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圖騰伍氏圖片是怎么樣的
源于羋姓,出自遠古黃帝的臣子伍胥,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黃帝為部落首領(lǐng)時,有大臣名伍胥。伍胥就是楚國望族的伍氏始祖,伍氏家族傳至春秋時候,楚莊王有個謀臣叫伍參,傳說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參的后裔子孫遂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其后裔世代稱伍氏至今,史稱伍氏正宗。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介紹姓氏伍氏的圖騰吧,僅供大家參考。
姓氏伍氏的圖騰
姓氏伍氏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羋姓,出自遠古黃帝屬下臣子伍胥,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著名的唐朝姓氏學家林寶在《元和姓纂》一書中記載:“楚大夫伍參生舉,舉生奢,奢生尚、員,員字子胥,奔吳,其子又為王孫氏,奔齊”,而清朝姓氏學家陳廷煒在《姓氏考略》中,卻把伍氏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黃帝時代。陳廷煒是這樣描述的:“伍氏,羋姓,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黃帝為部落首領(lǐng)時,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就是后來成為楚國望族的伍氏始祖。該支伍氏家族傳至春秋時候,楚莊王有個謀臣叫伍參,傳說便是伍胥的后裔。此后,伍參的后裔子孫遂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如著名的春秋后期楚國上大夫伍奢,就是他的孫子,而千古留名的伍子胥,就是他的重孫,其后裔世代稱伍氏至今,史稱伍氏正宗。
伍氏族人大多尊奉伍胥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西域撒馬兒罕人伍儒,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刈逦槭希渲饕易鍨榻鹆?今江蘇南京)伍氏。據(jù)文獻《伍氏家譜》記載,回族伍氏始祖伍儒,字德全,原籍西域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兒罕城),精天文歷法。元朝末期進入中原,居住在北平地區(qū)(今北京)。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伍儒奉詔自北平遷居今江蘇省南京城中的天津街,授職欽天監(jiān)刻漏科博士。當時,南京欽天監(jiān)有兩個,伍儒所供職于中華門外雨花臺山麓的“回回司天監(jiān)”,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為聘請自元朝征詔來華的一批阿拉伯和中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天文、歷算專家而設(shè)立的機構(gòu)。由于明朝嚴厲控制任此職者“宜令久仕,非奉特旨不得升補”,故而伍儒在“回回司天監(jiān)”供職達五十年之久,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病故。伍儒遷居南京后,賜第天津街,后舍宅為寺,據(jù)傳此寺即為著名的“凈覺寺”。由于家學淵源,伍儒后曾“歷五世皆世其官”,或為“博土”,或為“司歷”,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譽。后其子孫雖轉(zhuǎn)營他業(yè),然多數(shù)仍世居南京,現(xiàn)中華路上尚有伍氏后裔居住,與凈覺寺僅一墻之隔。
伍儒之后,為回族伍氏主源之一。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稱小司徒,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司徒,是上古時期官名,相傳在堯、舜時期已經(jīng)設(shè)置,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wù)。在夏、商、周王朝時期都設(shè)有“司徒”之官,輔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務(wù)。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也多設(shè)有這個職位。“司徒”與“相”一樣,不只是一名,而是五名,合稱“伍”、“伍徒”,俗稱小司徒。不過,相(丞相)只有三名,合稱“參”、“參相”、“叁相”。這在在典籍《周禮·小司徒》中記載:“五人為伍。”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明確注釋:“相參伍也。三相參為參,五相伍為伍。”在典籍《周禮·天官》中更詳細地記載:“設(shè)其參傅其伍。參謂卿三人,伍謂大夫五人。”五位小司徒各偏重分管不同方面的行政事務(wù),總領(lǐng)這五位小司徒的就稱作大司徒,全稱是“地官大司徒”,同時掌管地官府司,地位相當與宰相,為六卿重臣之一。春秋時期,諸侯列國也多設(shè)有這個職位,以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命氏的,就稱作司徒氏。
對于五位小司徒,人們常合稱“伍徒”,在其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官稱為姓氏者,稱伍徒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伍氏,族人眾多,歷史久遠,比羋姓伍氏多得多了。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察哈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武堯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yo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伍氏。
