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農民歷史事件
廣州起義前,陳獨秀致信中共中央,對廣州起義表示支持擁護,還對廣州起義提出了五條建議:農民應該是廣州起義的關鍵,今天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砹藦V州農民歷史事件,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廣州起義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fā)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 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收葬于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故稱為“黃花崗起義”。黃花崗起義,又稱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于1911年(宣統三年)在廣東省廣州市發(fā)起的一場起義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隨后清政府迫于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
黃花崗起義中被捕的革命志士廢除科舉制,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從思想體系上動搖了滿清皇權的根基,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chuàng)新的社會精英及血氣方剛的年輕新銳為后來風起云涌的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從20世紀初開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革命黨人不斷利用會黨和新軍發(fā)動武裝起義。1906年12月起,同盟會推動和領導了規(guī)模巨大的萍瀏醴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光復會也在1908年11月發(fā)動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這些起義因準備不足,敵我力量懸殊而歸于失敗。1910年2月,同盟會員倪映典率廣州新軍3000人起義,又遭失敗。連續(xù)的挫折,使少數革命黨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轉而走上暗殺道路。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中國同盟會重要骨干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1911年1月,黃興、趙聲、胡漢民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并在當時的香港屯門青山農場策劃起義,又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聯絡新軍、防營、會黨、民軍,以備響應;同時在廣州設立38處秘密機關,刺探敵情,轉運軍火,為起義作準備。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會議議定起義時間為4月13日(宣統三年三月十五日),計劃十路大軍攻打廣州:第一路由趙聲率領江蘇軍攻打水師行臺;第二路由黃興帶領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駐所);第三路由陳炯明領東江健兒堵截滿界;第四路由朱執(zhí)信領順德隊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維揚領北江隊伍進攻督練公所;第六路由黃俠毅領東莞隊員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紀彭領軍策應徐維揚、黃俠毅兩隊;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領陸軍響應;第九路由洪承點派隊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劉古善領隊分途攻守
廣州農民事件背景
甲午戰(zhàn)爭以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已面臨著亡國滅種的現實威脅。為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先生為杰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臺。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fā)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fā)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后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清政府在《辛丑條約》簽訂后,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近代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才能拯救民族。于是,從20世紀初年開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不斷利用會黨和新軍發(fā)動武裝起義。1906年12月,同盟會推動和領導了規(guī)模巨大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1908年,同盟會又在西南邊境地區(qū)發(fā)動了六次武裝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光復會也在1908年11月發(fā)動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這些起義因準備不足,單純冒險,結果都歸于失敗。1910年2月,同盟會員倪映典率廣州新軍3000人起義,又遭失敗。連續(xù)的失敗,使少數革命黨人對前途失去信心,轉而走上暗殺道路。只有孫中山等人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對革命成功充滿信心。他們決心在廣州發(fā)動一次更大的起義,以此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
廣州農民起義過程
辛亥年(1911年)。這一年的春天(3月29日),他領導了廣州起義;這一年的秋天(10月10日),他領導了武昌起義。這兩次起義大有犁庭掃穴的作用,徹底動搖了滿清王朝276年的專制根基。廣州一役,兩廣總督張鳴岐于事前已有警覺,一時間偵騎四出,全城布控;再加上周來蘇出于謹慎,將好不容易從日本購得的七十余支精良步槍全部扔入近海里,造成武器彈藥匱乏,革命形勢遂急轉直下,不容樂觀。局面如此嚴峻,多數同志主張將起義展期舉行,而其中不乏臨戰(zhàn)退縮的懦夫孱頭,如胡毅生、姚雨平等輩。黃興見軍心動搖,士氣低落,不禁怒形于色,當即作了四條宣告:一、吾黨薈萃全力而謀此舉,稍存畏懼何以起事?二、一部分軍火歷經艱難險阻已運抵城南,不但不能運返,倘一不慎,足以殃及無辜;三、華僑捐獻,寄希望于廣州發(fā)難,如有始無終,形同欺騙,不能見諒;四、一切作戰(zhàn)計劃業(yè)已完成,時間迫急,不戰(zhàn)而退,何以立威信于將來?對革命影響至大且巨!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不少人都拍屁股走了,剩下一群熱血之士——趙聲、林覺民、喻培倫等百余人,雖明知敵眾我寡,黃興仍率領著他們,決心拼死一戰(zhàn),不惜血灑羊城。至于勝敗之數,就毋待蓍龜了。曾有人說,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純屬盲動,以弱力攖強鋒,從而使革命精英(他們差不多個個都是將相之才)一戰(zhàn)而燼。黃興本人徒有愚勇,僅憑一時血氣貿然發(fā)動自殺性的起義,致使革命陣營蒙受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在這件事上,黃興容或有誤,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他已準備好了,要以生命點燃革命之火!且往樂觀處多想想吧(后人也只能作如此想法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實數應為八十六人)發(fā)掘了中華民族的良心,弘揚了浩然正氣,這種精神力量一旦為天下人所共識,其意義便遠遠大于一城一池的攻取。清朝末葉,民氣日益委靡,老百姓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戰(zhàn),有此一役,國人不禁要捫心自問:何者為義?何者為勇?何者為雄?何者為烈?何者為國家?何者為私己?何者為民族?何者為個人?所有這些,何者為先?何者為后?他們受此雷鳴電震似的一激靈,也許會有五分鐘的清醒,五分鐘的活躍,五分鐘之后,他們仍將安居于“鐵屋”之中,歸于酣睡,歸于麻木。不論是“放血療法”,還是“震驚療法”,在這樣的國民面前,又能有多少療效?這真是令人既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情。白流的鮮血都被雨打風吹去了,再無痕跡,烈士的生命只好似在夜間擦亮了一根又一根火柴,身后仍是黑夜,仍是豺狼當道的荒野。正如魯迅先生所感嘆的,“夜正長,路也正長”,沒辦法,千百次血沃中原之后,寒凝的大地才能發(fā)出一星星春華。黃興在此役被子彈擊斷兩根手指,流血滿身,幸得女中豪杰徐宗漢(后成為黃興的妻子)及時救助,才得生還。未等傷口愈合,黃興便囑宋教仁籌備了一個廣州起義失敗檢討會,他在會上慷慨陳詞:廣州起義失敗了,使我肝膽俱裂,五內俱焚,悲痛不能自已。……此役明知不可為而為者,迫于革命存亡絕續(xù)之交,戰(zhàn)則雖敗,革命精神不死,國魂光輝照耀古今,是所以堅持否決展期之說,寧死于戰(zhàn)場,決不未戰(zhàn)先潰。黃興就是這樣,他曾自嘲為屢敗屢戰(zhàn)的“常敗”,具有凌轢萬古的勁氣,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即使被擊倒一千次,只要還剩一口氣,他就會掙扎著從血泊中第一千零一次爬起,他高昂的頭顱決不會低下。完全可以這么說,惡勢力只能消滅他的肉體,卻無法戰(zhàn)勝他的精神。辛亥革命前,孫中山一直認為,在珠江流域開展革命活動是為上策;黃興則把目光北移至長江中、下游,更看好這一流域的革命資源,一旦攻克武昌或南京,即可震蕩全國。他曾在寄贈好友譚人鳳的一首詩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懷錐不遇粵途窮,露布飛傳蜀道通。吳楚英豪戈指日,江湖俠氣劍如虹。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愧我年來頻敗北,馬前趨拜敢稱雄?
看過“廣州農民歷史事件”的人還看了:
1.近代廣州歷史事件
2.廣州歷史傳說故事
4.廣州歷史故事
6.農村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