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故事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你知道關(guān)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guān)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guān)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故事:溫公愛兄
詩曰:溫公兄老,愛敬情深,饑寒飽暖,刻刻關(guān)心。
宋朝時候,有一個人叫周文燦。在父母和師長的教導下,從小他就深深地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他有一個哥哥,兄弟倆友愛篤①甚。小時候,他們經(jīng)常一起在外面玩耍。文燦累了,哥哥就會把他背回家,在哥哥的背上,文燦感到就像在父親的背上一樣安全和踏實。
兄弟倆長大之后,父母相繼去世。文燦和哥哥一直生活在一起,不幸的是哥哥染上了酗酒的惡習,經(jīng)常喝得醉醺醺地回來,一個成年人應該干的活也因此而不能干了。天長日久,哥哥就只能靠著文燦為生了。有時清醒的時候,哥哥的內(nèi)心也感到很羞慚,自己一個大男人,卻要仰仗弟弟過日子。但酒癮一來,兩條腿就不由自主地往酒館里邁。有時,一幫酒友大家拉拉扯扯也一起過去了。文燦看到哥哥這個樣子,心中不但沒有半點埋怨,還時常體恤到哥哥身體不好,心情不快,總是對哥哥恭恭敬敬,好言好語相待。在他心目中,哥哥永遠是哥哥,與自己骨肉情深,手足相連,自己有能力養(yǎng)活哥哥,兄弟倆一定要終身友愛下去,這樣父母的在天之靈也會感到無比安慰啊!
一天傍晚,文燦正在家里看書,忽然聽到外面吵吵嚷嚷的,里面似乎還有哥哥的聲音。他連忙跑出來,只見哥哥喝得酩酊大醉,正東倒西歪地往家里走來,嘴里還哼著歌兒,幾個人正對著自己的哥哥指指點點。文燦急忙上前去扶哥哥,沒想到哥哥粗聲粗氣地對他說:“你是誰?你要干什么?”突然一個大巴掌朝文燦猛搧過來。文燦猝不及防,倒在地上,哥哥又把他按在地上暴打了一頓。等哥哥打夠了,文燦好不容易才爬起來,已是遍體鱗傷了。
鄰居們聞訊紛紛趕來,他們早就對文燦的哥哥多年來仰仗弟弟生活有所不滿,現(xiàn)在見到這幅情景,都感到憤憤不平。有的說:“太不像話了!居然打自己的親生弟弟,也不想想自己是靠誰生活?”有的說:“文燦,別傻了,干脆告官算了!”這時哥哥的酒也醒了,看到如此情形,心中萬分后悔,但又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在一旁默默垂淚。幾位鄰居還在一旁大聲指責。文燦看到眾人這個樣子,又看到哥哥在夜色中憔悴無助的模樣,不禁一陣心酸。他走上前去扶住哥哥,怒聲對著眾人說:“我的哥哥并非來打你們,你們哪里可以離間我們的骨肉至親啊!”眾人一聽,不禁一愣,仔細一回想,感到很慚愧,就悄悄地回去了。文燦把哥哥攙扶回家,幫他擦洗一番后安頓他睡下。在柔和的燈光下,文燦看著哥哥熟睡的面容,顯得是那么消瘦和蒼老。他不禁感慨萬分,哥哥老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細心地照料哥哥,讓他能健康快樂地安度晚年。后半夜,哥哥醒了,他放心不下弟弟,輕手輕腳地起來,走到弟弟床邊,在清涼的月光下,只見弟弟睡得很熟,很香甜。但臉上的傷痕卻是清晰可見,哥哥不禁老淚縱橫,弟弟呀,真對不住你啊!這件事情就像長了翅膀一樣,一時傳遍了鄰里八方,傳到了朝廷。許多人家的兄弟爭相以周文燦作為效仿的榜樣。當朝的宰相司馬光知道了這件事情,不禁為周文燦對兄長的至情至愛大加贊賞,還常常寫這一樁事情去勸誡人家,告誡凡是有兄弟之人,一定要懂得包容手足。
