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影片釵觀后感
金陵十三釵影片釵觀后感
《金陵十三釵》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中國南京,在一個教堂里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本文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金陵十三釵影片釵觀后感,供你選擇。
金陵十三釵影片釵觀后感篇1
對于金陵十三衩,我并不陌生,因為在它剛剛上映的時候,我就已經體驗了其中的徹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里,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個動蕩的年代,人心惶惶,無從逃離的恐懼,該如何去面對,該如何去銘記。真正的,看著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處在其中,我想對那滿目的瘡痍,我只會感到無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對于這個年代的她們,近日網上的新詩應該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國恨,贖幼之身永貞真,山崩地摧志猶在,興我中華休忘魂。興我中華,休忘魂,魂,這是一個帶著尊嚴與信念的載體。
整部影片,陰沉抑郁,灰暗的整體色調,看著就讓人揪心,想著那里,人無安逸,恐懼扎心。小的時候,還記得在美術課上的水彩課,在多么美麗絢爛的色彩上,只需一點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開來,腐蝕著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麗的色彩只是轉瞬即逝,剛剛延開的觸角一眨眼便淹沒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遠不會再起來。她們,一群擁著色彩的女子,被那一雙雙暗淡的眼睛透過美麗的窗子凝望著,有歡聲飛揚,有笑語回蕩。為了這群孩子,她們失了色彩,掩埋了,在這煉獄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里包含著與以前電影一樣的情感,愛國,奉獻。中國人,很偉大,或者,人都是偉大的,在一個場景中,一段年代里,一波,又一波的涌現。教堂,在那么一個
滿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難之地了吧。外出卻受死的她們,到底為了什么,琵琶弦,亦或是耳環(huán)?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她們也愿冒死而尋,處在世界的邊緣,在邊緣有如何呢,戰(zhàn)火還是燒到了她們。當她們喬裝學生,那懷中的剪刀,是她們赴生死之約的武器。一直記得在地窖里,她們的光彩,那般奪目,她們的歌聲,雖然穿著樸素的學生棉衣,但那首透著蒼涼凄美的秦淮曲,直到現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里,卻飄浮著多少的俠義真膽與真情心語,眼濕了,心碎了。
現在幸福生活的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對那慘絕人寰的場景最多只有哀痛,難以置信,生活前進中,人也慢慢忘記了哀鳴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獄的世界只存在于過去,放眼未來,是拉起的友好之手。
金陵十三釵影片釵觀后感篇2
說實話,如果不是組織的話我是不愿看這部電影的。害怕會太悲壯而抑制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電影開場才十分鐘我就已經眼眶濕潤了。其實我很害怕寫這次的觀后感,我怕我的文學功底無法將這部電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更無法將電影中各種偉大的人物表現出來。
《金陵十三釵》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不得不說是張藝謀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淚下的經典戰(zhàn)爭史詩電影。電影是以一位女學生的回憶為線索,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在一個教堂發(fā)生的慘事。影片一開始是一段南京話的旁白,一時讓人重回了現場。接著是中國軍隊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戰(zhàn),坦白說,在“神槍手”在大樓里和小鬼子同歸于盡的時候,我哭了。最后約翰和女學生的出現,然后逃進天主教堂避難,接著是14個女子的進入,整部電影都充滿了壓抑的氣息。
在天主教堂里,女學生單純、善良、純潔,她們不諳世事,但卻不幸地見證了南京的淪陷,在本該快樂飛翔的日子里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殘酷現實。在天主教堂里,風塵女子世俗、放蕩、妖艷,她們出于無奈,卻不得不以成人的角度讓自己的這場災難中幸免于難,然而最后她們還是選擇了保護她們。在天主教堂里,喬治善良、感恩、責任,他甘于奉獻,時刻保護著教堂和女學生們,這是他對老神父的承諾,最后獻出了自己。約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帥氣、友好、善良,他不畏強權,在異國他鄉(xiāng)他愿意用性命來保護女學生。
電影的結局是悲哀的,盡管女學生們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釵的命運卻映射了那個時期整個南京社會底層的女人的命運。她們遭受凌辱,被人唾棄,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她們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們一樣需要關切,她們同樣懂得珍惜。盡管她們曾和女學生斗嘴、吵架,但在危難關頭她們卻愿意代替女學生前往日軍的慶功宴,盡管她們知道前方等待她們的會是什么,她們仍然義無反顧。是這群世人眼中的“窯姐”用生命告訴世人“商女亦知亡國恨”,是她們用鮮血在姑蘇城畔譜寫了《秦淮景》這首壯麗樂章。
