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紅字》中珠兒在海斯特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論《紅字》中珠兒在海斯特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紅字》是美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講述了一個愛情與罪惡的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人性中的各個方面,也塑造了一組形象豐滿生動的人物,其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蘭這一女性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海斯特·白蘭的女兒—--珠兒這一人物更是在豐富海斯特這一主人公形象以及增加作品藝術手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即嘗試對珠兒在作品中扮演的多重身份進行分析,探討珠兒在刻畫海斯特的多重特質(zhì)上所起的作用。
一、 珠兒—-海斯特罪孽的化身
在小說中,霍桑不止一次提出珠兒是活的紅字,代表著海斯特所犯的罪行。珠兒從嬰孩時期就表現(xiàn)出對代表通奸的紅字的特殊興趣,紅字是這個世界上她第一個興趣所在。海斯特帶著珠兒到貝靈漢總督府時,珠兒穿著的紅色服裝“使目睹者不可遏止也難以避免地想到海斯特-白蘭胸前注定要佩戴的那個標記。”在其他人的眼中,珠兒是海斯特所犯罪孽的證據(jù),甚至對海斯特本人來說,她的女兒也是對她的罪孽的懲罰。珠兒對于紅字的敏感暗示著在她和象征罪孽的紅字之間有一種神秘的聯(lián)系。小說中,海斯特一度試圖擺脫紅字帶給她的恥辱,然而她的嘗試都歸于徒勞,因為珠兒始終在提醒這個恥辱的存在。每當海斯特想要通過贖罪來擺脫羞恥感時,珠兒都會出現(xiàn),使海斯特意識到即便做上數(shù)以千計的好事,她也永遠無法再次獲得純潔。她所犯的罪是無法被洗刷的。在小說中關于海斯特沒有選擇離開新英格蘭來逃避恥辱的原因,霍桑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海斯特選擇留下是因為她把自身的經(jīng)歷看做塵世的懲罰。她幻想自己在忍受紅字帶來的精神折磨之后能夠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然而霍桑也指出這種想法“一半是真實,一半是自我欺騙”。一方面,海斯特的確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凈化了自己的心靈,使紅字獲得了通奸以外的新的含義—--能干和天使。而在另一方面,海斯特的奉獻并沒有使她成為一個圣人,因為她首先是一個犯了通奸罪的罪人,她所做的一切首先是為了求得上帝的寬恕。因此無論海斯特在后來如何獲得別人的尊敬,紅字始終佩戴在她的胸口。因此當海斯在林中特摘掉紅字時,珠兒大發(fā)脾氣,手指著海斯特的胸口,拒絕到海斯特身邊去。當海斯特要求珠兒幫她把紅字撿起來時,珠兒直接拒絕了她,而要求海斯特自己拾起紅字佩戴上。當海斯特重新佩戴上紅字后,珠兒抱著海斯特,表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了溫柔并且說“現(xiàn)在你才真是我媽媽了!而我也是你的小珠兒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珠兒和代表罪孽的紅字是相互依存的,紅字是珠兒出現(xiàn)在世上的理由。只有紅字存在了,珠兒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感,因此,可以說珠兒是海斯特罪孽的化身,她在海斯特認識自身的罪孽和贖罪的過程中始終起著提醒和監(jiān)督的作用。
二、 珠兒—--海斯特信仰的化身
在《紅字》中,霍桑不僅表達了罪與贖罪這一宗教主題,同時還探討了罪惡對于人性的影響??梢哉f《紅字》的成功一部分也源于作者表現(xiàn)出的人文主義的內(nèi)涵。在《紅字》結(jié)尾,海斯特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她的罪孽最終得到了救贖,而珠兒在她的自我救贖過程中也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歷盡艱辛的日子里,海斯特始終以極大的勇氣和來自周圍的鄙視以及來自自身的罪惡感斗爭,而在這一過程中,是珠兒給了她勇氣和力量。因此,珠兒的另一個身份就是海斯特信仰的化身。只有激情和欲望的海斯特毫無疑問是無信仰的、輕浮和膚淺的,這樣的一個人物必定無法承擔來自于公眾和教會的責難。支持海斯特經(jīng)歷一切艱難困苦的正是她對宗教的信仰。而這一信仰正是通過珠兒得到了體現(xiàn)。