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
親子關系的研究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親子關系是一個人出生后遇到的第一種社會關系。在一個人可塑性、模仿性最強的年齡階段,受到父母有意和無意的、連續(xù)、持久、反復的影響必然留下極為深刻的痕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都常常為不良溝通而煩惱。那么,影響親子關系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歡迎借鑒參考。
一、親子關系滿意度
親子溝通是在親子之間先前交往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往形成的親子關系影響著后繼的溝通行為。對親子關系滿意度低的青少年存在較多的溝通問題,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親子關系滿意度高的青少年存在較少的溝通困難。
二、父母的自我狀況
這些自我狀況,包括你的自我價值、你從小成長的環(huán)境、你的婚姻狀況、你的理想、你的欲求,特別是你即時的情緒狀態(tài)和身體健康狀況。等等。如果把一個人的“自我狀態(tài)”比作一只“壇子”,那么,你的“壇子”里裝的是什么,會影響你的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家人溝通。尤其要留意,當你的情緒不好,或身體疲憊時,你會無意放大孩子的過錯。所以,隨時注意清理自己的“壇子”里的東西,丟棄破碎物,是促成親子之間,家人之間良好溝通的前提。
三、親子之間的知覺差異
親子溝通也建立在親子雙方對對方行為相互感知的基礎上。父母和子女通過感知和解釋彼此的溝通行為,進而影響著其后繼的溝通。雙方對溝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親子之間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較高水平的一致性與家庭成員的親密性相關。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問題。有研究發(fā)現,青少年知覺到的溝通比父母知覺到的更為消極,與父母報告的溝通相比,青少年報告的溝通開放性較低,問題性較多,這種知覺越消極與父母的溝通越困難。此種知覺差異是親子之間誤解的標志之一。
四、父母和子女的個性特征(人格特點)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點不但影響其自身的溝通行為!也影響著對對方溝通行為的感知。研究表明外向者在溝通中表現出較高的開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個體在溝通中合作性較強,更傾向于與對方維持和諧關系。外向者和宜人性個體對他人行為善于進行積極的感知和歸因,特別是高宜人性個體在溝通中較少感知到沖突,對沖突的評價也更為積極。神經質者較冷漠,傾向于把對方行為歸因為不誠實,因此表現出較多的溝通擔憂和敵意,難以與對方維持溝通。此外,溝通是一個互動過程。雙方人格之間的關系也對溝通有影響。有研究者從人格交互作用的觀點出發(fā),驗證了父母和子女間的性格匹配與較少的親子沖突正相關。
五、家庭中成年人之間的溝通狀況
一般而言,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模式”來自于你們家庭溝通模式的潛移默化影響。無聲溝通行動遠比有聲的溝通語言更有效。如果你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或母親),那么丈夫(或妻子)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父親(或母親)在孩子的心目中分量也有多重!
無疑,親子溝通,父母是主導者,是示范者。孩子怎樣與人交往,歸根結底,親子溝通,家人溝通,是一個最具有根本性影響的因素。當然,如果你對自己“拙劣的溝通”不滿,那不完全是你的錯,你成長的家庭,你的父母同樣對你負有責任。但時至今日,我們不必再去追究上一代的責任。重要的是從你這一代開始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溝通,親子溝通。你不妨從我介紹的親子良好溝通的原則開始做起。只要你認真去學,堅持去做,你和你的家長,你和你的孩子的關系就會發(fā)生明顯的改善。從中你將發(fā)現,你的家庭變了,變得溫馨,變得明朗了;你的孩子變了,變得通情達理了,變得好說話了。家庭的溫馨和親子良好的溝能,必能取得對孩子教育的良好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