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
初中生覺得歷史要死記硬背,很難學得好,學的東西越來越多,就越覺得很多歷史知識混淆在一起,那有什么好的記憶方法技巧嗎?下面學習啦小編就來為大家推薦的初中生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歡迎參閱!
初中生記憶歷史的方法
一、口訣記憶法
心理學實驗證明:有八十個單詞的口訣,讀八遍即可背誦;而同樣數目的意義不連貫的單詞,讀八十遍才能記住。為什么呢?因為口訣有韻律,借助于音韻的節(jié)奏,朗朗上門,易于成誦。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將一些歷史基礎知識編成口訣,就便于記憶了,這叫口訣記憶法。比如中國古代史上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亂難記,編成口訣,“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這就很容易記了。
二、圖示記憶法
根據所學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將他們圖示化或表格化,這不僅是一種好的記憶方法,而且還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尤其在復習時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如:“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可用圖示記憶:以圈地表示“領土完整”,以豎立的紅旗代表“主權獨立”,以叉與手槍代表“互不侵犯”,以一個正在破口指責的人代表“干涉內政”,以一根水平線代表“平等(互利)”,以握手言歡代表“和平共處”。
三、特征記憶法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期間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的護國運動、1917年的護法運動、1919年的五四運動,通過觀察發(fā)現,這五個年代的數字呈等差數列,都差2年,抓住了時間特征,便于記憶。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事件:1789—1794—1799—1804,都差5年,就記住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時間、羅伯斯庇爾被推上斷頭臺的時間、拿破侖的“霧月政變”、拿破侖加冕稱帝的時間。
四、名詞五點法
即用五個要點概括名詞,即:①時間;②地點;③人物;④內容;⑤評價或意義。此法適合于人物、事件、著作等類別的名詞。如:《孫子兵法》可這樣概括:①春秋時期;②吳國;③軍事家孫武所著;④總結了前人及自己作戰(zhàn)經驗寫成《孫子兵法》;⑤世界聞名的古代兵書。
初中歷史記憶技巧
板塊記憶法
把歷史知識排列組合成一個板塊結構,比單個記憶又快又牢。如:陜北保衛(wèi)戰(zhàn)可化簡為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zhèn))、沙(家店)四戰(zhàn)。奧斯曼土耳其擴張戰(zhàn)爭可為:阿(德里亞堡)、科(索沃)、尼(科堡)、君(士坦丁堡)四戰(zhàn)。
土地革命路線可總結為:依聯(lián)限保消變六字。(依靠貧雇農。聯(lián)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yè)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邏輯記憶法
所謂邏輯記憶,即指在搞清某一重大歷史事件各組成部件之間的邏輯關系之后的記憶。在進行歷史考查時,我們往往碰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對所要途述的事件十分熟悉,但他在答題時常常答不完整,即使大小事件他都提到了,也往往說不到點子上。任何歷史事件都由三大部分組成,因而要把一個歷史事件敘述完整,必須交代清楚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那就是事件的前因、事件的過程、事件的意義(包括性質、作用、影響、評價等),而敘述事件的過程要力求簡潔,但時間、地點、人物、結果諸要素不能遺漏。
初中生學習歷史的方法
一、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并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fā)我們大家什么內容須詳讀精思,什么內容要略看了解,什么問題要邊讀邊想,什么問題要讀后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前因后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yǎng)成圈點批注,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
三、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zhàn)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什么是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2)美國為什么要(1)實行“冷戰(zhàn)”政策?為什么能夠實行“冷戰(zhàn)”政策?(3)“冷戰(zhàn)”政策的實質是什么?對世界格局產生了哪些影響?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于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部誘因。”因為發(fā)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體現。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有同學就提出“如果當時有其他的辦法能緩解當時美國的狀況,林肯會怎么做?那么美國的今天又會是什么樣子?”
猜你喜歡:6.歷史知識記憶口訣
7.歷史時間怎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