盡管珠兒是海斯特罪孽的象征,但她在海斯特自我凈化的過程中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珠兒聲稱自己是海斯特從長在牢門邊的野玫瑰叢中采下來的,而這恰恰暗示了上帝的仁慈?;羯T谛≌f中提出野玫瑰叢在古老苛刻的原野中僥幸存活,而正是大自然的仁慈和憐憫讓它活了下來。盡管珠兒是私生女,她的出生也違反了宗教教法,但她卻沒有收到父母罪孽的過多影響。在霍桑的筆下,珠兒是罪惡的產(chǎn)物,然而,她的“靈魂卻要在天國中得到祝福”。雖然珠兒的父母象亞當和夏娃一樣遭受到懲罰被逐出伊甸園,但她卻“象有一輪圣潔的光環(huán)圍繞著”。而當珠兒反復追問紅字的含義時,海斯特也開始捫心自問“如果把小珠兒不僅當做一個塵世的孩子,也當做一個精神使者,對她抱有忠誠與信任,那么,她難道就不能承擔起她的使命,把冷冷地藏在母親心中、從而把那顆心變成墳墓的憂傷掃蕩凈盡嗎?-----并幫助母親克制那一度十分狂野、至今仍未死去或入睡、而只是禁錮在同一顆墳墓般的心中的激情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海斯特的心中,珠兒也充當了一個指引者的身份,指導她清洗自己的罪孽從而獲得上帝的救贖。在小說中,海斯特反復告訴珠兒她是由上帝賜予的。因此珠兒代表了海斯特對于上帝的信仰。有了珠兒,海斯特就有勇氣來彌補自己的罪孽?;羯Mㄟ^丁梅斯代爾之口證實了珠兒作為信仰化身的作用:“上帝賜給她這個孩子,尤其意味著,要保持母親的靈魂的活力,防止她陷入罪惡的更黑暗的深淵,……如果她能把孩子送上天國,那么孩子也就能把她帶到天國!”在巫女西賓斯太太邀請海斯特晚上到樹林參加黑男人的聚會時,海斯特回答“我得呆在家里,照顧好我的小珠兒。要是他們把她從我手中奪走,我也許會心甘情愿地跟你到樹林里去”,而霍桑也在此處直接發(fā)表了自己對于珠兒作用的看法:“這孩子早在此時就已挽救了她免墜撒旦的陷阱。”因此,珠兒的形象也升華到了一個挽救者的高度,象征著海斯特的信仰。
三、 珠兒—-海斯特激情的化身
在《紅字》中珠兒是海斯特和牧師丁梅斯代爾的私生女,因此,她實際上是她的父母激情的產(chǎn)物。她的出生代表著她的母親海斯特天性中無法壓抑的熱情和奔放。在通奸事發(fā)之后,海斯特成為了一個罪人。從監(jiān)獄釋放之后,海斯特帶著珠兒住在了簡陋、狹小且遠離大眾的茅屋中,過著簡樸、節(jié)制且離群索居的生活。她自己的衣服是用最粗糙的布料制成,顏色也是最為暗淡的,唯一的裝飾就是代表通奸的紅字。從表面看來,海斯特實踐著清教徒所秉承的教義—--崇尚節(jié)儉、艱苦的生活和自我克制、扼殺一切享樂的思想并以自己的行動祈求上帝的寬恕。然而,當她給珠兒制作衣服的時候,卻“充分發(fā)揮了華麗的傾向,用鮮紅的天鵝絨為她剪裁了一件式樣獨特的束腰裙,還用金絲線在上面繡滿新奇多樣的花樣”。這樣的裝扮使得珠兒成為了“世上前所未有的活跳跳的一小團火焰”。珠兒是海斯特生命的延續(xù),也是她激情的產(chǎn)物,作者將珠兒比作代表生命力和熱情的火焰暗示著海斯特的激情在珠兒的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和延續(xù)。珠兒的服裝是華麗奪目的,完全背離了清教對于簡樸著裝的要求,因此,珠兒恰恰象征著不容于清教社會的海斯特的激情。在霍桑筆下,海斯特是一個充滿精力和野性的女性,在嚴格的清教教規(guī)的約束下,她的通奸行為體現(xiàn)了她不受約束的天性,而珠兒也被作者塑造成了海斯特野性的化身。在面對大眾關于珠兒生父身份的質(zhì)問時,海斯特堅稱珠兒沒有塵世的父親,在這一點上霍桑否定了珠兒的實體性,把她變成了海斯特的影子和情感化身。當被問到誰創(chuàng)造了她時,珠兒“宣稱她根本不是造出來的,而是她媽媽從長在牢門邊的野玫瑰叢中采下來的”。野玫瑰是野性的象征,通過這一回答作者暗示了珠兒從海斯特身上繼承到的野性、堅強和不受拘束的特點。而當那些野蠻的印第安人和水手們看到珠兒時,他們感到珠兒甚至比他們還要野。海斯特的頭發(fā)烏黑濃密,象征著她的激情,在通奸事發(fā)之后,海斯特就把她的頭發(fā)束了起來。這一行為象征著海斯特對自己激情的控制,然而,珠兒的頭發(fā)也象海斯特一樣,濃密亮澤,從這一點上,作者通過珠兒展現(xiàn)了海斯特壓抑的天性。
通過本文對珠兒形象的簡要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紅字》這部作品豐富的內(nèi)涵的形成離不開珠兒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通過對珠兒多種身份的建構(gòu),霍桑成功地在其作品中完成了對主人公海斯特多重特質(zhì)的塑造,同時也涉及了宗教、人性、神秘主義等多種主題的描寫,使《紅字》這部作品具有了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也為后人從多方面對這部經(jīng)典作品進行欣賞和解讀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