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魚堪膾的歷史典故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這一句詩,那么你知道這其中的歷史典故是什么嗎?下面就讓學(xué)習(xí)啦小編來告訴你鱸魚堪膾的歷史典故。
鱸魚堪膾的典故
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xué)家,吳郡吳江(今江蘇蘇州)人。張翰父親是三國孫吳的大鴻臚張儼。張翰為人縱放不拘,而有才名,寫得一手好文章,都說他有阮籍的風(fēng)度,所以給他一個稱號叫做“江東步兵”。一日,會稽人賀循奉命前往洛陽,所乘船只停泊在閭門,賀循在船中撫琴一曲。張翰恰好經(jīng)過,聽到琴聲,便上船拜訪。兩人雖素不相識,卻一見如故,互相欽佩和喜悅。張翰問賀循的去處,方知是要去洛陽,于是他說:“正好我也有事兒要去洛陽。”便和賀循同船而去,連家里人也沒有告知。
齊王司馬冏執(zhí)政時期,征召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告訴同郡的好朋友顧榮說:“現(xiàn)今天下紛紛擾擾,災(zāi)禍戰(zhàn)亂都沒有停止。您名聲遠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壇很難。我本來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對現(xiàn)實社會沒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來思慮前進或是后退的規(guī)劃。”顧榮握住他的手愴然說:“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飲用三江的清水。”
張翰一日見秋風(fēng)起,想到故鄉(xiāng)吳郡的菰菜、莼羹、鱸魚膾,說“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夠適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夠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來當(dāng)官呢”,于是棄官還鄉(xiāng),著有《首丘賦》,詩文大多沒有流傳下來。不久,齊王司馬冏兵敗,張翰得免于難,世人都認(rèn)為他的棄官是看準(zhǔn)時機。政府因為張翰是私自離開職位就開除了他的公職,張翰卻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不愿意為了名利去束縛自己,有人問他說,“您可以一時生活很快樂,難道你沒想過百年之后的名聲怎樣嗎?”張翰回答說:“給我百年之后的名聲還不如現(xiàn)在給我一杯酒。”,這時,世人才認(rèn)為他的曠達很難得。
張翰是個孝子,五十七歲那年他的母親一病不起,張翰太過哀痛,竟身染重病,不治而逝。
張翰《思吳江歌 》
秋風(fēng)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
張翰雖在洛陽的時間不長,卻留下了“莼羹鱸膾”這個用于懷念故鄉(xiāng)的成語!
李白有詩贊之曰: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fēng)忽憶江東行。
張翰的人物評價
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博學(xué)善屬文,造次立成,辭義清新。
鐘嶸《詩品》對張翰評價頗高,將張翰與曹魏何晏、晉孫楚、王贊、潘尼并舉,稱其:雖不具美,而文采高麗。并得虬龍片甲,鳳凰一毛,事同駁圣,宜居中晶。
劉勰《文心雕龍》:辯切于短韻。
李白《金陵送張十一再游東吳》:張翰黃華句,風(fēng)流五百年。誰人今繼作,夫子世稱賢。再動游吳棹,還浮入海船。春光白門柳,霞色赤城天。去國難為別,思?xì)w各未旋??这刨Z生淚,相顧共凄然。
北宋蘇軾有詩贊曰:“浮世功名食與眠,季鷹真得水中仙。不須更說知幾早,直為鱸魚也自賢。”
明朝陸樹聲《長水日抄》:對張翰身后名和當(dāng)世名的看法也頗表贊同。
清代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卷五:對張翰、顧榮和陸機、陸云兄弟有比較中肯的分析。
張翰世代受到家鄉(xiāng)人的紀(jì)念,據(jù)乾隆《吳江縣志》卷七載:北宋元祐年間,吳江知縣王辟筑三高祠,將張翰、范蠡、陸龜蒙并稱三高,入祠其中,后經(jīng)歷代興修,規(guī)模大備,祠內(nèi)有塑像等物,每逢春秋都有祭奠。
張翰的墓葬爭議
清朝康熙屈運隆編纂的《吳江縣志》 (1685 年 ) 說:“晉東曹掾張翰墓在二十九都南役圩”。乾隆十二年沈彤等人編纂的《吳江縣志》 (1747 年 ) 說:“按《吳地記》云:張翰葬橫山東五里?!秴强D經(jīng)續(xù)紀(jì)》云:張翰葬橫山東五里,墳亡?!豆锰K志》《吳縣志》皆因之。則翰墓有確證,不可假托。”后出的乾隆縣志不同意康熙縣志的說法。
《吳地記》雖然是最早的地情書。但此書“非一人一時之作,為后世重輯之殘本”,“有他人之作竄入”。張心澄《偽書通考》稱其書“偽竄”。因此該書僅幾個字的含糊記述令人生疑。至于后面三本志書是“皆因之”,更難以使后人信服。
清初長洲學(xué)者張大純實地調(diào)查后,在《三吳采風(fēng)類記》中明確記載張翰墓在二十九都二圖南役圩,并作《過季鷹墓感賦》:
弭節(jié)江干日已晡,季鷹高節(jié)冠東吳?;虑槁渎淇涨лd,墓草青青傍五湖。
杯酒生前輕將相,秋風(fēng)身后重莼鱸。只今勢利滔滔是,過此還應(yīng)愧汗無?
與沈彤同時代的北蘆墟人沈剛中在其《分湖志》 (1747 年 ) 中記述:“南役圩有古墓,無封植樹。民指為翰墓”。以后,嘉慶年間 (1800 年前后 ) ,該地曾有張翰墓碑出土,惜字跡模糊。同治九年 (1870 年 ) 吳江知縣黎庶昌重修張翰墓并立石。
1958 年 11 月 11 日 ,吳江縣文教局派員查明:位于莘塔公社東聯(lián)大隊南役圩南端的張翰墓占地 50 平方米,封土高 1.5 米 ,墓西約 40 米 處的敬信庵曾供奉張翰的神位。墓碑和木神位已于去冬今春毀掉。當(dāng)時建立三人保管小組,插牌明示。
2000 年秋調(diào)查:張翰墓已于 60 年代中期毀掉,遺址在今莘塔鎮(zhèn)楓西與蕩東兩村 ( 即原東聯(lián)大隊 ) 之間的東楓小學(xué)內(nèi),前排平房教室西半部即墓址所在;敬信庵原址上早已改建成村辦公所和小工廠。張氏后代仍在東彌陀村,有東張、西張兩支系。楓里橋、南役圩、莼鱸港又名二圖港等都是當(dāng)?shù)氐孛?在明清朝均屬二十九都二圖。方言“二”念成“尼”,“二圖港”轉(zhuǎn)音成了“彌陀港”。此地在元蕩東北灘。志書上元蕩名“莼菜蕩”,黿蕩、元蕩均是后來的說法。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莼鱸之思” 為美食而辭官的一段歷史佳話 。
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寫江南的菜花,有“黃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寫詩稱贊:“張翰黃金句,風(fēng)流五百年”。不過,張翰留名于世,還是是因為莼菜和鱸魚。關(guān)于“莼鱸之思”,他自己有詩為證:“秋風(fēng)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這是他在洛陽思念家鄉(xiāng)時發(fā)出的慨嘆。這莼鱸之思,后來有很多人在詩中提及。把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和莼菜鱸魚聯(lián)系在一起,確實詩意盎然。
猜你感興趣:
2.20個歷史典故
4.歷史典故故事大全
5.歷史典故大全
鱸魚堪膾的歷史典故
上一篇:惟命是從的典故和主人公誰
下一篇: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