛修斯的一生始終是處于榮耀中,那么也就不會有《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了,他的成就也會止于此。然而在公元523年,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以“叛國罪”將波愛修斯拘禁,一年后執(zhí)行了死刑。當然“叛國罪”只是諸多原因的借口,在這場中,不僅是他本人,還有他的同事亞爾比努、岳父西瑪古斯以及教宗若望一世,可見其中還有宗教的原因。這種人生的苦難讓波愛修斯一度沉陷于對善不得始終,惡不受懲罰的抱怨中,也是《哲學的慰藉》中第一卷“精神之痼疾”的寫作背景,之后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第四卷“掌命運之舵”中闡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至善,而惡相比于善是何等的弱小,行惡者是向邪惡屈服,將自己降低到動物的等級。
在文中,波愛修斯不斷表現(xiàn)對人生境遇的質(zhì)疑和思考,談及到了命運、幸福、財富、權(quán)力、榮耀、善惡、公平、機遇、自由意志、理性、神圣理智等眾多人生命題,并給與解釋,其中的嚴密的內(nèi)在邏輯和推理雖然是借哲學女王之口言明,但就是波愛修斯的哲學觀,以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表達了柏拉圖式的主題:引領(lǐng)靈魂由漂泊流離到返回家園。
幸福究竟是什么?這是文中波愛修斯想要表明的重要命題。一個遭受人生挫折,無論是小的磨練還是生死攸關(guān),都會讓人迷失在痛苦之中,看不清前路,更不會奢望幸福。像波愛修斯這樣從榮耀顯赫的人生高峰直接跌落成階下囚的不在少數(shù),而能從中看透、走出迷茫、甚至得到心靈的解脫的卻是鳳毛麟角,從歷史的進程可以了解到,這些人都是擁有強大意志、智慧高超的大能人。想要推理出幸福的本質(zhì),波愛修斯采用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推理方法。他推理的前提條件是幸福能夠讓人得到滿足。首先看透幸福的外在:財富、榮譽、權(quán)力、榮耀、歡樂?!澳闼阍谒饺素敭a(chǎn)里面的,沒一件是屬于你的。??并不是因為它們成為了你的財富中的一部分,所以它們才寶貴;而正是因為你認為它們寶貴,所以你才會把它們算到你的財富里面?!必敻弧昂腿祟惖淖吭狡焚|(zhì)相比較,它們還差的很遠”,財富只是一種累贅罷了?!柏敻徊⒉荒茏屢粋€人感到滿足和圓滿”,反而使人患得患失,“結(jié)果卻是它讓人有求于他人”。因此財富不是幸福的本質(zhì)。同樣的邏輯推理,官位和尊榮很難恒久,“但凡自身沒有尊榮可言的東西,那么在使用者眼里,它自然會一時受到推崇,一時受到冷落”;權(quán)力讓人不得安寧,“權(quán)力固然可貴,不過結(jié)果表明,它連自身都難保”;贊賞、美譽來自于繆賞,“對于一個精明的人的自我認識來說,又有哪些幫助呢”;至于肉體的享樂,“渴求它吧,又心懷不安;滿足之后吧,又感到充滿缺憾”??偠灾@些都只是幸福的外在,是虛假的幸福。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的最后幾章,波愛修斯闡明真正完美的幸福,能給人滿足、力量、尊敬、名聲和快樂,真正完美的幸福就是至善,也就是,至福=至善。這似乎是一個普通人也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又是許多人都看不透也不想承認的道理。在行善的過程中,人們能夠感到滿足、力量、尊敬、名聲和快樂,這些感覺給與心靈的美好,并非刻意為之,而是自然生成。反之,當人行惡時,會感到不滿足、無力、唾罵、壞名聲、不快樂,也許有人會說,行惡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了彰顯自己的力量,在為惡中會感到快樂,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行惡不就和行善相同?惡不也等于幸福?當然,所有具有理性的人都不會這樣認為,所以,只有善才是幸福。
