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財教育論文(2)
大學生理財教育論文
大學生理財教育論文篇二
《當代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與消費道德引導》
[摘要] 中國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長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以及承受應試教育的壓力,致使一些不正確的個人理財觀念形成,從高校存在的虛榮消費、攀比消費、戀愛消費、高科技產品消費便可見一斑。開展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迫在眉睫,同時應進行消費道德的引導,培養(yǎng)有道德的消費者。開展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和消費道德引導,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客觀需要,是當代大學生的必備素質。
[關鍵詞] 大學生;個人理財;消費道德
一、當代大學生開展個人理財教育和消費道德引導的必要性
1.大學生的諸多不良消費行為發(fā)人深思
大學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是中國“應試”教育的勝出者,有“天之驕子”的美稱。但是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辨別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沒有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應該說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還是理性地、有計劃地在消費,但是也有不少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值得重視,比如:盲目消費、攀比消費、浪費消費以及消費高科技化等,這些不良消費行為很多是因為大學生的消費欲望沖動和浮躁心理而導致的。不良消費行為嚴重阻礙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正常發(fā)展,造成大學生人生理想的失落和人格缺陷,致使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的滋生,導致大學生道德滑坡和法紀淡漠。
2.大學生不良消費行為凸現我國理財教育的匱乏
(1)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導致大學生缺乏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理財教育。
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是“君子言義,小人言利”。古代王安石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時,反對變法的人說王安石是小人,因為他口口聲聲說要理財、要聚財。反對派搬出了孔子的語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利之辯就是君子小人之辯,言義者就是君子,重利者必是小人。所以,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是“談錢色變”,自己的言行舉止離金錢越遠越好。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也就有意識地讓他們遠離金錢,以為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孩子高尚的人格。但是這種逃避的態(tài)度并沒有起到純潔孩子心靈的效果,大學生表現出的種種炫耀消費、攀比消費、戀愛消費、人情消費等現象,正好和家長的初衷相反。
(2)“應試”教育盛行,忽略了理財等基本生存技能的培養(yǎng)。
自從中國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大家都忙著應付考試,要不然家庭將為之付出高額的“擇校費”。一旦“晉級”成功,家長往往是各式各樣的物質獎勵,大學生的高消費行為也多源于此。在這種情形下,大學生一旦踏入社會將很不適應。“月光族”就說明這個問題,沒有理財觀念學生很難適應社會,更難取得成功。
(3)我國的基礎教育不太注重實用性,與世界上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理財教育相當落后,對少年兒童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
和中國的理財教育相比,美國的理財教育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他們的教育方式方法清晰地依據少兒生理和心理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出取材生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鮮明特點。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到把認識的商品買回家。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么來的。照此循序漸進,直到17歲能比較各種儲蓄和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回報,比較年利率,以便決定把錢存在哪里,從誰那里借錢。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與此同時,還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意識,使他們懂得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道理,從而知道賺錢的正當途徑。這種教育更為重要,因為沒有這種教育,孩子就不會明白財富與勞動之間的關系,就有可能只會花錢而不知道錢從何來,甚至會以不正當手段去撈取金錢。
3.把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和消費道德引導結合起來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姚儉建教授提出:“中國青少年理財教育應包括三個基本方面:理財價值觀的教育,涉及對金錢、人生意義的正確理解和價值認同;理財基本知識的傳授,包括經濟金融常識及個人家庭理財技能和方式;理財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可見,在個人理財教育中,首要的是進行理財價值觀的教育,這說明理財教育也是一種道德素質教育,應該在開展個人理財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消費道德的引導。
消費道德是指人們在消費中形成的指導人們消費活動、調整人際消費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總和。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正確的消費觀念以及良好的消費道德意識并非消費者與生俱有,它往往需要適當的途徑從外界對消費者施加影響和引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正處在人生觀形成和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年齡階段,樂于接受各種新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喜歡追趕消費潮流。然而,我國高校長期忽視消費教育,消費教育始終未能走進大學課堂,針對大學生的消費教育理論研究嚴重滯后。因此,加強高校消費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和消費道德引導的目標和內容
1.認識金錢
如果理財教育僅僅是教會用金錢來衡量一切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理財教育,而是拜金主義的教育。通過理財教育要認識到金錢本身是中性的,雖然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金錢本身并不帶有任何價值色彩;金錢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擁有健康人生的必要條件。對理財教育的重視,并不意味著赤裸裸的追求金錢,人們缺少的不是金錢而是觀念;金錢不等于富足,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在人格上建立起巨大的財富,有了這個資本,才能建立起金錢的財富,應該體會到財富的心理根源,而不是只看到紙幣。
2.學會攢錢