我們深深地感覺到:家庭中,團體內(nèi),我們與人相處需要和樂融融。這種和諧要長久地維持不是很容易,常常存在受離間的威脅。因此兄弟姐妹相處,無論何時何地,處在怎樣的情形下,都應該以親情為重,要相互體諒和包容。讓我們來設想一下,假使周文燦聽到別人對兄長交相指責,也對哥哥生起氣來,一怒之下,可能反擊,兄弟倆可能雙雙受傷,也許傷得會很嚴重。
另外,如果周文燦一怒之下告到衙門,他的兄長可能這一生因此而毀。因此,在眾人為自己打抱不平的情形下,周文燦能以兄弟之情為重,不受好管閑事的眾人離間,反而回勸他們,可以說是非常明智之舉,這是緣于他的內(nèi)心充滿對兄長的敬愛啊!正是這種兄弟的親情可以使他包容兄長一時酒后亂性做出的糊涂事,也給兄長有悔改的機會。
人在受屈辱時,或者情緒激動的時候,如果沒有及時冷靜下來,都有可能造成更深的、沒有辦法彌補的憾事。周文燦的兄長仰仗弟弟提供財物而生活,照理講他應該知恩圖報才是,想不到他卻酒后失態(tài),無緣無故傷害弟弟,鄰居們當然會打抱不平。周文燦不愿意別人來破壞他們兄弟間的感情。能忍人所不能忍,包容自己的手足,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兜茏右?guī)》告訴我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周文燦的這一舉動,不僅使兄弟之間的感情更加和樂,也使離世父母的在天之靈倍感寬慰。同時化及鄉(xiāng)里、民風,更使千百年后的子孫從中學習受益,這怎不令人感動萬分呢?
同時,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言人之非,后患何其大”,如果因為我們一句話,而破壞別人的和睦,這個罪有多深?有多廣?古人告誡我們,言人之非時,要想到它的結(jié)局和后果,到底會怎么樣?我們每個人都要以同情心去尊重、關(guān)懷他人的處境,謹言慎行,促進每個家庭的幸福。愿天下的每個家庭都能以親情為重,永遠和睦相處!
【注釋】①篤:dǔ,忠誠。
關(guān)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故事:世恩夜待
詩曰::世恩待弟,問食問衣,盡情憂恤,弟不暮歸。
明朝陳世恩,是明神宗萬歷年間的進士,他有兄弟三人。長兄是一個學問道德都很好的人,孝順廉潔,得到鄉(xiāng)里的敬重。陳世恩是老二,當時還沒有成就。但是德行也如兄長一樣為眾人所稱許,尤其是他那種謙遜有禮、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更讓人敬佩。但他們的三弟由于與他們相隔的歲數(shù)比較大,父母對這個兒子不免有些寵愛,因此長大了之后,就整日無所事事,東游西逛。并且結(jié)交了一幫不好的朋友,到處游蕩,經(jīng)常是一大早就不見了人影,深更半夜才回來。
俗話說:長兄如父。三弟的年少輕狂大哥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假如三弟不成器,自己該如何向高堂老父老母交待,又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呢?于是,只要有機會,大哥就把三弟叫到一邊,苦口婆心地勸他:“三弟呀!不要再在外面游蕩了!要早點回家免得讓家人擔心啊!”
