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家姓之王姓的來源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據(jù)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下面由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百家姓之王姓,希望大家喜歡!
王姓的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瑯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后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锻ㄖ?middot;氏族略》言:"若太原、瑯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于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dāng)時流經(jīng)洛陽的谷、洛二水經(jīng)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dǎo)以治水,不被靈王采納,后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他被廢后名聲依然不減,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yuǎn)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靈王太子的緣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晉的后人戰(zhàn)國秦漢時有大將王賁、王翦、王離等,開創(chuàng)了太原王氏和瑯琊王氏,兩支后來都發(fā)展成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zhàn)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后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也有一種說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滅魏后逃于泰山,時人因其為王族,稱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號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殺后,其子孫為了紀(jì)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說:"王氏……出于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國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yùn)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他不滿于時局,多次犯顏直諫,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殺身以成仁,被后世譽(yù)為忠于祖國的楷模,并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殺后,就葬在當(dāng)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wèi)輝市城北15里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后,世代居住在今衛(wèi)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jì)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yàn)樗麄兙幼〉男l(wèi)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之王氏。
3、出自姚姓,為古帝王舜帝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陽),便以姚為姓,其后子孫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為氏,稱為姚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jì)倹I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jīng)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xù)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中國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后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rèn)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齊國最后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后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xiàng)羽反秦時被封為濟(jì)北王,及項(xiàng)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jì)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4、復(fù)姓簡化而來。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戰(zhàn)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賱⑹细男胀跏?/p>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xiàn)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quán)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hù)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谥x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后。梁天監(jiān)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jiān)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yán),忠烈公幼子公權(quán)襲外家姓獲免。
?、蹖O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王姓是華人名義上的十大姓之一。 王姓的由來很復(fù)雜,除了一些原來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為王姓。在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曾經(jīng)為王、稱王、稱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來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為王姓,也有當(dāng)上大官和有當(dāng)官、稱王、稱帝意圖、王族、皇族、被賜姓王的人把本姓改為王姓,王姓的由來很復(fù)雜。部分王氏為姓,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后”。
6、出自少數(shù)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據(jù)《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
?、谒宕袀€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埘r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深l氏改威王氏。
?、芮甲邈Q耳氏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莞啕惾?/p>
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吨軙肪矶锻趺藗鳌酚涊d:“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藁丶v人
安東都護(hù)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shè)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hù)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hù)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
?、咝倥?/p>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qū)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fā)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jìn)一步南進(jìn)中原,并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quán)。匈奴人進(jìn)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嗥醯ぷ?/p>
據(jù)《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yǎng)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崤孀?/p>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后也有改姓王的?!锻跛夹⒛怪尽份d: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yuǎn)任金統(tǒng)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獬鲎栽跏?。
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7、由復(fù)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jù)統(tǒng)計(jì)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8、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殺,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王姓遷徒分布
秦漢時期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陜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后裔則由河南衛(wèi)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兩漢時期
開始出現(xiàn)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瑯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東漢王允為開基)。
魏晉南北朝時期
瑯琊王姓的后裔王導(dǎo)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瑯琊王氏舉族南遷,衣冠南渡,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quán)時遭受滅頂之災(zāi)。
隋唐時期
隋滅陳時,原仕于南朝的瑯邪王姓被分別遷于關(guān)中、河北、河?xùn)|等地。
唐末時,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yù)為“開閩第一人”。
宋明至今
北宋滅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h〉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昆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
元末青州樂安王氏的絕大多數(shù)人,遷出樂安分布在長江以北廣大地區(qū)(以王奉先為開基祖殺驢王氏)。尤以山東北部幾支人才輩出,成為名門望族。
明代時在洪洞大槐樹集結(jié)的山西人被分別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qū)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
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yáng)帆南洋。
根據(jù)1977年中國史學(xué)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fā)表的一篇有關(guān)“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字面名義上十大姓之一。
2007年新華網(wǎng)北京4月24日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xiàng)統(tǒng)計(jì)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字面名義上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7.25%。
王姓郡望堂號
郡望
郡望共有21個,分別是太原郡、瑯琊郡、北海郡、東???、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東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陽郡,中山郡、陳留郡、章武郡、東萊郡、河?xùn)|郡、金城郡、海漢郡、長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堂號
總堂號:太原堂
分堂號: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義堂,世賢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兩儀堂,利文堂,佑啟堂,尚德堂,佩傳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敘倫堂,冠南堂,素風(fēng)堂,振趾堂,挹淵堂,恩義堂,恩榮堂,務(wù)本堂,梓蔭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敘堂,淮澤堂,斯美堂,敬愛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畬經(jīng)堂,敦本堂,敦厚堂,敦倫堂,敦睦堂,敦義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蔭堂,槐德堂,嗣槐堂,愛敬堂,義德堂,源遠(yuǎn)堂,嘉會堂,輔德堂,齊壽堂,谷詒堂,馀德堂,馀慶堂,燕翼堂,燕譽(yù)堂,樹德堂,興仁堂,篤行堂,篤倫堂,篤親堂,錫類堂,親愛堂,環(huán)慶堂,禮基堂,雙柏堂,鎮(zhèn)楚堂,彝敘堂,懷德堂,繼周堂,繼蘭堂,聽槐堂(共90個)
猜你喜歡:
中華百家姓之王姓的來源
上一篇:中華百家姓之林姓起源
下一篇:中華百家姓陸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