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社會誠信建設論文(2)
關于加強社會誠信建設論文
社會誠信建設論文篇3
淺談政府在社會誠信建設的作用
摘要:社會誠信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下程。僅依靠社會個體的力m:是遠遠小夠的應史好地發(fā)揮政府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作用。以制)x創(chuàng)新打造誠信政府。促進行政方式由“政府主體模式”向“政府支持模式”轉變。加強服務于誠信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詞:誠信缺失社會誠信建設政府作用
進入新的世紀,我國的誠信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推崇,各企事業(yè)單位紛紛將誠信建設列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個人也越來越注重自己的誠信記錄,把“誠實守信”奉為追求的“價值目標”。但誠信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互動的、全而的系統(tǒng)工程,在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中,個人是基礎,企業(yè)是重點,政府才是關鍵,政府應在誠信建設的過程中發(fā)揮旗幟、導向作用。目前,我國各級政府為推動誠信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從系統(tǒng)和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積極正視這些問題,科學界定政府作為的方式、范圍和程度。
一、我國政府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作用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政府的作用也是關乎全局,不可或缺的。但在社會誠信建設中,必須明確規(guī)定政府職貢義務,以防缺位,嚴格限制政府發(fā)生作用的范圍,以防越位。根據(jù)誠信建設的自身規(guī)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政府在誠信建設中應發(fā)揮好以下幾方而的作用:
(一)示范引導作用。在日常經濟社會管理事務中,政府講誠信,則會給企業(yè)和個人樹立榜樣,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使社會公眾“見賢思齊焉”。反之,政府失信,社會主體也極有可能加以效仿,對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產生惡劣的“傳遞效應”,誤導社會的“價值取向”。
(二)規(guī)劃協(xié)調作用。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內容雜,任務重,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所及部門來看,包括銀行、工商、稅務等;從所涵蓋的內容來看,包括個人、企業(yè)和政府的誠信建設。因此,要使誠信建設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用地有條不紊開展,就離不開政府對誠信建設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對方方面面的利益協(xié)調,對不同行業(yè)特點的兼顧,否則,各社會主體就極有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而各自為政、重復建設,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地區(qū)、行業(yè)的割據(jù)、壟斷。當前各地區(qū)、各行業(yè)盲目地自成一體、大建數(shù)據(jù)庫就是缺乏規(guī)劃、協(xié)調的惡果。
(三)監(jiān)管保障作用。社會誠信制度的建立,社會誠信體系的完善并非一個自然而然的嬗變過程,其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會出現(xiàn)或強或弱的利益沖突。要把這些矛盾、沖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僅靠社會公眾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教化是遠遠不夠的。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壟斷組織應在其中發(fā)揮監(jiān)管保障作用,大力強化誠信行為,堅決懲處誠信缺失,使得誠信建設沿預定的規(guī)劃、設計順利、高效開展。
二、我國政府在推動社會誠信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計劃經濟思維慣性的影響和誠信建設在我國剛剛起步的緣故,政府對自己在誠信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為方式等都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和行動上的不力并造成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政府自身誠信缺失現(xiàn)象大量存在。受傳統(tǒng)權力思想的影響,很多政府工作人員常常誤認為講誠信只是個人、企業(yè)的事情,政府的權力是為社會公眾謀福利的,只需著眼于大局和長遠,對于局部和個人利益宜倡導“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不必“謹小慎微”,可以不講誠信。