三弟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大哥勸一次、兩次還罷,次數(shù)多了,他不但聽不進去,還開始對大哥反感起來。以后他見到大哥就躲,實在躲不過,勉強聽著,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只要有機會就溜出去。一見到那幫朋友,覺得比自己的哥哥親多了。俗話說“逸則淫,淫則忘善”,三弟因為放逸自己,不免越發(fā)離不開這幫一起吃喝玩樂的朋友,心里還怪大哥多管閑事。大哥看到三弟不僅不聽自己地規(guī)勸,依然我行我素,并且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心里十分痛苦、煩悶。
陳世恩見此情景,請大哥來促膝長談。大哥說:“我如此煞費苦心地勸告三弟,他卻愈發(fā)變本加厲。公然以不良的行為對我,難道是我哪里做錯了嗎?”想到自己的好心卻不被弟弟所接受,大哥不禁有些激動。陳世恩按住哥哥的手,對他說:“大哥,你的心是為弟弟好,這個沒錯,我對弟弟的行為也很擔憂。但是你對弟弟講話的時候,語氣太直接了,年輕人恐怕面子上掛不住,并且還會傷到他的自尊心,對他來講一點益處都沒有。這樣吧,你給我一段時間,由我來勸他,你暫時先放下這件事。”陳世恩和大哥就這樣說定了。
當天晚上,陳世恩手里拿著院子大門的鑰匙,在門前等弟弟回來。此時,月朗星稀,月色下,有一條路通向村外,路旁長著茂密的桑樹和梓樹。陳世恩不禁回想起弟弟小時候天真可愛的模樣。唉!時間過得真快,哥哥已年過半百,自己也到了不惑之年,弟弟也一眨眼就長成了大小伙子了,手足之情,彌足珍貴啊!一陣清涼的風吹來,陳世恩感覺身上有些發(fā)冷。弟弟還是沒有回來,他想到弟弟一大早出去,也不知衣服穿夠了沒有?再說,在外面閑逛,都是一幫不經(jīng)世事的年輕人,怎么照顧得好自己?饑一頓,飽一頓,唉!弟弟的臉色好像是比以前差很多了。
夜深人靜了,家家戶戶都已歇息,人們都已進入了香甜的夢鄉(xiāng),陳世恩還在門外徘徊,他耐心地等待著弟弟。突然,在月光下,對面走來一個瘦長的身影,他根據(jù)身形判定是弟弟,高興地說:“是三弟嗎?”“啊!是二哥。”弟弟沒有料到是二哥在等他,意外之下顯得有點不知所措。“趕快進來吧!外面冷。”世恩看著弟弟走進院子,就親自把院門關(guān)起來,并且把鎖鎖上。弟弟以為二哥開始要教訓他了,沒想到耳朵邊卻傳來二哥親切地問候:“你吃晚飯了沒有?冷不冷?”“噢……吃了,不冷。”弟弟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回自己房間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弟弟又溜出去了,仍然是一整天也沒有回來,陳世恩和前一天一樣,晚上仍在院子門口等弟弟。弟弟沒想到二哥又在等他,不免有些心虛,站在院子外不好意思進來。陳世恩笑著說:“自己家門都不進了嗎?進來吧,我好鎖門。”弟弟進門后,陳世恩照舊把院門鎖好,他聞到弟弟身上有一股酒氣,關(guān)切地說:“喝酒了,難不難受?我剛好泡了一杯濃茶,你喝了可以解解酒。”說罷,世恩就把弟弟帶到自己房間,看他喝了茶,漱了口,囑咐他早點歇息。這下弟弟可有些睡不著了!假如二哥也像大哥那樣罵自己幾句,自己倒覺得無所謂,但是二哥卻半點也沒責怪自己。回想起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情形,弟弟覺得臉上有些發(fā)燒。一會兒,他又想到自己從小到大,兩位哥哥對自己疼愛有加。尤其是二哥,從來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想到他,心里覺得特別親。
此后連續(xù)幾天,弟弟在外面開始呆不住了,眼前盡是哥哥深夜翹首期盼自己歸家的情形。他對朋友們提出要先告辭,朋友們嘲笑他說:“急什么?難道怕家里的大棒槌嗎?”弟弟只好又和他們玩到天黑,趕回家一看,二哥又是一臉關(guān)切地等著自己。弟弟低下頭,喏喏不能成言。陳世恩親切地撫著弟弟的肩頭,問他有沒有哪兒不舒服的地方。弟弟不覺羞慚交加,感到太對不起哥哥和家里人了。他心頭一酸,“哇”地一下哭出聲來,跪下去對二哥說:“我錯了!請二哥責罰!”陳世恩也感動不已,他高興地說:“好!好!回來就好!哥哥知道你會自己改正的!”