《哲學的慰藉》除了嚴密的邏輯推理,還有一首首高雅且格律優(yōu)美的詩作。雖然每首詩都很短,并且這些詩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說明每一章的命題,起到引出命題,更多的是總結(jié)和深化命題,但是這些詩還是具有豐富的意象,以及深刻的哲理,有些詩篇甚至受到后世詩壇名匠的推崇,包括但丁、薄伽丘、喬叟等。選取其中一首的片段(卷一·精神之困境,五、我的困境):啊,制定諸星圓周軌跡的人/高高坐在您那恒久的寶座上/策動旋轉(zhuǎn)諸天的人/用您的法規(guī)固定著紛繁的星體——/例如,月亮時而盈滿,明燦燦地/映照著太陽兄長的萬丈光芒/令眾星相形見絀/時而又臨近蒼白的日神/失去了色彩,呈現(xiàn)出暗淡的面目。在古希臘古羅馬,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知識淵博,在數(shù)學、物理、邏輯等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波愛修斯的這首詩揭示出的天體運動規(guī)律已經(jīng)接近現(xiàn)代天文學,相似的哲理揭示在文中的很多處都有體現(xiàn)出。這首詩整體是為了表達波愛修斯因為人生挫折而迷失,失去了往日追尋知識、追尋哲學的信念,詩的前部分是列舉了眾多的哲學知識,后部分是表達對自己人生困境的傾述。優(yōu)美的詩作、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讓深奧的哲學變得平易近人,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擴大了閱讀人群的范圍。
此書雖然寫于公元6世紀,距今超過1000多年,但此書的影響力卻超脫了時間,被評為西方中世紀和文藝復(fù)興時期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也是最后一部堪稱經(jīng)典的西方著作。盡管因為寫作于古羅馬時期,此書有一定的歷史的局限性,但是能夠傳承如此之久,必然有其杰出的一面,閱讀此書給與我心靈的力量。
讀《哲學的慰藉》有感心得五
第一次嘗試閱讀哲學的書籍,阿蘭·德波頓這個名字深刻在我內(nèi)心。當我們遇到不受歡迎、缺錢、被瞧不起、心碎、困頓等六種問題時,你該用怎樣的人生觀或者生活態(tài)度去面對處理呢?閉上書本在腦海里不斷反復(fù)思考回憶,過去曾經(jīng)面對都是從我父母中幫助走過,可面臨未來的社會實踐,我深刻感受到尖銳化的殘酷。
書本中藉由著六位不同哲學家的觀點及體驗來解決我們心理上的困惑,藉由著他們的例子來慰藉我心中的困惑,利用哲學的觀點去探討解說。我仿佛看到人生價值觀的答案,感覺猶如溺水之人拾得稻草,它對于我挫折中的路程是個莫大的慰藉以及光明。深入淺出的文字內(nèi)容,生動有趣的比喻論證,精妙得當?shù)囊?、評論,還有眾多趣味下的深刻思想,這一切都使之那么適合作為啟蒙書籍。
如譯者資中筠先生說,“這是一本很難歸類的書,惟有名之曰才子書”。 具體來說《哲學的慰藉》這本書是分六章,分別“慰藉”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挫折、有缺陷、傷心和困難的眾生。而資先生的解讀是,“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他認為哲學家的偉大不在于高深莫測,而在于能與常人對話”。 作者也透露出了這一想法:“廣而言之,以這位希臘哲學家為最高象征的主題似乎在召喚我們擔負起一項既深刻又可笑的任務(wù),那就是通過哲學求得智慧。盡管古往今來被稱作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于?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philo;sophia?!?/p>
