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分析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中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傳統(tǒng)的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筆者從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設計,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的轉變等方面探究,通過發(fā)現(xiàn)探究式、自主交往式、過程活動式開展有效教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人們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yè)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
課堂心理環(huán)境的有效性。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效率的師生心理互動的環(huán)境,它由教師教的心理環(huán)境和學生學的心理環(huán)境這兩方面構成。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對提高教學效率會產生重要而長遠的影響。在我國學校教學中,班級授課制仍然是其基本組織形式,那么建立一個高效、和諧積極的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應用多種教學藝術,調控學生的課堂心理,抑制和化解學生學習心態(tài)中的消極因素,給學生一個輕松、愉悅又富有探究的氛圍,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想要保持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必須先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其愿意學習。教師在課堂上不要一講到底,要在課堂上不斷制造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責任感,如角色刺激、搶答賽等。
課堂的有效性。扎實、有效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那么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一堂怎樣的課會是有效的呢?要使課堂有效,就必須出好課。為此,教師應明確好課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意識的不斷積累經(jīng)驗,培養(yǎng)能力,切實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好課應具備以下特征。
好課有德。研究課堂教學,人們通常把目光更多的投向“教什么”、“怎么教”這兩個層面上,關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學策略的應用和選擇。其實解決好“怎么學”、“為什么教”的問題遠比上述問題更為重要。這里的“有德”是指,關注學生學習的心情、態(tài)度、習慣,關注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評價,讓他們會傾聽、會觀察、會欣賞、會尊重、會助人……
好課有效。上你的課之前和你的課后學生是不是有了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是衡量一堂“好課”的重要尺度。好課就應當是“讓學生得到實惠”的課,是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教學”,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怡情廣識,受益匪淺。
好課民主。民主不是學生說到那里,教師就跟到那里。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教師的預設是有差距的,有時甚至是出乎預料的,學生隨時會爆發(fā)出難以預料的問題和點子,這就要求教師拋開預設教案,從學生的動態(tài)變化中生成我們的課堂教學。
問題的有效性。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已被看做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學習的先導,是引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問題問的好即“教的好”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廣泛的共識,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已得到教師的普遍重視。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是有效的呢?筆者認為能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師生間信息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教學高潮、反饋教學信息、調控教學過程等作用中的一種或幾種都是有效的。
從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要求看,要明確所提出問題是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的哪一類或哪幾類;從認知維度的要求看,要明確問題是讓學生達到記憶、理解、應用、評價和創(chuàng)新中的那幾個層面;從解決問題的思維來看,應清楚所提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比較、類比、歸納、分析等中的哪一種或哪幾種。
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感覺乏味,不感興趣,反之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喪失探究信心。所以在進行問題是,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基礎,創(chuàng)設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富有挑戰(zhàn)性、現(xiàn)實性的問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對學習有濃厚興趣,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逐漸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愛好,進而發(fā)展成為最重要、最強大、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水平,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初中化學是化學啟蒙教學,要特別重視對學習興趣、學習愿望、學習熱情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使學生熱愛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要精心設計化學實驗,在實驗目的、操作程序、實驗現(xiàn)象、結果分析等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設置懸念,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獲得體驗,感受化學世界的神奇。如:啟蒙第一節(jié)課并不急于上新課,而是演示一組有趣實驗:如“魔棒點燈”、“清水變果汁”、“白紙顯字”、“燒不壞的手帕”等,通過感知這些神奇的變化,動腦(問題的實質)、動口(描述實驗現(xiàn)象)從而達到引發(fā)、調動、培養(yǎng)、激發(fā)興趣的目的,興趣一旦形成,將會轉化為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動力。
