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淺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語文是中職院校重要的文化基礎課程,對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篇一
中職語文教育誤區(qū)及對策
【摘 要】在新型職業(yè)技術人才急需的狀況下,加強職校的英語教學,為學生塑造合格的未來職業(yè)英語素質,是職校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整體素質較低;教師隊伍建設達不到現代教育要求;缺乏適合職業(yè)學生的外語教材等問題。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因此解決問題時應綜合考慮,實施分層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確保測評的多樣性。
【關鍵詞】語文教育;誤區(qū);對策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斷涌現。語文作為最傳統(tǒng)的基礎文化課,它的改革與發(fā)展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然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發(fā)現,許多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走入了誤區(qū),使語文教學逆水行舟,語文教學越來越難,學生也越學越沒興趣,不但挫傷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也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阻礙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本文主要就中職語文教學誤區(qū)表現及對策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
一、中職語文教育誤區(qū)表現
(一)語文教育目標錯位
如果說讓人感動,移人以情是文學的意義,那么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的正確態(tài)度和鑒賞文學的能力,讓學生走進文學的世界,讓文學走進學生的心靈就是語文教育的宗旨。因此,語文教育不僅要通過漢語文學敘事技巧的教學,讓學生感知漢語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藝術性,更要通過對漢語經典文學篇章的文情文意鑒賞,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點燃學生對文學的熱情,讓學生為文學而感動。從而熱愛文學,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進而接受中華民族及外來民族優(yōu)秀的引人向上的文化價值觀。由此觀照,文學課堂的目標在于通過教學達到審美鑒賞和情感共鳴的雙重目的。這一雙重目的須通過教師指導和引導學生識解文學文本中存在的雙重形象:一是顯性的以語言構筑的藝術形象、人物形象、物像或意象; 另一是隱性的潛藏在藝術形象背后的作家自我形象、才能得以實現。遺憾的是,眾多的文學課堂卻普遍存在著與文學的本質背道而馳的傾向: 漢語言文學教師仍然無視文學作品中豐厚的精神意蘊及廣闊的解讀空間,習慣于單維度地關注教材中的語言現象或語法現象,千方百計地從不同的角度揭示語言的規(guī)律,研究語言的規(guī)則,教學課堂確實需要通過漢語語言“字、詞、句、篇即文體等包含的語法規(guī)范”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漢語表達的準確性。但過分從語言的角度講授漢語言文學,就會在教學中失去文學和美學的眼光,必然會丟失作品應有的韻味,丟失潛藏在作品中的內在意蘊和縈繞在字里行間的情趣、意趣、理趣。
(二)語文教育方法錯位
我們閱讀文學作品,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關于文學的某種知識,而是為了獲得某種人生體驗,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語文教育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借助文學語言和作品#作者進行言語對話。然而在當前的文學教學中最缺乏的又恰恰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體驗、領悟及交流的對話過程。拿起一篇文學作品,教師習慣于講授作者的生平、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字、詞、句的解釋,也習慣于引導學生用固定的句式去概括主題,總結藝術特色。當然,今天的課堂確實不再是以往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了,形式上多了諸如問題討論、小組活動、媒體演示等熱鬧華麗外衣,但教師的目光始終還是圍繞在刻板地引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機械積累以及語法、修辭技法的闡述上,這與教師、學生、作者等個體生命之間真正的言語對話形式相去甚遠。于漪先生曾細致入微地闡述了這種教學傾向的危害: 抽去內容光講技巧,把原先渾然天成、有血有肉的文章,變成雞零狗碎、毫無生氣的東西,怎么能讓學生學到作文的真本領?
