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以小學生心理為題目的論文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xiàn)在的教育愈來愈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以及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以小學生心理為題目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以小學生心理為題目的論文篇一
《論小學生“孤獨”心理的危害成因及其解決》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的心理健康不容樂觀,關于現(xiàn)代人們“孤獨”心理的探討不斷深入。本文從學生自身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四個方面探討了小學生“孤獨”心理的成因、危害及對策等問題。
關鍵詞: 小學生 孤獨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人們壓力愈來愈大。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背負著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期望,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小學時期是人的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從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出發(fā),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個性品質(zhì)是當前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因而針對小學生“孤獨”心理的研究亟待深入。
1.小學生“孤獨”的內(nèi)涵
孤獨感是一種主觀自覺與社會隔離而產(chǎn)生的孤單、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它是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因交流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一種消極的心理體驗。[1]只要你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小學生總是孤立于群體之外。這是一些孤獨的孩子,他們的外在表現(xiàn)很明顯:言談較少,不與他人主動交往,不參與群體的活動,等等。
盡管人們對“孤獨”的理解不一,提法各異,但是從那些不同的定義中可以概括出孤獨感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內(nèi)涵:第一,孤獨感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體驗,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極大的危害;第二,孤獨感是一種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觀的社交孤立狀態(tài),即一個孩子可能在漫長的獨處中毫無孤獨感,也可能在眾人環(huán)繞中深感孤獨;第三,孤獨感源自于人際關系缺陷,它只有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才會產(chǎn)生。[2]
2.小學生“孤獨”心理形成的原因
2.1自身特質(zhì)因素
小學生產(chǎn)生“孤獨”心理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氣質(zhì)的影響。所謂氣質(zhì)實際上是人格中最穩(wěn)定的、在早年就表現(xiàn)出來的,受遺傳和生理影響較大而受文化和教養(yǎng)影響較小的與生俱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3]很明顯可以看出,孩子因氣質(zhì)不同而千差萬別:有的孩子平靜安穩(wěn),害怕生人,有的孩子則好動,活動愛說話;有的孩子反應快,行動敏捷,有的孩子則反應遲緩,動作慢條斯理,等等。在心理學上把氣質(zhì)分為四種類型,即膽汁質(zhì)、多血質(zhì)、黏液質(zhì)、抑郁質(zhì)。其中粘液質(zhì)和抑郁質(zhì)分別有反應慢、安靜穩(wěn)重、沉默寡言和孤獨、反應遲緩、多愁善感的特點。在相同或類似的環(huán)境中,黏液質(zhì)和抑郁質(zhì)的小學生情感內(nèi)向,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比較容易產(chǎn)生“孤獨”心理。
小學生的“孤獨”心理與性格息息相關。兒童的性格是在遺傳素質(zhì)的基礎上,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和熏陶下長期塑造而成的。性格特征是個性心理特征,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生性內(nèi)向,不關心外面世界,只注意自己,內(nèi)心體驗很深,但不善于與人交往;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如自卑偏執(zhí)、冷漠尖刻等,無法與人相處,致使陷入孤獨困境;還有的孩子自負高傲,覺得自己知識淵博,而周圍的同學都才疏學淺,無法交流,結(jié)果便產(chǎn)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這些性格的小學生大多在人際關系方面有缺陷,易產(chǎn)生“孤獨”心理。
小學生“孤獨”心理的產(chǎn)生,固然與一定的主觀因素相關,但是,在相似甚至相同的先天因素下,有的孩子健康成長,有的則出現(xiàn)了“孤獨”心理,客觀環(huán)境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2家庭因素
家長自身修養(yǎng)及教育管理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其世界觀、信仰、思想、作風、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對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選擇性的小學生來說,起著性格上的奠基作用。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父母不良行為表現(xiàn)和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會在孩子內(nèi)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并為孩子所模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缺乏科學性、民主性,對兒童心理傷害嚴重。例如有些家長人際交往中過于緊張�焦慮,對人生持悲觀失望的消極態(tài)度;有的家長對孩子采取體罰、威脅諷刺挖苦等方式,等等。研究表明在這種家庭的兒童更易出現(xiàn)“孤獨”心理。
