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探析論文
隨著互聯(lián)網、傳感網絡、社交網絡、智能移動設備等技術的發(fā)展,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數據結構類型也復雜多樣,海量數據充斥著每個角落,種種特征表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時代,用戶信息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專業(yè)化,面對豐富的信息資源,用戶的信息選擇障礙使自己難以找到精準度高的需求信息,加速了個性化信息服務的發(fā)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探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探析全文如下:
【摘要】:個性化信息服務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發(fā)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高校圖書館應利用自身在服務資源、服務技術等方面的優(yōu)勢,拓展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內涵,不斷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本文研究了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內涵、現狀、優(yōu)勢以及實現形式。
【關鍵詞】: 個性化信息服務 高校圖書館 信息服務研究
個性化信息服務也成為數字圖書館了解用戶信息需求和資源使用情況的窗口。它通過智能代理可以自動跟蹤用戶在利用數字圖書館中的某些規(guī)律,及時地捕捉用戶信息需求的變化,從而改進數字圖書館的服務。目前,國內一些期刊或數據庫已經在個性化信息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有的期刊網可以根據客戶設置的關鍵詞來進行文獻搜索,幫助客戶找到需要的資源,能夠一對一地滿足用戶特定信息需求;有的數據庫可以根據客戶閱覽的習慣和關注的特點問題進行備份記憶,一旦有新的文獻資料出現會第一時間發(fā)E-mail到用戶郵箱,極大地提高了服務效率。
一、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內涵
下的拓展和深化。個性化信息服務就是利用新技術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服務更加符合用戶的需要,也就是根據用戶提出的明確要求或通過對用戶個性、習慣的分析而主動向用戶提供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務。其根本就是尊重用戶、研究用戶的行為和習慣,為用戶選擇更重要的資源,提供特色服務。由此可見,個性化信息服務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培養(yǎng)個性、引導需求的服務模式,尊重用戶是其根本,用戶滿意是其出發(fā)點,主動服務是其基本模式,雙向溝通是其成功要因。它完全符合圖書館“讀者第一、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
二、高校圖書館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優(yōu)勢
(一)豐富雄厚的館藏資源
圖書館作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歷來是學校的建設項目重點,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各高校在樹立教學質量生命線意識,強調教學中心地位,強化教學基本條件建設的過程中,日益重視圖書館的建設和發(fā)展,圖書館的藏書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一個飛躍式的發(fā)展,這為圖書館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二)不斷更新的技術設備
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提供需要有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及數字資源作為構建平臺。當前,各高校圖書館都加大了對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軟硬設備的投入,圖書館數字數據傳輸能力的提高使圖書館的自動化、數字化水平正在穩(wěn)步提高;再加上信息推送技術、跨庫檢索服務系統(tǒng)及數據挖掘技術的應用,都為圖書館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
(三)日益壯大的人才隊伍
個性化信息服務是一項高新技術,它要求工作人員要掌握新技術,拓展知識面,不僅要具備計算機知識、網絡技術知識、外文知識及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的相關技術,而且要具有接受過多門學科專業(yè)教育的背景,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高等院校作為知識分子的聚居地歷來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近幾年來圖書館系列職稱評審工作的改革,在圖書館界形式了一股“人人學習,個個提高”的大好局面。一批有知識、有技術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正在圖書館成長、壯大起來。
(四)相對穩(wěn)定的讀者需求