(二)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的互動關系不明確。“自主經營、自負贏虧”的市場化運作是企業(yè)“重合同、守信用”的根本動力和最大約束。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政企不分、產權模糊”仍是我國很多企業(yè)的重大弊端,市場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也并不健全或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三)在政府對誠信建設的調控中,各種“缺位”、“越位”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過程中,政府應確實分清“作為”與“不作為”的界限,分清“主體”與“支持”的區(qū)別。但我國許多地方政府在調控誠信建設時,就沒有把握好上述的界限,沒有分清上述的區(qū)別,作了許多“不該做也做不好的事”,同時“該做的事”卻沒有做好。
(四)在信用信息系統(tǒng)的建設中,各級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危害極大。這一方面造成了信用信息的割據(jù)和壟斷,增加了一些政府機關索賄的砝碼,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的信息不能按價值規(guī)律自由流動而閑置浪費。
(五)政府對誠信服務機構的監(jiān)管存在著重“事前審批”,輕“動態(tài)管理”的傾向。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片面地認為,加強對誠信服務機構的監(jiān)管就是強化對服務機構的“資質認證”和“行政審批”,于是便想方設法增設“準入條件”,千方百計抬高“準入門檻”。與此同時,又對己獲準入的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查、考核和淘汰機制的設定。
(六)與社會誠信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框架不完善。如我國的產權制度仍不清晰,企業(yè)缺乏追求長遠利益的穩(wěn)定預期,很難始終做到恪守誠信,“奉信譽高于一切”。對于信用信息的管理也缺乏可操作性強、效力適中的法律規(guī)章。
(七)我國社會誠信建設的運作機制不完善。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缺乏統(tǒng)一的層次高、專業(yè)化水平高的政府誠信服務管理部門,管理多頭、分散,政策不一;(2)誠信服務行業(yè)標準尚未確立,造成對行業(yè)的管理彈性大,可操作性差,行業(yè)整體競爭秩序混亂。(3)誠信服務機構人才匱乏,設施落后,很難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信用服務,影響了市場主體的信用服務訴求;(4)誠信服務的供給與需求脫節(jié)。很多的服務機構缺乏市場意識,缺乏對誠信服務市場的調研,不能敏銳把握市場對誠信產品的需求,導致誠信產品的市場轉化率低,影響了其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三、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我國政府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的作用
(一)以制度創(chuàng)新打造誠信政府。首先,創(chuàng)建和完善社會參與決策的機制。其次,力促信息公開,透明行政。再次,要制約政府權力,規(guī)范權力運作機制,促進依法行政。最后,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責任、監(jiān)督”的原則大力消減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環(huán)節(jié),規(guī)范審批程序,以杜絕各種借審批機會亂收費、亂設卡的現(xiàn)象。
(二)加強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沒有道德約束的誠信體系是不牢固的,沒有道德內涵的誠信制度也是沒有生命力的。誠信道德教育應是誠信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把誠信教育作為一項長遠的戰(zhàn)略任務來抓,同時又要注意把誠信建設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三)促進行政方式由“政府主體模式”向“政府支持模式”的轉變。我國政府在行政管理的過程中已習慣了以自身為主體的行為模式,在計劃經濟的競技場上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在推動社會誠信建設的過程中,政府應著力改變自己以往所扮演的角色,從具體的微觀事務中解脫出來,重點做好對誠信服務市場的“規(guī)劃引導、建章立制”,為社會誠信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四)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制體系。政府應組織專門的人員研究影響我國誠信建設的體制性障礙,進一步建立、完善應有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特別應該借鑒外國經驗,盡快出臺以下制度:(1)明晰產權制度。(2)在產權清晰的基礎上強化失信懲戒制度。
(五)加強服務于誠信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是社會誠信體系得以存在、運作的根本前提和物質保障。當前我國該方面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亟需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高效的智力支撐體系,包括統(tǒng)一的征信、評級和服務標準。(2)集中力量打造不同層次的統(tǒng)一信息服務網絡平臺。(3)大力推動誠信管理教育,培養(yǎng)誠信服務專門人才。