家庭氛圍對兒童的影響。家庭氛圍,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所形成的一種氣氛。易造成兒童“孤獨”心理的不良家庭氛圍主要有以下幾類:矛盾的家庭,即父母關系不和家庭關系破裂;消極的家庭,即家庭成員對待生活學習的態(tài)度消極,缺乏積極進取精神;冷漠的家庭,即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冷淡,互不關心。[4]這些孩子缺乏關愛與溫暖,極易產(chǎn)生“孤獨”心理。
家庭外部周邊住宿環(huán)境的影響。近些年,由于商品房的普及和現(xiàn)代單元式的建筑加劇了人們的自我封閉、與世隔絕的孤立狀態(tài),家長出于安全的需要對孩子的活動范圍做出諸多限制。如今防盜門的貓眼等在防了盜賊的同時更是把孩子的同伴也拒之門外,孩子之間無從往來,他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煩惱沒有合理的宣泄渠道,也很少有機會向同齡人朋友傾訴,生活單調(diào)枯燥,久而久之便會產(chǎn)生孤獨感。
2.3學校因素
作為小學生參加到正式的課堂學習,與原來的幼兒園相比,學習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諸多變化,從進入小學開始,學習變成了學生生活的重心,學習活動逐漸代替游戲活動成為小學生的主導活動,兒童的學習壓力不斷增加。盡管近些年來小學教育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并未從根本上完全擺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一些學校應試教育仍然根深蒂固,應試教育的模式仍然束縛了學生的自主精神。[5]小學生在從幼兒園的玩中學向正式的課堂學習的轉(zhuǎn)變中更能體會到學習壓力的倍增。因此,學習壓力是本階段學生在學校中產(chǎn)生孤獨情緒的主要因素。
教師教學、管理過程中的轉(zhuǎn)變。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原先在幼兒階段教師基本以鼓勵、夸獎為主,但在小學有著明確的班規(guī)校紀,在學生犯錯時教師會嚴厲批評,以防再犯。教師的評價范圍擴大既有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又有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還有考試反饋的成績。在一些學校,成績成為了評價的唯一標準,它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表現(xiàn)不佳的學生在集體中的地位便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這類學生會感到迷茫與無措,進而產(chǎn)生自卑自棄心理,他們不愿與同學們交往,不能感受集體的溫暖,產(chǎn)生了“孤獨”心理。他們的情緒是孤獨、痛苦、對立和仇視,這樣反過來又會影響學習,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校園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校園氛圍是一所學校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的集中體現(xiàn),不僅具有約束力,而且具有促進和塑造功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生動活潑的校園氛圍和輕松愉悅的情緒體驗,是高效率學習的必要條件,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消極的校園氛圍使人消沉,使人壓抑。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常遭受教師的斥責或者生活在受排斥受冷落的集體中,容易出現(xiàn)情緒上的擾亂,并可能形成孤僻、怯弱、自卑的性格。在這樣壓抑、消極的校園氛圍中,小學生易產(chǎn)生“孤獨”心理。
此外,社會因素也不可忽略。當今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期,合理與不合理現(xiàn)象并存。“拜金主義”思想充斥著社會,人際關系中的人情風、送禮風也多少影響了小學生。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低,判斷力能力較差,易受暗示和輕信,模仿性和好奇心加強,因而更易受到社會環(huán)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孩子純潔的心靈很難理解人際中的這種目的性�回報性極強的交往現(xiàn)象,因而對人與人的交往實質(zhì)提出了疑問。常處于這個環(huán)境中的孩子會對周圍的環(huán)境、對每一個接觸的人都懷有一種不信任感,甚至產(chǎn)生交往恐懼心理,時時感到自己生活在孤獨無助中。
3.小學生“孤獨”心理的危害
偶爾的孤獨,世人皆有,是一種正?,F(xiàn)象。但如果發(fā)展成為孤獨心理,則不僅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各方面:
第一是危及小學生心理健康。197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前蘇聯(lián)阿拉木圖召開國際會議,會議重申: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缺陷。[6]健康的心理不僅是健康的必要組成部分,而且心理學研究表明,少年兒童時期的心理對人的一生都將產(chǎn)生重要影響。小學生缺乏自我心理調(diào)試能力,如果長時間放任其處于孤獨狀態(tài),就會導致自閉、厭學、對抗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阻礙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效率。
第二是影響小學生生理健康。生理健康指機體的完整和良性狀態(tài),有旺盛的精力,符合年齡特點。[7]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孤獨心理孤獨感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體驗,在這種反應的作用下,人的機體處于抑制狀態(tài),會導致內(nèi)激素分泌失衡,不利于新陳代謝和良性循環(huán),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從而引起一些相關的生理疾病。