二、中職語文教育走出誤區(qū)的對策
解決上述問題,走出中職語文教育的誤區(qū),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明確語文教育目標,重視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和文學性,讓語文回歸生活
我們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是我們語文教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資源。所以,中職語文教學,要確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積累知識,并積極地觀察自然,了解社會,思考人生。充分體驗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由于應試因素的影響,過去我們的教學十分重視課本,生怕學生沒把課本知識學到手,課堂上從字詞到篇章逐一講解、分析,然后再“大聲讀讀,小聲念念,留點時間大家看看”。語文教師缺乏對文章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的分析和挖掘,學生感受不到文學的美感和熏陶,從語文課堂上學不到由作品帶來的啟迪和情感教育。 豈不知語文課本對學生來說,僅是一種極有限的教育資源,生活才是語文教學的永遠的內容。語文課本也是生活內容的載體,但是其受內容局限,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要把生活的內容盡可能引進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展教材內容。以生活內容作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載體和素材,除此以外,我們還要重視語文教學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的美,用文學形象感染學生。在文學形象中,讓學生感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塑造學生高尚的靈魂。
(二)凸顯學生為主體地位,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煥發(fā)課堂活力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動口號。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育思想的著眼點是學生的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學工作的崇高目的和中心,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重新設計教學目標和教育要求,改變那種滿堂灌,咀嚼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再當演員,學生也不能再當觀眾,在課堂上允許他們發(fā)表獨到的見解,表明自己的思想,那怕這些思想是偏激的甚至是錯誤的,關鍵在于老師如何引導,教師和學生要互動起來,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教師應該成為一堂課中一位高明的導演,來引導學生主動大膽的學習。
教學方法可以多樣化,教無定法,到底誰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需要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唐瓊會.文學教育常見誤區(qū)分析及改革[J].經營管理者,2011,(09).
淺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篇二
論中職語文教育中之人文教育
摘要:教育不僅是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讓學生在教育中吸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目前,由于受中職教育的辦學宗旨的影響,中職教學的內容只重視技術的傳授,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使得目前的中職生雖然有一技之長卻在,各種不正確的價值觀的影響、自身素質涵養(yǎng)的低下的影響下難以在社會中有較好的發(fā)展。所以,了解人文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和重要性,掌握實施人文教學的策略對于中職學校、老師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責無旁貸的事。關鍵詞:中職教育;語文教學;人文教育中圖分類號:G633.3
一、中職語文教育與人文教育發(fā)展現狀
1、中職語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概述 1.1中職語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概念
語文兼具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的雙重性質,它的工具性從思想與感情的傳達中體現,它作為文化載體的性質是對文化精神、價值觀的承載。中職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是中職語文教育學中通過高雅文化氛圍的陶冶、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熏染、廣博文化知識的滋養(yǎng)等途徑對中職生在側重人性境界、人格塑造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
1.2中職語文教育中人文教學的目標
通過對中職生歷史、中文、政治、人文與社會等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使得學生除了擁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之外,還要具有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正確、堅定的政治方向,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人文藝術、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
2、中職語文教育中之人文教育的發(fā)展現狀
近幾年來,人文教育在本科院校的發(fā)展相對較好,但是在中職院校,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首先是宏觀方面,中國的應試考試所傳達的給我們的是知識才是力量的道理,以至于全社會形成的是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忽視了非功利主義的人文教育。其次是中職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高職學校的教育特點。中職教育的辦學宗旨是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所需的應用型初級技術人才。所以在課程開設上面中職學校更多考慮的是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雖然語文課被列為基礎課,但卻從來都沒有被上至學校、教師、下至學生的重視,經常是隨意壓縮課時、甚至是為專業(yè)課讓路。以至于學生步入社會后出現由于不能進行很好的自我展示,沒能夠找個合意的工作。有的學生在企業(yè)雖然有一手好的技術活計,卻在為人處事、待人接觸方面表現的較差,更甚至于在有不順意時會發(fā)生違法亂紀和犯罪情況,被認為沒有較高的情商。
初涉社會的中職生給企業(yè)和社會的感覺是人文知識匱乏、人文涵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較低、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不能達到要求,知識面狹窄,以自我為中心思想嚴重,在面對挫折時承受能力較差。造成以上的原因除了學校方面沒有給與深入的人文教育之外,生源自身基礎的薄弱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這也充分論證了中職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對于中職生及社會的重要性。
二、實施人文教育的意義