我認為阿蘭.德波特以哲理講解人們的思維邏輯來告訴我們----如何去打破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認知疆界,以使我們在種.種人生之逆境之中,依舊可以堅強面對,甚至置之一笑。原來閱讀哲學的書本倒是一件幸事,理性思維的極致有時近乎瘋狂,幾個循環(huán)你就發(fā)現(xiàn)“雞與雞蛋誕生”的故事了。如此,幸福倒離無知近一些,想得可以更輕松愉快,哪怕隨時都保持著能接受挫折的心態(tài),接受突然的意外的事,并且隨時預(yù)料想著下一秒的災(zāi)害,我們無法逃脫命運安排,卻要學習忍耐著去接受所有的挫折。
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坦然自若的態(tài)度,第一章的陶器,運動員;第二章的鉆孔;第三章的命運女神,狗;第四章的鐵爐壁爐和野人;第五章的鼴鼠;第六章的山和拉斐爾,司湯達……其實我發(fā)現(xiàn)德波頓并不追求宏大的意象或經(jīng)典的事例,他更喜歡用這些細小平常的事物,說明極為深刻的道理。
生活難道不是更簡單平凡嗎?大偵探福爾摩斯曾說過:細節(jié)注定真相的結(jié)果。文中開始談到:很少人有哲學家會推崇痛苦的感覺,明智的生活向來和努力減輕痛苦──如焦慮、絕望、憤怒、自卑、悲傷──相關(guān)性,但是尼采指出痛苦和快樂是一體兩面的,他們兩個是不可分離的,當我們勇敢面對困頓,才能重困頓中激發(fā)自我重新創(chuàng)造,并且從當中獲得到快樂和享受。
往往最真實感的是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老師介紹的書本真實地讓人重獲閱讀的樂趣,面對喧囂中這樣一泓清泉,我感覺宛如世外遇上桃園,令我對生活的看法更加深入實際,大大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價值。懂得知足常樂,及時行樂才是最簡單的快樂,美國人現(xiàn)代都有一句話:活在當下!更應(yīng)該把自己的心態(tài)放得更穩(wěn)一點,深沉一點。
讀《哲學的慰藉》有感心得六
一.正義的審判一定不會缺席,只是會延遲開庭。在蘇格拉底被害死之后,那3名雅典的公民也因此付出了代價。蘇格拉底在描述中是一個有些愛質(zhì)疑的人,他向所有人質(zhì)疑,質(zhì)疑的問題千奇百怪,無論被質(zhì)疑者的表情。而這種質(zhì)疑無疑是神經(jīng)質(zhì)的,或者說是沒事找事。蘇格拉底問出的問題常常使人難堪,而又富有哲理??梢哉f,蘇格拉底是因為使得人們的難堪而導(dǎo)致他的死亡,而說到底,哲學不就是使人難堪的東西嗎,從使人難堪中讓人獲得改進,然而,這脫俗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將所有的身外之物全部拋棄的脫俗。按照佛學的將法來說,就是禁欲。看穿錢財?shù)谋举|(zhì),追求內(nèi)心的幸福,然而這也并非是許多人所能看穿的,他們獲得了金錢,卻失去了靈魂。
所有的一切都是對的嗎?一種狂熱之下的冷靜能讓我們清醒的反省自己,所謂的每日三思。所有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然,我們有追求自由,內(nèi)心自由的權(quán)利,我們可能無法與權(quán)力抗爭,但我們可以選擇服從,然而服從一定是對的嗎?