智者常常能夠儲存好的東西,而愚者則揮霍所擁有的一切。通過理財教育要使學生明白:他們所掙的錢不是泉水,可以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如果不注意積蓄,就顯示不出它的力量。同時,鼓勵學生打工并不在于增加家庭收入,而在于在打工過程中能夠學到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在打工過程中還可以加深對金錢的認識,明白金錢并不僅僅是能夠買到東西的一種物質,還意味著勞動、付出和收獲。這樣的認識對于理財教育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但是,在儲蓄教育的同時,有一點必須加以提醒,儲蓄只是起到攢錢的作用,不能指望儲蓄能夠致富。長期而言,儲蓄的收益率很難戰(zhàn)勝通貨膨脹。所以,致富不能依賴“積少成多”的儲蓄途徑,而是要靠具有“幾何級數、加速成長”的復利效果的投資。
3.讓錢增值
通貨膨脹無處不在,金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貶值,而且貶值的幅度遠遠高于存進銀行所獲的利息。因此,以為把錢存進銀行就能夠高枕無憂是錯誤的。為了保障在通貨膨脹之下減低金錢貶值所帶來的損失,投資計劃更加顯得重要。投資的收獲是金錢和心理的雙重收獲,投資者在理性地權衡風險與收獲的關系后,犧牲目前的一些利益以在將來獲得更大的利益。
4.理財素質
理財道德和素質的培養(yǎng)決定受教育者將來能否獲得金錢以及能否通過正確的途徑獲得金錢。第一,理財教育不可忽視誠實,這決定受教育者一生的金錢觀是否正確。中國市場經濟發(fā)展到現在,對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生命線這樣一個觀念的認識依然非常淡漠。信用觀念的培養(yǎng),是理財教育與品德養(yǎng)成共同關注的人的重要素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理財教育應重視勤儉教育,財富是在不斷努力創(chuàng)造和精打細算的基礎上逐漸積聚起來的。通過理財教育創(chuàng)立一種節(jié)約消費的準則,讓金錢道德化。第三,理財教育要注重樂于助人,也就是把自己的財富無私捐助給需要的人。通過理財教育,受教育者不僅要學會積極創(chuàng)造財富,還要在自己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不斷給予別人幫助,尤其是那些在社會中處于劣勢的人。此外,理財素質的教育還包括:強烈的服務意識、獨立性、遠大的理想、堅忍不拔的毅力、積極的心態(tài)和克制沖動學會忍耐等等。
5.消費道德
高校消費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有道德的消費者”。對大學生來說,做一個“有道德的消費者”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素質:第一,具有價值判斷能力,即對消費品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作用做出理性判斷。第二,具有對支付水平的分析能力,根據自己的支付能力有計劃、合理地進行消費,盡可能減少家庭的經濟負擔。第三,具有自主性,在商業(yè)廣告的誘惑面前,不盲目跟隨,不盲目攀比。第四,具有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對自身消費行為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產生的后果有充分的認識,以此明確一個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即在消費過程中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是否會破壞自然環(huán)境,是否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后果,是否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
6.創(chuàng)業(yè)致富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的作者羅伯特・T・清崎認為做企業(yè)主掙錢是最明智的。許多學生在學校成績很好,尋找到了高薪工作,但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結果為錢辛苦工作并陷入長期債務。在生活中,許多擁有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的人同樣陷入財務危機。在中國,對許多出生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父母來說,他們依靠國家和單位生存已經習慣了,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改變這種觀念。
大學生理財教育應傳授的創(chuàng)業(yè)基本素質包括:第一,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對一個人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單純的賺錢還重要;第二,一個人很喜歡自己的工作,那就全心投入,以期獲得更大的發(fā)展。如果一個人在畢業(yè)的時候隨意找一份工作,缺乏興趣和熱情,工作經常完成得不好或者沒有完成,這樣就更談不上創(chuàng)業(yè)了;第三,運籌能力,人生的機會是很多的,關鍵是能否抓住,在面對種種機會時,做出怎樣的選擇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此外,創(chuàng)業(yè)的基本素質還包括冒險精神、善于溝通、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等等。
三、開展大學生個人理財教育和消費道德引導的合理途徑
1.延伸課堂教育
課堂教育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接受思想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開設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中有不少都屬于經濟類課程。對于大多數非經濟類專業(yè)學生來說,由于經濟學基礎薄弱、社會閱歷匱乏,經濟學知識接受起來很困難。高校教師在給學生講授經濟學知識的時候,要由淺入深、循循善誘,結合身邊的各種經濟現象,適當地用具體事例講解理財知識,這樣學生才能領會并且學以致用。同時,教師在開展理財教育的同時,自己也要接受新觀念、新思想,要首先說服自己,這樣才能達到預計效果。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專門課程,也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將消費道德教育的內容納入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中,既可以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主陣地進行消費道德教育,使消費道德教育有了正規(guī)的渠道和途徑。又能將消費道德教育與大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密切相聯,強化教學的針對性。
2.豐富課外教育
大學生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各類社團、各種組織活動多種多樣,通過這些課外活動,也是開展大學生理財知識和消費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可以開展以“大學生如何科學理財”為主題的班團活動,以“如何看待校園浪費現象”為主題的征文或演講比賽,舉行“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理財”大賽,舉辦自立自強的優(yōu)秀大學生事跡報告會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將理財知識和消費道德的教育貫穿其中,從而在大學校園中形成一種崇尚勤儉理財、抵制不良消費的好風氣。
3.開設新課教育
目前高校每年都新開設選修課,《理財學》、《創(chuàng)業(yè)常識》、《消費經濟學》、《消費倫理學》這些課程既有一定的知識性又有實用性,應該是受到學生歡迎的??梢酝ㄟ^這些選修課的開設,系統(tǒng)地向學生介紹個人理財和消費道德的理論知識,全面提升學生對個人理財和消費道德的理論認識。
4.強化實踐教育
個人理財教育和消費道德引導都是具有實踐性的教育內容,在開展相關的教育同時,切忌只灌輸理論知識而忽略實踐環(huán)節(jié),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要走出去,請進來。一方面,進行以個人理財和消費道德教育為主題的參觀、勤工助學、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大學生們走出校門,親臨社會,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財和消費道德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請有關專家走進大學校園,開展個人理財和消費道德教育講座,高屋建瓴地給學生介紹個人理財以及消費道德的最新思想和最新成果。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升華對理論知識的認識。
大學生理財教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