課堂信息化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積極且有效的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工程從建設階段轉入教學應用階段背景下廣大中小學校和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信息化課程資源最終能否發(fā)揮作用,顯現(xiàn)出其應有的價值,還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應用。
作業(yè)的有效性。高中化學作業(yè)的設計是考察高中化學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yè)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缺乏多樣性,作業(yè)布置多數(shù)只注重“雙基”的訓練,而忽略了實踐、創(chuàng)新等能力的開發(fā);缺乏典型性,量大質低;缺乏層次性,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時效性,作業(yè)批改反饋不及時。
針對以上問題,為使作業(yè)更好的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達到提高作業(yè)質量,產生“低負高效”的作用。教師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1、依據(jù)多維目標,精選、精編化學習題。習題的來源可以是教科書中的習題,也可以是有價值的課外參考書、各類報刊等。另外,教師還可從自己建立的或學生建立的“錯題檔案”中,將歷屆學生的高頻錯解題穿插進作業(yè)中,有效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2、設計的作業(yè)應滿足個體差異,讓后進生“吃得著”、“吃得了”,讓優(yōu)等生“吃得好”、“吃得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作業(yè)在編排時可依據(jù)學習目標及個體差異分為這樣三個梯度: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易于模仿的題目,促進知識的內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設計具有綜合性和靈活性的題目,加強對知識的同化和應用。第三梯度:設計一些思考性和創(chuàng)造性較強的題目,以利于對知識的強化和活用。以此設計的習題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教師首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和教學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做到如下轉變: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知識探究轉變,樹立問題意識;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樹立訓練意識;由“師道尊嚴”向“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轉變,樹立情感意識;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由研究教師教什么和怎樣教向研究學生學什么和怎樣學轉變,樹立角度轉換意識。從有效課堂教學的表象看,學生的學習情緒是否高漲,學習態(tài)度是否積極,師生、生生思維碰撞中有無新火花的迸現(xiàn),課堂上是否做到了動口、動手、動腦,從反饋中知識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師隨時調整課堂的教學行為。
總之,課堂有效性的提高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這些目標,從而把目標落到實處,就更為關鍵。只要我們的教師能堅持做一個有心人,會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好方法的。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費玉林,我眼中的一堂好課2007(6)
[2] 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問題教學,鄭金州,200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人們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學業(yè)上有收獲,懂了、會了,產生興趣了,問題就是這么簡單明了。
課堂心理環(huán)境的有效性。課堂心理環(huán)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效率的師生心理互動的環(huán)境,它由教師教的心理環(huán)境和學生學的心理環(huán)境這兩方面構成。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對提高教學效率會產生重要而長遠的影響。在我國學校教學中,班級授課制仍然是其基本組織形式,那么建立一個高效、和諧積極的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應用多種教學藝術,調控學生的課堂心理,抑制和化解學生學習心態(tài)中的消極因素,給學生一個輕松、愉悅又富有探究的氛圍,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想要保持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必須先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其愿意學習。教師在課堂上不要一講到底,要在課堂上不斷制造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責任感,如角色刺激、搶答賽等。
課堂的有效性。扎實、有效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那么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一堂怎樣的課會是有效的呢?要使課堂有效,就必須出好課。為此,教師應明確好課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意識的不斷積累經(jīng)驗,培養(yǎng)能力,切實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好課應具備以下特征。
好課有德。研究課堂教學,人們通常把目光更多的投向“教什么”、“怎么教”這兩個層面上,關注的是教材的剪裁,教學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學策略的應用和選擇。其實解決好“怎么學”、“為什么教”的問題遠比上述問題更為重要。這里的“有德”是指,關注學生學習的心情、態(tài)度、習慣,關注學生之間的友好交流、愉快合作、合理評價,讓他們會傾聽、會觀察、會欣賞、會尊重、會助人……
好課有效。上你的課之前和你的課后學生是不是有了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是衡量一堂“好課”的重要尺度。好課就應當是“讓學生得到實惠”的課,是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教學”,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怡情廣識,受益匪淺。
好課民主。民主不是學生說到那里,教師就跟到那里。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教師的預設是有差距的,有時甚至是出乎預料的,學生隨時會爆發(fā)出難以預料的問題和點子,這就要求教師拋開預設教案,從學生的動態(tài)變化中生成我們的課堂教學。
