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晁姓
“晁”姓 是我國重要的姓氏之一,人數(shù)眾多,分布于世界各地。下面學(xué)習(xí)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晁姓相關(guān)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百家姓之晁姓
“晁”姓 是我國重要的姓氏之一,人數(shù)眾多,分布于世界各地。晁姓宗族,在漢代時因為出了一位高官晁錯而有所興盛。而在宋朝時又因為曾出現(xiàn)一位“晁半朝”——晁迥,而使晁氏家族再揚威名,同時宋朝時還出過著名學(xué)者晁端禮、晁補之、晁沖之,南宋有藏書家晁公武,元代時有兵部尚書晁顯等等,為華夏民族的歷史增色不少。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3位。
晁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庶長子朝的后代,以祖名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寵愛庶長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fā)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jié)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zhí)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fā)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fù)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fù)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后代后來并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鼌氏。晁與鼌、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源流二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后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戰(zhàn)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戰(zhàn)國初期,秦國有大庶長嬴鼌。大庶長,為秦國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為卿大夫,官秩一萬二千石,下屬有左庶長、右庶長。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朝魯圖德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的一個分支,漢義“永恒的巖石”,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侍衛(wèi),后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的朝魯圖德一帶,以地名為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該部游牧于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阿爾達額爾蘇(今黑龍江勃力)、布爾噶蘇臺(今河北承德)、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東部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薩喇穆魯(今河北圍場)等地。在明末清初,該部族人中即有冠以漢姓為晁氏、朝氏、鼌氏、巢氏、隋氏、曹氏、喬氏、石氏等者,世代相傳至今。
晁姓發(fā)源地
每個姓氏都有其發(fā)源之史,但“晁”姓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又是發(fā)源于何地呢?
據(jù)史書記載,晁姓源出兩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于周代時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在幾位王子爭位的過程中,子朝以失敗告終。因為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為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后子朝的子孫就以晁為姓。另一支源于春秋時衛(wèi)國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后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為姓,一直流傳后世?!度A夏姓氏考》里面記載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與朝同,是以字為氏的。周景王的兒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國(今河北盧龍一帶)國君,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字“朝”為氏。古代“朝”“晁”通用,后來就寫成了晁字。另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記: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后,王子朝在爭奪王位中失敗,逃往楚國,其后代遂以朝為姓。又因朝與晁同音,后來又改為晁姓。
為什么說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zhèn)是晁姓發(fā)源地呢?原因就落在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身上。前文已經(jīng)說了,子朝在王位爭奪之中以失敗告終,而失敗以后子朝就逃離了都城洛陽,向楚國逃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載:“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最后定居在楚國的西鄂,就是今天的石橋鎮(zhèn)。定居在石橋鎮(zhèn)的依據(jù)何在呢?所有史書中是沒有明文記載的,但是我們有有力的證據(jù)可以斷定子朝最后定居在西鄂(石橋鎮(zhèn))。
一、《史記》是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史書,司馬遷歷經(jīng)數(shù)年,經(jīng)過認真反復(fù)考證而成書,是最權(quán)威的史學(xué)資料?!妒酚?middot;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說:“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后也”。司馬遷在此明確的指出了晁姓起源于西鄂,這是司馬遷經(jīng)過當(dāng)時的史料記載甚至實地考察所得出結(jié)論。
二、《皇覽》是三國魏文帝時編寫的百科全書,被推崇為中國古代類書之祖,據(jù)《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jīng)傳,隨類相叢,凡千余篇”。其中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后也”。由此可以推斷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西鄂,并葬于此。
通過上述兩個史料的佐證,我們可以斷定,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了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zhèn),并且死后葬于此地。其后代子孫遂以“晁”為姓,并且逐漸遷徙到各地,成為“晁”姓最早最重要的支源。
晁姓遷徙分布
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三位門閥。晁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dāng)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后的幾年內(nèi),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斗。最后在晉國的干預(yù)下,王子句坐穩(wěn)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潁川(今天的河南葛、許昌一帶)、京兆(今天的陜西安以東)。
今河北省辛集市、河南省的開封市、開封縣、濮陽市、南樂縣、清豐縣、鞏義縣、漯河市、鄢陵縣、駐馬店市泌陽縣、虞城市、焦作市溫縣、濟源市,新鄉(xiāng)市獲嘉縣,山東省的德州市、菏澤市曹縣、鄆城縣、棗莊市、泰安市肥城市、臨沂市、青島市,濟寧市微山縣、嘉祥縣,江蘇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陽縣、濱??h,浙江省的余姚市,江西省的臨川縣、進賢縣,安徽省的蕭縣、六安市、穎上縣、寧國市、黃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橫江縣,黑龍江省的五常市,云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云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樂亭縣、灤南縣,陜西省的扶風(fēng)縣、寶雞市陳倉區(qū)、西安市、咸陽市禮泉縣、興平市,甘肅省的隴西縣、永登縣,青海省的樂都縣,廣東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