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的學生及教師讀者。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的教學與科研任務日益繁重。教師不僅肩負著繁忙的教學任務,而且承擔的科研項目也越來越多。教師不僅需要及時獲取大量的信息,了解自己在教學與科研中所處的環(huán)境和背景,了解學科發(fā)展動向,而且對信息的需求與利用也越來越重視,并呈現出明顯的個性特征。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在圓滿完成學業(yè)的基礎上,迫于就業(yè)壓力,也越來越強調個性的發(fā)展,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日益明顯,考研、參與科研、參加各種各樣的設計比賽等等。這一切都為圖書館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三、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大多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應用還只是在少數的、個別的圖書館中進行,并且,還處于探索性階段。主要問題有:一是受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絕大部分圖書館沒有實力自己研制開發(fā)自己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tǒng),只有少數圖書館開發(fā)和應用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系統(tǒng)。二是缺乏個性化信息服務意識,不能主動跟蹤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需要,被動地等待上門與個性化服務的經營理念不相適應。三是服務模式老套、僵化,不能及時了解用戶的信息需求和變化。四是用戶往往習慣于傳統(tǒng)的圖書館服務方式,習慣于到圖書館查找和借閱紙版文獻,不習慣圖書館新形式的個性化信息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圖書館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五是圖書館布局不合理。同一地區(qū),圖書館重復建設,館藏大同小異的現象比較普遍。解決這些問題,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斷完善圖書館運行機制
圖書館的運行機制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增強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適應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需要。比如,建立圖書館內在的投入與效益的運行機制,實行有償服務,既要重視社會效益,又要重視經濟效益,使圖書館逐步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將圖書館從目前的非獨立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法人;樹立“經營圖書館”的現代服務理念,在圖書館之間展開競爭,提高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與自身的相關度。 (二)牢固樹立“以用戶中心”的服務理念
“以用戶為中心”要求圖書館將信息服務的重心切實轉移到用戶的需求上來。在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時要確保這種服務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切實從用戶的實際的需求出發(fā),用戶能從中獲取較大的便利。要尊重用戶,一方面要確保其數據的安全以及個人隱私不被濫用;另一方面,要尊重用戶的選擇,如果要自動跟蹤用戶的需求以建立動態(tài)需求模型,一定要征得用戶的同意,不要擅自進行。
(三)逐步拓展個性化信息服務范圍
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圖書館應視自身資源、服務目標、用戶需求、資金、技術和人員等條件,找準切入點。為每個用戶建立用戶模型,提供特定服務,是一項很耗費時間與精力的工作,在實施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初期只能局限在本館合法用戶內進行。出于知識產權、用戶隱私和系統(tǒng)安全等方面的考慮,要針對所有因特網用戶開放也不太現實。個性化信息服務從服務形式上看,也有多個層次可供選擇。一是選定特定用戶、主題或任務,為用戶提供定制的web頁面、門戶站點、信息頻道或信息欄目;二是選擇若干重大主題或重要用戶,從信息代理做起,定向發(fā)布、推送文獻與網絡信息資源,如網上SDI。三是深入開展網絡信息咨詢,建立知識庫,為用戶提供決策支持服務。
(四)大力改善基礎信息服務設施
完善的網絡信息服務環(huán)境是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的必要前提,一方面,用戶只有在基本的信息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會去考慮自己的個性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開展有賴于完善的基礎信息服務提供支撐,如網絡資源導航、特色數據庫的建設等。因此,圖書館要不斷完善網絡基礎信息服務,并對各種服務方式進行整合和集成,逐步建立起包括數據庫查詢、網上定題咨詢(SDI)、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網上用戶教育等完備的服務體系。
(五)充分利用新媒介開展個性化信息服務
隨著電腦手機的日益普及,圖書館個性化服務可以利用新媒介進行服務的拓展。隨著4G時代到來,更是為手機圖書館營造了基礎,在電子化、網絡化的時代大格局下,圖書館開拓手機閱覽業(yè)務已是大勢所趨。國內,上海圖書館率先開通了全國首家“手機圖書館”,讀者只要憑讀者卡和身份證,就能借用電子閱讀器或電子書,隨時閱讀圖書。不僅如此,用戶還可以通過無線網絡,隨時隨地的下載文獻資源,真正體驗到信息沖浪的享受。另外在讀者閱讀時,手機用戶還可以在手機上通過書簽、筆記等方式,將重點字句高亮保存等等,既保證了閱讀的時效性,又提高了閱讀的享受。讀者還可以進行諸如問答咨詢、到期提醒、文獻請求、信息定制等活動。只要手機在手,無論用戶身在何處,就能夠通過手機圖書館享受信息時代的人性化服務。
總之,傳統(tǒng)的服務方式已不能很好的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用戶呼喚著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方式的出現。具有人性內涵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無論是從服務理念、服務模式、服務質量和效率,還是具體到每一個服務細節(jié)上,都能讓讀者在獲取圖書館高價值知識信息的同時,感受到充分的人文關懷和精神享受,感受到圖書館的價值理念和文化底蘊。然而目前,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個性化信息服務在圖書館領域還處于初步的探索和發(fā)展階段,還需要我們在今后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高校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探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