(六)推動以誠信服務為主導的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誠信服務行業(yè)在我國還剛剛起步,屬新興產業(yè)。政府有關部門予以適當保護是十分必要的,當然扶持和保護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的選擇運用。首先,面對我國誠信服務行業(yè)的混亂局面,要盡快明確該行業(yè)的主管部門,確定該行業(yè)運行標準,盡快組建該行業(yè)自律組織。其次,面對外國已很成熟的誠信服務企業(yè)的“入侵”,應積極地在WTO法制框架內尋求予以中國企業(yè)以適當保護的方法和途徑。與此同時,還應引導民間、外來等強勢資本介入我國誠信服務行業(yè),為其發(fā)展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爭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涌現(xiàn)一批“資金雄厚、技術過硬、配備優(yōu)良”的誠信服務名牌企業(yè)。
社會誠信建設論文篇4
淺談建設誠信倫理與構建和諧社會
[摘 要]和諧 社會不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而是一種社會狀態(tài)與價值追求,因此和諧社會具有深厚的倫理底蘊和豐富的內涵。和諧社會并不是無矛盾、無差別的大同社會,而是一個講究誠信的社會。探討和諧社會建構過程中的誠信倫理的 科學 內涵及理性 實踐無疑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誠信倫理;實踐
“誠信”倫理在 中國 傳統(tǒng) 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從為人處世的視角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人無信不立”;從政府信用的視角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要“取信于民”;從人際交往關系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從 經濟 活動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誠信為本”。但是信任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在當代中國變得稀缺起來了,目前,國內的誠信程度普遍較低是不爭的事實。顯然,誠信造成的損失是不能僅用金錢來衡量的。現(xiàn)在不是要不要進行誠信倫理建設的問題,而是怎樣進行誠信倫理建設的問題。
一、誠信倫理的科學內涵及理性實踐初探
從不同的人性假設即從善性、惡性或者人的本質是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總和角度可以對人們提出不同的誠信要求。就當代中國社會而言,其誠信觀應該從道義論和功利論的誠信觀走向基于責任和權利的倫理誠信觀。在誠信的類型方面,從主體角度,誠信可以分為個人(或公民)誠信、社會群體誠信與政府誠信;從社會生活領域角度,誠信可以分為人際誠信、經濟誠信與 政治 誠信,其中的政治誠信又包括政治理念誠信、政治制度誠信與政治主體誠信,政治制度誠信主要是法制誠信,而法制誠信則包括立法誠信、司法誠信、執(zhí)法誠信與守法誠信;從誠信發(fā)揮其社會作用所依靠的力量角度,誠信可以分為制度性誠信與人格性誠信。
在誠信缺失的原因方面,筆者以為,它既有制度性原因又有非制度性原因,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結構的變化、逐利行為的存在、沒有相應的誠信制度、對無信或失信行為的懲處不力及部分人的思想觀念不健康。在建設誠信的條件方面,建立和完善包括個人誠信、 企業(yè) 誠信和政府誠信在內的誠信體系,建立誠信測評 管理和誠信獎懲激勵體系,完善誠信的 法律 保障,加強誠信 教育 ,啟動公民自律機制,是誠信建設的條件,其中公民自律是誠信建設的根本。“誠信是經濟繁榮的精神基礎與客觀法則,誠信是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 發(fā)展 的可靠保證,誠信是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培育市場經濟的誠信倫理的重要性是沒有人懷疑的,當代中國幾乎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當今社會生活中的信任危機:企業(yè)和客戶之間的不信任,老板和員工之間的不信任,消費者和廠商之間的不信任,患者和醫(yī)生之間的不信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不信任,官員和民眾之間的不信任,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不信任,這些在當前中國社會都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
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yè)對國家、企業(yè)之間以及企業(yè)對消費者等市場主體之間的失信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使得信用缺失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對于信用缺失的原因,不少論者要么歸因于市場經濟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要么歸因于個人的道德品格。筆者以為,雖然上述因素和當前的信用缺失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關聯(lián),但都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傳統(tǒng)的誠信倫理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市場經濟的誠信倫理又處于初生狀態(tài),無法有效地規(guī)范人們的交易行為,從而導致了失信現(xiàn)象的頻繁發(fā)生。