⑵.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滿語為Ujara Hala,世居卦爾察(今吉林松源)、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一帶)、薩哈爾察(今吉林敦化)、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今黑龍江支流俄羅斯境內(nèi)布列雅河流域)、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區(qū)。所冠漢姓為伍氏、吳氏、烏氏、武氏等。
?、?蒙古族臺本氏,源出喀爾喀蒙古。公元十五世紀末葉,元太祖第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統(tǒng)一東部蒙古后,將漠南、漠北原來各不相屬的大小領(lǐng)地合并為六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喀爾喀萬戶屬左翼,共十二部。內(nèi)五部居喀爾喀河以東,巴圖孟克封授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巴圖孟克逝世后,內(nèi)五部逐漸南徙,在清朝初期被編入滿洲蒙古八旗,屬于內(nèi)札薩克旗(今內(nèi)蒙古);而格埒森扎·札賚爾琿則率外七部留居故地,仍號所統(tǒng)各部為喀爾喀蒙古部,轄地逐漸擴大,最后據(jù)有整個漠北地區(qū)(今蒙古國),其王帳下通事(管家)的族人即稱“臺本”,一說為“第十五世黃金家族”之義。今中國境內(nèi)的蒙古族臺本氏,有冠漢姓為伍氏、邰氏者。
源流五
源于滿族,出自清朝時期滿族溫都氏部落,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烏蘇哩氏,亦稱烏蘇拉氏,滿語為Usuri Hala,以地為氏,世居德爾吉色欽(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伍氏、烏氏、武氏、吳氏。
源流六
源于錫伯族,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伍都氏,亦稱溫都氏,滿語為Wendu Mokun,以部為氏,世居瓦爾喀(今黑龍江海林張廣才嶺)、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伍氏、溫氏、文氏等。
源流七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戶甲制度,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戶甲制度,諸多史籍記載為商鞅變法的結(jié)果,其實非也。遠在西周初期,周王朝開國太師姜尚即已經(jīng)為齊國建立了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戶甲管理制度,即將五戶人家編在一起,稱作“軌”,即“有軌可循”之意,便于管理,五戶連保稱伍,設(shè)軌長管之,軌長在民間俗稱“伍伯”。十軌為一甲,即五十戶人家,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排序,設(shè)甲長統(tǒng)之,這就是后世戶甲制度的淵源。在典籍《國語·齊語》中記載:“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五家相保曰伍。”因此亦稱保甲制。后世的商鞅,不過是在齊國的“太公保甲法”即戶甲管理制度上將其更加詳細化、規(guī)則化了。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最早在十進制數(shù)制上的普遍運用。在典籍《古今注》中記載:“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長為伯,故稱伍伯。伍伯領(lǐng)五家,主鄰里治安,有警則率五卒殺敵捕盜,平則務(wù)農(nóng)。”
在軌長、伍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伍氏、軌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軍制,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兩周王朝,軍隊編制中明確設(shè)置有伍長,即五人編為一伍,由一伍長統(tǒng)之作戰(zhàn)。這種軍制普遍為各諸侯國所采用。在典籍《孫子》中記載:“用兵之法,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在典籍《軍禮司馬法》中記載:“車戰(zhàn),二十五乗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
在伍長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伍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姓氏伍氏的遷徒分布
伍姓起源古老。傳說伍姓起源于上古時期,黃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后代非常興旺。其子孫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春秋時,楚國有大夫伍參(伍子胥先祖),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這支伍姓起源于楚國的王族之姓羋姓。伍姓在安定郡發(fā)展成望族。姓纂:楚大夫伍參之后。又姓氏考略: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他們實際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學家在仔細地研究了伍氏族譜后認為,盡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來最早、最重要的發(fā)源地還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區(qū)苗族也有姓伍的人。
伍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129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姓約占全國漢族伍姓人口的64%。
猜你喜歡:
1.百家姓王氏圖騰
2.百家姓田氏圖騰
3.百家姓徐氏圖騰
4.百家姓吳氏圖騰
5.百家姓姚氏圖騰
姓氏圖騰伍氏圖片是怎么樣的
上一篇:姓氏圖騰吳氏圖片是怎么樣的
下一篇:姓氏圖騰武氏圖片是怎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