從此以后,弟弟像換了個人一樣,再也不和那一幫朋友一起混了。在兩位哥哥的精心教導下,他認真學習,發(fā)奮圖強,成了一位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世恩發(fā)達時,他的兄長已經(jīng)去世了。有一次,他嫂子的弟弟來看姐姐,世恩見他衣服破爛,就關(guān)切地問候他。世恩的弟弟就問:“你為什么能對嫂子的弟弟這么好?”他就說:“嫂子沒有子女,年輕時就為哥哥守節(jié),所以也要敬重嫂子以及她的家人。”世恩再一次感動了弟弟。
這是一個普普通通、充滿了人情味的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應該說,大哥的勸導指責也無可厚非,但為什么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呢?關(guān)鍵在于他在勸導弟弟的時候,只是以道理來說教,態(tài)度強硬,反倒讓弟弟產(chǎn)生反感。而陳世恩則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感化弟弟。后人評價說,沒有什么方法比這個更好的。最為難得的是他天天在外等候,并不是心不甘,情不愿,而是真誠地、發(fā)自內(nèi)心地關(guān)懷等候他的弟弟,一點難色都沒有。弟弟確實感受到兄長的那一片真情,心靈受到了很大地觸動而決心悔改,畢竟家才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兄弟之間互相扶持才能風雨同舟啊!可見一個人如果要勸勉對方,一定要懂得善巧。除了懂得善巧之外,還要讓對方能感動,在此基礎上曉以大義,才有辦法讓他改正過來。
有一個女孩,從小家里十分貧困,她也懂得節(jié)儉的道理。上大學之后,她覺得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而手頭的一點錢除了生活費外,幾乎就沒有什么剩余。暑假回家時,她幫著家里做生意,發(fā)覺平時有一個抽屜里經(jīng)常有一些零錢,需要用的時候家里人就拿幾張,到了晚上大姐就會把抽屜鎖起來。不知不覺暑假過完了,第二天,這個女孩就要到學校報到了。深更半夜的時候,她突然起了個念頭,想到抽屜里去拿一些零花錢,但鑰匙放在大姐貼身的褲腰帶上,她趁大姐翻身的時候,想去取鑰匙,卻弄出一陣響聲,她嚇得連忙躺下,心里一直打鼓到天亮。
第二天收拾行李的時候,大姐把她半年需要的生活費遞給她,她數(shù)了數(shù),發(fā)現(xiàn)比以往多了1000元。那一瞬間,她幾乎落下淚來,大姐晚上一定是醒了,也一定考慮了好久。那時候做大姐的不僅沒把小妹當家賊處理,反而體諒到妹妹的處境窘迫,責怪自己考慮得不周到。正是這樣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guān)愛感動了妹妹,她痛下決心無論生活怎樣困難,都不再向家里多要一分錢,在外面也決不多貪一分錢。等到大姐的兒子上大學的時候,她拿出保存多年的那1000元錢,鄭重其事地交給外甥,希望他能珍惜使用,好好做人。
由此可知,當一個人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要讓他有改過向善的機會,要讓他有一個臺階可以下,不應該用很強硬的手段,以硬碰硬的方式來處理。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淚有笑,動之以情讓對方能感受你的一片真誠,才可以讓他接納你的規(guī)勸。而兄弟之間,應以團結(jié)、友愛為重,使這一生陪伴我們最長時間的親人,充分感受到彼此的摯愛親情。陳世恩就是如此,這位大姐也是如此,這雖然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夠做得到的,但也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盡力去做到的。
關(guān)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故事:季札讓國
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jīng)被孔子贊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shù)代后,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zhí)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贊美為能‘守節(jié)’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圣,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人,他們?nèi)缤娦枪霸掳悖恍南胍獡泶骷驹秊橥?。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jié),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
有一次,吳國派遣季札出使魯國。到了魯國,季札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季札以非凡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眾人為之傾倒。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里,聽到了文王之德。當《魏》歌四起,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著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時候,季札驚嘆道:“這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無以復加了。”
季札出使鄭國之時,見到了子產(chǎn)。他們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對時局有著異常明晰的洞察力,臨別前,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chǎn)說:“鄭國的國君無德,在位不會很久,將來國主的王位,一定會傳到你的手中。你統(tǒng)理鄭國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務必以禮來持國。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言之諄諄。當子產(chǎn)目送季札遠去時,仍然覺得音猶在耳,心里不禁萬分悵惘。
吳王諸樊一直到去世之前,都還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遺訓,讓后人將王位依次傳給幾位弟弟,這樣最終就能傳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滿先王壽夢生前的遺愿。繼位的吳王夷昧臨終前,要把王位傳給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絕了。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他再度歸隱而去。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贊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
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后,還有一個溯源主題余韻不盡。中原地區(qū)與吳越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年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