它凸現(xiàn)了培育和確立誠信倫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國傳統(tǒng)誠信倫理是建立在前市場經濟的傳統(tǒng)社會基礎上的,在傳統(tǒng)社會里,社會成員彼此之間的交易拘泥于親緣關系或地緣關系的群體內,其交易不是建立在契約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熟人社會”人格信任的基礎之上,其交易行為會隨著交易對象而具有特殊性。這就要求交易主體應該具備“誠實守信”的個人人格和德性倫理,這種作為德性倫理的信用倫理之所以能夠起到規(guī)范人們交易行為的作用,是由傳統(tǒng)社會中特殊的交易方式所決定的。與此不同,市場經濟的交易行為是通過契約的方式進行的,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不再僅僅拘泥于親緣關系或地緣關系之內,這使得市場經濟的信用關系日益復雜化和廣泛化,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對個人道德人格的信任已經很難對人們的交易行為進行規(guī)范,這也正是當前市場經濟失信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的深層原因。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把人從身份推進到契約。
二、從身份到契約的誠信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以 農業(yè)文明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身份社會,在社會結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共同體。由于家國同構、血緣親緣、人情社會,使社會整體成為一個交融著多重倫理關系的高度密合的社會倫理實體。在身份社會里起主導地位的是感性的“人情”而不是理性的“契約”。作為德性的信用倫理和作為制度的信用倫理培育市場經濟的信用倫理需要我們分析市場經濟交易行為的基本特點,市場經濟以等價交換為基本原則,市場主體根據(jù)自己的意愿通過市場交易行為實現(xiàn)各自的利益,這就決定了每個市場主體一方面把其他市場參與者當作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時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又必須尊重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個體獨立性和利益。因此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倫理精神就在于自由和平等,其任務就在于捍衛(wèi)市場主體自由、平等地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權利。
市場主體的自由和平等權利是通過法制化的契約來保障的,契約關系既是市場交易活動的紐帶,同時也是保障個人權利的最有效手段,從市場經濟交易活動的特點可以歸納出市場經濟的信用所蘊涵的基本倫理精神,即作為德性的信用倫理與作為制度的誠信倫理。市場經濟的信用倫理雖然也包含著對交易對象的人格信任,但是這種人格信任是和市場契約與法律關系緊密 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既內在地體現(xiàn)了市場經濟誠信倫理的自由精神和對權利的尊重,同時又從外在方面規(guī)定了交易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中國的改革又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方向的社會和諧化過程。
和諧社會誠信機制建設的重要啟示就在于:要重視利益機制的導向作用,誠信道德規(guī)范的形成不能脫離人們的利益欲求而空穴來風,它是伴隨人們利益不斷滿足的條件下反復比較“失信”與“守信”所帶來的孰大孰小的利益理性斗爭的結果。只有當人們真正感受到并進而認識到誠實守信的好處的確大于失信所帶來的好處時,才會真正地自覺遵守誠信美德。只有當遵從規(guī)則的利益大于無視規(guī)則的利益時,社會行動者才會遵守這項規(guī)則。雙管齊下,使“誠信者走遍天下,失信者寸步難行”。要重視“價值人”的引領作用。“價值人”在說明人的存在本性時是以主體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為核心,在說明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時是以個體和社會之間的價值融合為主旨,因而它有著巨大的理論解釋、理論建構和實踐指導能力,是對“經濟人”和“道德人”的整合與超越。要用“價值人”理論來分析和透視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若干重大社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只有確立了“價值人”這一新的理論視角和人性論前提,才有可能找到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思路。
三、建設誠信倫理與構建和諧 社會探微
通常一個社會的信任程度越高,社會就愈有秩序。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是有共同價值觀與 發(fā)展 目標的社會。和諧社會倡導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一個社會要和諧發(fā)展,僅僅依靠 法律 和制度規(guī)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助道德的力量,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而在人類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誠信友愛對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最有價值。因為誠信友愛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減少社會生活的風險和代價,使社會的運行成本大大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互愛還可以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有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和事業(yè)的成功。誠信友愛不僅可以給社會帶來功利化的物質成果,而且也具有極高的精神價值。它有利于增加社會的價值認同感和凝聚力,使人們在彼此信任和相互關愛中感受人的價值和尊嚴,體驗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發(fā)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