看完整部電影,我為很多場景所感動。其實看到一半時我曾想放棄觀看,因為太血腥,太不人道。但是我想到當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人們就是經歷這些痛苦存活下來的,想到她們都如此堅強,我更加應該正視歷史,銘記歷史,不讓悲慘再次發(fā)生。
金陵十三釵影片釵觀后感篇3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4年紀念日,舉國上下好像對這個特殊的日子非常的漠然,大家好像都沉浸在圣誕節(jié)前的降價購物的狂喜中,甚至于官方對于這樣的國難日也沒有太大的動靜,中國人是不是太健忘了?以至于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就可以忘記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就可以忘記掉我們的國家曾經遭受過的差點亡國亡種的悲痛,就可以忘記掉我們的同胞曾經經歷過怎樣的人間地獄餓般的劫難。
今天我走進了電影院,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影片又一次把我?guī)нM了那段嵌入我們靈魂,深入我們骨髓的慘痛歷史中,那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慘最深重的恥辱,那是永遠也不可能愈合的傷疤,那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世世代代牢記的仇恨:南京大屠殺,整整六個星期,南京變成了人間地獄,30萬同胞慘死在敵人的刀槍下,無數的婦女慘遭蹂躪,到處是死尸,到處是鮮血,山河失色,日月無光。在這場毫無人性的殺戮中,每個人的命運都和整個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里面有像花骨朵般還未綻放的十三四歲的教會學校的女學生,有秦淮河邊倚欄賣笑出賣肉體的妓女,有一個教堂的小打雜,有一個開始還只是想賺點錢撈點油水的美國殯葬師。當死亡向他們逼近時,當一群花朵般純潔嬌艷的少女即將遭受到日本鬼子禽獸般的蹂躪時,相信每一個身處其間的有一點點做人的良知的人都會挺身而出,在殘酷的戰(zhàn)爭面前,他們每個人都完成著自己的心靈救贖,那個二流子殯葬師成為拯救女孩們最關鍵的人物,那些秦淮河邊賣笑的妓女們和那位教堂小打雜頂替了女孩們慷慨赴死。
影片對這些生活在人群最底層的妓女們進行了很成功的刻畫,有兩組鏡頭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一組是妓女們進入教堂霸占了地窖的畫面,妓女們袒胸露乳,濃妝艷抹,話語粗俗,一片活色生香的場面。一組是妓女們打算頂替女孩們去赴死亡之約,她們洗去鉛華,剪掉頭發(fā),當屏幕上出現了妓女們脫掉艷麗的旗袍,用窗簾布裹住自己的胸部的時候,我相信所有的觀眾也隨著她們進行了一場心靈的洗禮,她們看起來是那樣的純潔,那樣的高尚,就像小說中寫到的:人生來是有貴賤之分的,女人尤其如此,如果一個國家的災難都不能使這些女人莊重起來,她們也只能是比糞土還賤的命了。這群可敬可佩的妓女們,用她們的生命洗滌了身上的污垢,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展現出人性的光輝,那一刻她們像天使般純潔,像圣母般高尚。
影 片中還有一個人物的塑造,我覺得非常成功,那就是佟大為飾演的軍人李教官的形象,他是整個沉重壓抑的背景下最亮麗的色彩,他是中華民族沖破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線曙光,他是中國人不屈不撓,誓死衛(wèi)國的精神的代表,中國正是因為有著無數這樣的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才使中國從那個噩夢中驚醒,奮起反抗,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zhàn),最終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的土地。
向張藝謀導演致敬,非常感謝他能拍出一部這么優(yōu)秀的電影,整部電影延續(xù)了張導原有的對光影對色彩對畫面的高超的掌控能力,濃墨重彩的花卉旗袍,搖曳的女人的身姿,教堂頂上七彩的玻璃映射進的陽光,女孩深邃幽暗的目光,都是整部片子體現出張氏獨有的的電影語言和高超的攝影技巧。同時這部電影也讓人看到了張導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鋪陳和講述的能力的提高,一百五十分鐘的片長,毫無拖泥帶水,冗長沉悶之感,整個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鋪成自然,有沉重,有壓抑,有悲情,有人性,有希望。影片進行了恰到好處的煽情,讓人忍不住的流淚,但卻不濫情,讓人不至于只沉浸在故事的悲痛中。影片對細節(jié)的表現非常細膩準確,比如,豆蔻和香蘭回妓院取東西,途中慘遭日本鬼子的蹂躪,張導很有節(jié)制的處理了整個畫面,并不像《南京南京》那樣讓觀眾直視那慘烈的畫面,而是巧妙地利用鏡頭的遮擋讓觀眾既看到了日本鬼子禽獸般的惡行,又顧忌到了我們中國人的臉面和感情,誰愿意直面那慘痛的畫面?即使是電影當中,我們的情感也無法接受的。特別是影片的最后,當最后一個上車的妓女哭著喊著說自己不是女學生,她不去,那場戲拍得很細膩,體現了真實的人性,沒有人面對死亡會安之若素,沒有人面對兇殘的禽獸會不害怕。
看完整部電影充斥我整個頭腦的就是“禽獸”“仇恨”兩個詞, 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那段慘痛的歷史,讓我們努力地建設我們的國家,因為,我們的命運是和整個國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
金陵十三釵影片釵觀后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