1、實施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fā)表的《教育--財富蘊含其中》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其講述的正是教育的真正的功能:教育必須將科學與人文精神并重,教育必須幫助教育的對象"人"實現全面的發(fā)展,不能單獨強調專業(yè)化的科技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運用語文兼具交流工具和人文精神載體的雙重性質,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是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格魅力。
2、中職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在科技與經濟突飛猛進的今天,人力資源成為企業(yè)發(fā)展中有一個制約性因素,企業(yè)對于綜合性人才及高級技工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目前人力資源招聘過程中卻越到了學生就業(yè)難和企業(yè)招聘難得怪現象。其實,中職院校的育人定位是與社會需求想吻合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正是社會所需的,但是就是因為這些沒有經過人文教育的技術人才并不具備企業(yè)高求的具有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高的抗壓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謙虛、奉獻的精神,所以徒有技術,也被拒之門外。究其原因:如果在中職教育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那么經過各方面知識的接觸,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廣博的見識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加上學生扎實的技術知識儲備,必然會成為眾企業(yè)爭相追槍的人才。
3、中職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是中職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在物質社會發(fā)達的當今社會,大多數人過著衣食無憂而且沒有信念和目標的生活,由冷門漸漸轉為熱門的心理學的發(fā)展足可以驗證我們的身心發(fā)展是多么的不和諧。2012年"你覺得幸福嗎?"曾一度被人們當作熱門的話題不斷討論,多數人的茫然和不知如何開口的現狀讓我們看到了物質與精神的矛盾。人文教育作為身心和諧的基礎,讓每個人在教學中都知其所以然,明白如何做人,在知識面、涵養(yǎng)、情感、價值觀等方面有所收獲,能讓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正確的面對人生的困境并積極面對,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三、 中職語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策略3.1課堂教學是關鍵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學習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定律:課上10分鐘的學習效率遠遠大于課下補40分鐘,因為老師的講授會讓學生融會貫通,從理解到掌握。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側重于語文的工具性,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教授往往用單一的教學模式,注重程序性的教學,并沒有將作者的人格魅力,作品的內涵、深意做詮釋,從而豐富學生的人文涵養(yǎng)。尤其是在學習名著、古詩詞時,作者或憂國憂民、或平和恬淡,或特立獨行,或幽默達觀的情感宣泄,作者廣博的知識,高尚的情操都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
除了在教學過程中深度的對語文教材中的作品進行剖析,還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對教學模式的轉變來達到促使學生有興趣,主動積極的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
3.2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引導學生閱讀可以陶冶自身情操的書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語文教學中一定要發(fā)揮出教師的指導作用,通過老師開列書單、推薦學生讀好的報刊雜志、推薦有利于學生對社會或某個專業(yè)領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電視欄目,從而達到讓學生接受正面教育、接受正能量的目的。3.3強化寫作在寫作中將積極、正面的人文精神形成自身的人文涵養(yǎng)
寫作貫穿一個人的一生,通過寫作能很好的反映一個人的心聲,反映一個人的文學功底、文學修養(yǎng)以及各類知識的廣博程度。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將各類精神內化為自身的能量。
3.4藝術陶冶是人文精神提升的催化劑之前就有貝多芬的音樂可以提高智商的說法,所以說藝術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我們可以利用美術、音樂這兩種主要的藝術陶冶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情趣、理解力、欣賞能力、感悟能力、控制能力,進一步幫助學生將各種精神的傳承、知識的積累進行融合、內化,推動其涵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邱玲.中職語文教學方法初探[J].河南農業(yè),2011
[2]譚蒙革.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幾點辦法[J].成功教育.,2008
[3]石偉平.我國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
[4]張錦.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J].
淺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篇三
淺議中職語文教育應注重人文教育
摘 要:在中職院校大力開展人文教育,培養(yǎng)具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質勞動者,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語文是職業(yè)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更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文章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征,明確了人文教育的內涵,闡述了中職語文教育應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問題,并對如何在中職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
關鍵詞:中職語文;語文教育;人文教育
21世紀的青年,應當是適合于飛速發(fā)展的社會要求的高素質青年,不僅要具有高度的人文知識,更要具備高度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語文教育應當“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體現,是教育新理念的體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語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復歸的今天,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中職語文教育應注重學生的人文教育。
一、人文教育內涵
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何謂人文教育呢?