古代社會是典型的“身份社會”,近代以來社會發(fā)展趨向是“契約社會”。市場 經濟 的邏輯內在地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現(xiàn)代 契約社會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契約關系為紐帶的法治社會與能力社會。而社會進步突出表現(xiàn)為由“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過程,它主要是通過市場經濟來完成的。在經歷了 歷史 波折后, 中國 終于選擇了市場經濟之路。市場經濟是中國人作出的理性選擇。
毫無疑問,人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必然引領中國從“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的轉型,“現(xiàn)代社會誠信體系是包括現(xiàn)代誠信 文化、有效的產權制度、民主政體、健全的法制及社會信用服務 組織等在內的一個廣泛的社會系統(tǒng)。其中,誠信觀念和文化是基礎,產權制度是核心,民主政體和法制是保障,信用服務組織是工具。”市場經濟的原動力是利益,是人對利益的追求。無疑,市場經濟信用倫理的培育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培育市場經濟的信用倫理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從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看,市場交易中的失信現(xiàn)象的頻繁發(fā)生,不僅極大地增加了市場經濟的交易成本,而且破壞了市場秩序的正義性,使得市場信用關系難以得到擴展和發(fā)展;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社會,是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得以實現(xiàn)、利益關系得以協(xié)調、人際關系得以和諧、人和人之間誠實守信的社會,要真正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理想,尊重人的自由和權利就顯得尤其重要,而這正是市場經濟的誠信倫理所蘊涵的內在倫理精神。培育市場經濟的誠信倫理無論是對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強和諧社會誠信機制建設,培育市場經濟的誠信倫理,關鍵是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應當在大力培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強化人們的契約意識和信用意識。面對頻繁出現(xiàn)的失信現(xiàn)象,部分人將原因歸結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這種看法是膚淺的。應看到,當前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信用問題,這本身就說明了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的信用意識、權利意識以及契約意識都在不斷增強。事實上,并非市場經濟發(fā)展導致了信用缺失,恰恰相反,市場經濟的不發(fā)展才是市場交易主體信用意識淡漠的根本原因。
其次,應當大力培育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以及正確的財富觀。由于市場經濟的信用倫理是建立在契約和法律基礎上,是對市場交易雙方自由和權利的尊重,這就意味著市場交易雙方所簽訂的契約是一種合意行為,它即從外在方面規(guī)定了人們的義務與權利、同時也是人們自由意志的體現(xiàn),它要求人們應當積極主動地去履行契約。可以說,“誠實守信”既是市場經濟的契約關系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市場交易主體應該具備的內在品格。還應該看到,“市場經濟的契約關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和保護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一旦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市場經濟關系也就無法有效拓展,甚至會導致誠信者得不到應有的收益,失信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真正培育和確立市場經濟的信用倫理的”??梢?,誠信的問題歸根結底是懲罰的問題,尤其是私人懲罰的問題。
最后,努力“建立某些制度來促進人們追求長期的效益”。因為市場經濟的信用倫理要真正發(fā)揮其作用,還必須外化為社會信用制度。社會信用制度的作用在于通過對市場主體交易行為的強制性規(guī)范和實行獎懲機制,增大失信行為的成本,切實維護市場誠信者的基本權利和根本利益。
總之,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人于人之間的和睦、人于 自然 之間的和諧是人類永恒的價值追求。我們的目標就是在誠信倫理的推動下實現(xiàn)和諧社會與和諧人的良性互動。
猜你喜歡:
3.誠信社會論文
4.社會誠信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