在蘇格拉底死去的時候,他是為信仰而犧牲,正如之一些虔誠的宗教徒,為佛,神獻身。
同樣的,為蘇格拉底的平反顯示了這個社會的公平,正所謂,我可以不支持你的觀點,但我誓死保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
二.缺少金錢的慰藉
事實上,金錢是一個頗為矛盾的物品,它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又會給人帶來痛苦。歸根到底,這就是一個對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認知,是更側(cè)重物質(zhì)滿足或是精神滿足。
事實上,我個人更傾向于精神滿足,雖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實際上,人的貪欲是沒有極限的,事實上,最終縱欲的人都大多沒有好結(jié)果,對金錢或是其他一些欲望的要求是沒有極限的,最終人將會被他們的貪欲所毀滅。上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而精神的慰藉是可以帶來人的極大快樂的,而東方與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東方更加保守,更加提倡禁欲,而西方則正好相反。但是,精神的滿足是源源不斷的,而物質(zhì)的滿足必將帶來更大的不滿足,為了滿足這種更大的不滿足,又去為了這種欲望而導(dǎo)致更大的欲望,這是并不可取的。不知生,何知死。而靈魂的超脫是不會有失落感的,精神的滿足遠好于物質(zhì)的滿足。
三.對受挫折的慰藉
事實上塞內(nèi)嘉的方法并不是十分的讓我贊同,實際上這跟等死沒什么兩樣。當然他比等死要好一點,畢竟面對無法抗爭的命運和未知的力量時,不妨選擇服從。從佛教的角度來說,就是心靜如水,或是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這也許就是一種所謂的順從,正如茅草面對大風只是彎下腰順從,而非不自量力的抗爭,實際上,我們不能說那個好那個壞,事實上他們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在里面。在風后,茅草又高高的樹了起來,幾乎沒有損失。對于挫折,要以一種最壞的心態(tài)去面對,這樣得到的結(jié)果一定比你心中的要好,對于無能為力,不可抗拒的事物,以一種順從的方式去面對,便會受到更少的損失。這便是我對第三章的一點感想。
四.對缺陷的慰藉
缺陷是每個人都存在的,所謂人無完人.事實上,權(quán)貴也不一定就比那些村姑要活得幸福,而我也是一個頗為復(fù)雜的物體,有精神上的我,也有肉體上的我,失去了精神上的我,我便是那行尸走肉,而失去了肉體上的我,靈魂的卻得以超脫,但精神卻似乎沒有了安心之所.缺陷是什么,缺陷就是不完美的地方,既然我們無法改變他,那么我們便可以順從它,包容他,作為身體的一部分.將什么事都放下也意味著放下所有憂愁,然而卻可能是放下了所有責任.既然人是有兩面性的,那么我們便宣揚那好的一面,打壓那壞的一面.但是,到底欲望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呢?我認為,當欲望與你的前行道路是一致的時候,欲望是允許的,當欲望阻攔了你前行的道路,那么這種欲望便是錯誤的.總之,缺陷是可以包容的.
五.對傷心的慰藉
傷心是所有人都會 碰到的事,叔本華是一個有些郁郁的哲學家,與蘇格拉底等人相比,叔本華所研究,探討的哲學問題更加的接近世俗,比如愛情的,而叔本華的哲學認為我們的精神世界是依附于肉體世界而存在,而并不是精神世界獨立的存在,因此我們的行為與肉體世界的需求有緊密的聯(lián)系,人不可以做到脫離,獨立于肉體的思考與哲學,而一些我們正常的需求卻被刻意的去回避,潛意識與意識,左右了我們的頭腦,語言和行動,我認為,潛意識是可以間接被影響的,而意識則是我們所直接可以控制的,這些區(qū)別使得我們有理智與瘋狂之時.但是,由于潛意識是可以被意識以間接的方式影響的,所以我們理智的時間大于失去理智的時間.
六.困難中的慰藉
沒有經(jīng)過痛苦,快樂就不長久與滿足,正因為磨難,困難的來臨,使得我們越來越強.尼采認為,為了無痛苦,只能享受一些快樂,而增加痛苦,可以使人們享樂的能力增加,就是沒有風雨,哪有彩虹.只有有苦難的準備,我們才會成功,沒有人無緣無故的就平步青云或是成為名人,他一定有付出.成功便是從平庸到痛苦到完成的一個過程,人的生命是在大自然前面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的生命可以通過磨礪而變的越來越堅韌,而回避困難不會有任何結(jié)果,面對困難卻會將它解決.因此尼采對酒的態(tài)度實際上便是對他人生的態(tài)度,不回避,不畏懼.達不到的不一定就是錯的,有一顆平常心與不甘平凡的心都是并存的.面對達不成的事情,要有一顆平常心,對可以達成的事件,要用一顆不甘平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