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河南大饑荒觀后感500字兩篇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1942河南大饑荒觀后感500字兩篇,希望大家喜歡。
1942河南大饑荒觀后感500字1
今天去電影院看了一場叫《1942》的電影。
從電影院出來時,我心潮澎湃。
電影主要講了1942年,河南發(fā)生了吃的問題,也就是發(fā)生旱災,莊稼顆粒無收,河南人民處在了水深火熱的境地里,人們一起逃荒,在路上餓死的人不計其數(shù),被饑餓催紅了眼的人們甚至開始了人吃人的行為。
你可能會問:當時的政府呢?那時,國民黨當權(quán)、執(zhí)政,他們那些所謂“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種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兒會給老百姓送糧食呢?一些清官苦苦從國庫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憐的糧食,準備發(fā)給災民時,又被貪官污吏扒得一點不剩。
當時,日寇集結(jié)了6萬兵力準備進攻河南,但他們能意識到,光靠6萬人馬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無恥的侵略者就想出這樣一個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軍糧分發(fā)給河南災民,讓他們饑餓的壓迫下與中國的軍隊自相殘殺。從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國記者,為了追求真相,深入災民間,體驗災民的生活,一起吃樹根、喝雪水,還差點因為拍照,被日寇的轟炸機炸死,幸好,一個農(nóng)夫把他撲到了旁邊,才免于一死。他又通過層層關系見到了國民黨最高領導——蔣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機告訴了昏庸的中國統(tǒng)治者事情的真相。這才發(fā)出了第一筆真正發(fā)放到災民手中的救濟糧。
沒有國就沒有家,一個國家不強,即便你腰纏萬貫,你也會被1942大災荒、日寇這樣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間洗劫一空。所以我們作為祖國的未來,一定要好好學習讓我們祖國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1942河南大饑荒觀后感500字2
我爸爸介紹我看了由馮小剛導演的《1942》,看完之后我心里很震驚,慶幸我生活在新社會。
影片說的是1942年的河南,當年日寇入侵,又逢大饑荒、餓殍遍野、老百姓流離失所,兵匪橫行。當時河南一千三百多萬人,死掉了三百多萬人,讓我震驚的場面是,人吃人,狗吃人,為了活命,四升小米買一個媳婦,兩塊餅干換一條命。而重慶的達官貴人,卻在鶯歌燕舞,推杯換盞,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在外國記者白修德的揭露下,政府才發(fā)下來救命糧,但是被貪官層層盤剝,到老百姓手里已經(jīng)少的可憐了。如果有地獄,我想這樣的情景就是吧!
當時的兵,搶奪逃荒的百姓,像強盜一樣橫行霸道,現(xiàn)在呢?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解放軍戰(zhàn)士第一個沖在前面,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無能、官員腐敗,連救濟糧都貪腐,現(xiàn)在呢?國家領導人總是第一時間到達搶險救災第一線指揮救援。
當時糧食是多么珍貴啊!現(xiàn)在呢?我們的糧食多的吃不完,衣食無憂,不知道珍惜,吃不完的就扔了。如今人們一天浪費的糧食,都夠救活那些餓死的人們。
看了這個電影,我的想法很多,但是我現(xiàn)在能做到的是不浪費糧食。有些官員能做到的應該比我更多。
推薦:
1942河南大饑荒觀后感
今天,電影對社會人生的闡述以及對當代文化建構(gòu)的力量是勿庸置疑的。影片《一九四二》拂去了歷史塵封的一段民族苦難,刻畫了一個冰冷而絕望的世界,一群經(jīng)歷苦難的人。紀錄過去以使這一段民族生存的苦難歷史不被遺忘,追問歷史以啟迪人們思考時代和人的生存狀態(tài)。
電影《一九四二》所寫人物從逃荒路上的饑民,到試圖上達災情爭取救濟的地方官員,直至蔣介石。這是一個冷漠得讓人絕望的世界。上上下下,貧富貴賤,必然凸顯的是物質(zhì)爭奪和政治權(quán)衡,同時生命意識的“不在場”,使得對于災難的拯救與自救成為不可能。在逃荒路上,窮人富人之間還在計較于斤糧斗米的得失,沒人去預料未來更大的危險。當災難驟臨時,東家剛剛被饑民搶過,倉皇中已經(jīng)沒有了馬車,只得請求窮鄰居瞎鹿,讓懷孕的兒媳搭上他家的馬車。瞎鹿說:“(地主)也有求著我們的時候,解氣。”瞎鹿娘說“我說有災好,讓他家也變窮人。”在這里仿佛災難只是別人的,甚至懷著寧可在災難中同歸于盡的報復之心,那么還有誰能拯救這一群人呢?人的尊嚴在影片中基本缺席,所有人的目的只是茍且求生。瞎鹿的妻子懇求丈夫:“你讓我逃個活命,把我賣了吧。”她的第二次嫁人也是為了丈夫“有老婆可以賣”,以便兩個都能活命。范東家17歲女兒從嬌生慣養(yǎng)的女學生,到吃掉自己的寵物貓,到為換取五升米而自愿賣身妓院,完成了人性的徹底失落。當日本人對災區(qū)投放糧食以瓦解災民的抗日意志時,他們成功了:許多人在屈辱和刀尖上取食,成為日本軍隊的“順民”或走狗。蔣介石等高層人物政治權(quán)衡高于人道考慮,官員們掩蓋災情,只知自保,甚至利用救災款中飽私囊,在報紙上300多萬生靈的慘死變成了輕描淡寫的1千多人!這種政治本位、視生民如草芥的倨傲姿態(tài)更是令人瞠目!或許為了平民憤,影片加入了槍決貪污犯的場面,但今天的觀眾卻依然難以看到獲救希望。
在電影中,來自人物內(nèi)心的救贖力量幾乎是零。神父小安面對人生的苦難發(fā)出絕望的質(zhì)問:“既然魔鬼老是戰(zhàn)勝上帝,那信他還有什么用?”神父不知道更深刻的根源在于人心,當外在的一切都無法抗拒的時候,我們還有內(nèi)心的力量。倘若影片中有哪怕一個具備內(nèi)心力量的人,他一定可以為人們撐起一片信念的天空吧。鑒于此,影片史詩片的宏大建制和單薄的人物內(nèi)涵不成比例:這不僅因為對人物前期細節(jié)鋪墊不足,交代空間太小,使觀眾與之沒有建立足夠的感情聯(lián)系;而且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對于主要人物的自私狹隘、薄情寡意顯得過于龐大和浪費;在美學上也缺乏出乎其外的視點。
馮小剛導演說“我們都是難民的后代”。不能忽視的是災民的文化心態(tài)可能潛伏于人心深處,因為文化心態(tài)有傳續(xù)功能。所以我們呼喚藝術(shù)品的文化導向功能,即發(fā)揮文化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或者可供選擇的方式。看完《一九四二》大家默默走出電影院,有人長嘆一聲說:“唉,寧作盛世狗,不作亂世人”,回應的是一片苦笑。被影片中大苦大難遮蔽住整個頭腦的觀眾的這聲嘆息也許不無道理,但是回首歷史,我們不能忘記的不僅僅是饑餓。消費時代人的欲望遠遠超出溫飽,而誰來拯救我們的欲望?這不應該是盲點。
1942河南大饑荒觀后感500字兩篇
下一篇:幸福在哪里主題演講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