問題的有效性。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已被看做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學習的先導,是引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問題問的好即“教的好”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廣泛的共識,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已得到教師的普遍重視。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是有效的呢?筆者認為能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師生間信息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教學高潮、反饋教學信息、調控教學過程等作用中的一種或幾種都是有效的。
從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要求看,要明確所提出問題是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的哪一類或哪幾類;從認知維度的要求看,要明確問題是讓學生達到記憶、理解、應用、評價和創(chuàng)新中的那幾個層面;從解決問題的思維來看,應清楚所提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比較、類比、歸納、分析等中的哪一種或哪幾種。
過于簡單的問題學生感覺乏味,不感興趣,反之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喪失探究信心。所以在進行問題是,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基礎,創(chuàng)設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富有挑戰(zhàn)性、現(xiàn)實性的問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對學習有濃厚興趣,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逐漸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愛好,進而發(fā)展成為最重要、最強大、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水平,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初中化學是化學啟蒙教學,要特別重視對學習興趣、學習愿望、學習熱情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使學生熱愛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要精心設計化學實驗,在實驗目的、操作程序、實驗現(xiàn)象、結果分析等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設置懸念,讓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獲得體驗,感受化學世界的神奇。如:啟蒙第一節(jié)課并不急于上新課,而是演示一組有趣實驗:如“魔棒點燈”、“清水變果汁”、“白紙顯字”、“燒不壞的手帕”等,通過感知這些神奇的變化,動腦(問題的實質)、動口(描述實驗現(xiàn)象)從而達到引發(fā)、調動、培養(yǎng)、激發(fā)興趣的目的,興趣一旦形成,將會轉化為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動力。
課堂信息化技術應用的有效性。積極且有效的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工程從建設階段轉入教學應用階段背景下廣大中小學校和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信息化課程資源最終能否發(fā)揮作用,顯現(xiàn)出其應有的價值,還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應用。
作業(yè)的有效性。高中化學作業(yè)的設計是考察高中化學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yè)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缺乏多樣性,作業(yè)布置多數(shù)只注重“雙基”的訓練,而忽略了實踐、創(chuàng)新等能力的開發(fā);缺乏典型性,量大質低;缺乏層次性,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時效性,作業(yè)批改反饋不及時。
針對以上問題,為使作業(yè)更好的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達到提高作業(yè)質量,產生“低負高效”的作用。教師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1、依據(jù)多維目標,精選、精編化學習題。習題的來源可以是教科書中的習題,也可以是有價值的課外參考書、各類報刊等。另外,教師還可從自己建立的或學生建立的“錯題檔案”中,將歷屆學生的高頻錯解題穿插進作業(yè)中,有效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2、設計的作業(yè)應滿足個體差異,讓后進生“吃得著”、“吃得了”,讓優(yōu)等生“吃得好”、“吃得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作業(yè)在編排時可依據(jù)學習目標及個體差異分為這樣三個梯度: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易于模仿的題目,促進知識的內化和熟化:第二梯度:設計具有綜合性和靈活性的題目,加強對知識的同化和應用。第三梯度:設計一些思考性和創(chuàng)造性較強的題目,以利于對知識的強化和活用。以此設計的習題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教師首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和教學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做到如下轉變: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知識探究轉變,樹立問題意識;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樹立訓練意識;由“師道尊嚴”向“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轉變,樹立情感意識;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由研究教師教什么和怎樣教向研究學生學什么和怎樣學轉變,樹立角度轉換意識。從有效課堂教學的表象看,學生的學習情緒是否高漲,學習態(tài)度是否積極,師生、生生思維碰撞中有無新火花的迸現(xiàn),課堂上是否做到了動口、動手、動腦,從反饋中知識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師隨時調整課堂的教學行為。
總之,課堂有效性的提高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這些目標,從而把目標落到實處,就更為關鍵。只要我們的教師能堅持做一個有心人,會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好方法的。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費玉林,我眼中的一堂好課2007(6)
[2] 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問題教學,鄭金州,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