所謂人文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人文素養(yǎng)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是靈魂。人文精神是以人為主題,以文化構建為底蘊,以意義追求為指向的人的生命體現、生命確立、生命發(fā)展的法則和原理。人文知識若沒有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滲透和定向,就成為理性的認識。只有人文精神孕育其中,才可以轉化為人文情感、人文情懷。
二、中職語文教育中注重人文教育
為什么在中職語文教育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1.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規(guī)定了人文教育應成為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新的《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作了明確的界定。語文學科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特別強調“語文學科對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方面所承擔的任務”,提出要“注重道德修養(yǎng)、人文精神、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養(yǎng)”,要“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明確提出了語文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上應承擔的責任。于漪老師在理論研究、現實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是語言的工具訓練和人文教育的綜合。”主張學語文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語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
2.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話說:“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在德育管理方面,很多職校往往采用所謂量化管理模式,對學生的學習及表現進行分值統(tǒng)計,被稱之為“德育考核”,在對學生評價中往往占有比學習成績更重的比重。這種管理體制對有些學生確有一定的約束和規(guī)范作用,但并沒有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長久下去,一些學生就會對這種缺少人文關懷的制度產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緒。
許多學生在初中時表現就不是很好,有著嚴重的自卑心理,進入職校對他們來說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職校對他們來說畢竟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希望的起點。再加上職校招生的地域范圍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縣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們離開父母以后開始過像大學新生一樣的獨立生活,因此會產生更多更強烈的情感饑渴,需要有人給予關懷和愛護。可他們一到了職校,面對的就是比初中更嚴格的冷冰冰的規(guī)章制度,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抵觸情緒,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你叫他往東,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產生反抗對立情緒,當面頂撞,公開叫板;因此一學期下來處分已堆了一大疊,可是校紀校風依然沒有好轉,違反紀律的同學照樣層出不窮。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彌補職校的這種“硬管理”所帶來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廣闊的空間,語文教學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一切人的規(guī)律和規(guī)矩,體會各種人情味。試想一個思想端正,意志堅強,有著高級審美趣味的學生又怎會每天無所事事,惹是生非呢?因此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職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沃土。
三、在中職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人文性意味著: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重視,使課堂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huán)境中,教師要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樹立人本觀念,注重與信任每一個學生。中職學校的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可從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語文教材及教師自身幾方面實現:
1.改革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人格教育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主渠道,也是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中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健全人格。如: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充滿活力的課堂;重視“合作教學”,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教互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操作過程,力求創(chuàng)新,重視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如采用辯論、演課本劇、質疑、背功大比拼等教學形式和手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2.從教材中汲取人文教育因素
語文教材是人文教育的載體。中職語文教材中,有眾多古代圣賢、領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跡、精辟論述、格言警句等折射著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現代作品中有許多熱愛祖國、尊老愛幼、關心他人且認真細致謙遜的課文,這些表現出社會責任感的篇目,最適合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在語文教育中,因課制宜、因勢利導,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發(fā)掘出來,充分發(fā)揮,深入闡述,使學生受到陶冶,銘記在心。如《手》中于仲嘉醫(yī)生急病人所急,憂病人所憂的高尚醫(yī)德;《燭之武退秦師》中已七十古來稀的燭之武在國家危在旦夕之際,挺身而出,夜赴敵營,救國家于危難中;《華佗傳》領略了華佗的偉大形象和人格魅力;《荷花淀》《紀念劉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閃耀出忠于祖國、尊老愛幼、勤勞、認真、謙遜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品質。如學習《項鏈》一文,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虛榮的危害,還要讓學生體會到瑪蒂爾德那種勇于承擔責任、吃苦耐勞的品德;《最后一片葉子》中老貝爾門用自己垂危的生命去挽救別人的生命的崇高形象;《她把護士變成了天使》中南丁格爾對護理事業(yè)的孜孜追求,矢志不渝的美好形象激勵著學生對理想的追求,對護理事業(yè)的追求;《我的母親》中母親勤勞刻苦、意志堅強的思想性格;《石縫間的生命》則使學生激發(fā)起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光輝榜樣。因此,教師應自覺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讓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學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使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領悟做人的道理,取法乎上,見賢思齊,形成健康的人格,樹立理想的人格目標。
3.加強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
人們常說只有一流的教師才能教出一流的學生。每個老師本身就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教科書,研究表明教師的作用在學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關重要。這就對老師提出了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語文教師如果具有頑強的意志、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新能力、樂觀自信的上進心、寬以待人的包容心等健康的心理品質;具有人本思想、開放的大語文觀、終身學習等先進的教育觀念;具有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過硬的教學本領、扎實的語文功底等學習品質,就一定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其人格也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教師要把學生造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
總之,新時代新挑戰(zhàn),作為教師,作為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在中職語文教育中既要著眼于學生語文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又要從學生的特點與社會的需要出發(fā),在語文教育中,運用更多種恰當的方法,從各個方面去感染學生,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發(fā)展他們健全的人格。把語文教育與學生的人文教育、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緊密相連,使他們適應市場人才競爭需求,在工作中能更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有其社會現實意義并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語文學習.2004(12).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
[4]語文應用基礎.2版.全國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衛(wèi)生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
[5]語文.全國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衛(wèi)生部規(guī)劃教材.
有關淺談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推薦:
5.中職教育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