第三是不利于小學生社交健康。人際交往健康指能夠融洽地與人相處,與周圍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能禮貌對待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能夠做到適當寬容與理解。一般來說,“孤獨”心理的小學生有著冷漠、自卑、脆弱、緊張等閉鎖性特征,難以接納別人也難以被別人所接納,往往人際關系不良。影響社會交往。在孤獨的心態(tài)中,封閉自我,阻斷了與他人的正常的社會交往,便不能處于和諧的人際關系之中,無法滿足正常的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求。
小學生的“孤獨”心理不僅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還會危及生理健康和社交健康。同時,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小學生群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改變小學生“孤獨”心理是形成良好家庭成員間關系、班級群體關系和社會氛圍的前提。
4.小學生“孤獨”心理的解決措施
4.1針對學生自身特質(zhì)對癥下藥
針對黏液質(zhì)和抑郁質(zhì)的小學生,家長和老師要多給予關注,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特長,讓他們從活動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從活動中感受自我價值的意義和成功的喜悅,克服膽怯害羞心理;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科學、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培養(yǎng)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樹立樂觀進取的心態(tài),以此盡量彌補他們先天氣質(zhì)中的不足。
性格是在主客觀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又在主客觀的相互作用中變化的。性格特征的可塑性,是小學生性格發(fā)展的重要特點。家長和老師可以通過對孩子不健康性格的改變與塑造,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首先,改變孩子自我中心的交往觀念:在人際交往中運用轉(zhuǎn)換角色的方法,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學會尊重他人,培養(yǎng)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學會欣賞別人,取長補短,培養(yǎng)孩子虛心、謙遜的性格。其次,教導孩子正確調(diào)控情緒,避免人際沖突:指導他們在遇到人際沖突情境時,如何運用克制、忍讓、注意力遷移等方法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緩解自我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此外,老師和家長還應教給小學生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并根據(jù)不同情況學會靈活運用。比如擴大同學間交往的范圍,因為人只有通過接觸,才能了解,進而才能建立友誼;要真誠關心同學,真正為他人著想,只有對人真誠,才能獲得真誠;講話時要有分寸,注意對象、場合;別人說話時要學會聆聽,不能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者不禮貌地打斷別人的講話;在交往中能注意運用一些身體語言,注意交往距離,等等。家長和老師要求小學生反省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在實踐中改正自己的缺點,通過完善自己,從自身內(nèi)部因素克服孤獨心理。
4.2創(chuàng)造安定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
家長要注意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教育管理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應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消極的不良情緒,在生活�工作中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家長一定要學會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盡可能地使孩子心情保持愉悅;要學會以發(fā)展的眼光教育管理孩子,用孩子的今天和昨天做比較,鼓勵孩子每一點微小的進步;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賞識孩子的成功,理解孩子的失敗。
大家齊力創(chuàng)設和睦友好、樂觀向上、互幫互助的良好家庭氣氛。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教育的基礎,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對孩子的個性、習慣和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產(chǎn)生獨特的影響。在家庭關系出現(xiàn)矛盾時,家長要更多地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家庭成員之間應多包容和體諒,緩解消除矛盾。家庭成員在面對困難挫折時,要積極應對,努力調(diào)節(jié)和克服不良情緒,為孩子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間要互相關心,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
努力打破現(xiàn)代社會這種各門各戶自我封閉與世隔絕的孤立狀態(tài)。在孩子的課余時間,家長要為孩子多提供一些與他人交流接觸的機會。如經(jīng)常請他的小伙伴到家里玩。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需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如讓孩子幫忙下樓取報紙,到街上買些日用品等。同時,家長們還要積極參與社區(qū)舉辦的活動,鼓勵孩子多結(jié)識一些小伙伴。
4.2推進小學學校素質(zhì)教育改革
更新舊的教育理念,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yǎng)人才的特定機構(gòu)。學校應把思想和行動真正轉(zhuǎn)變到實施素質(zhì)教育要求上來,改變教師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不把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全面素質(zhì)的提高與考試成績對立起來。學校應將“考試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和跨越臺階的手段,是長期學習、成長、積蓄后的一次沖刺式的考驗,但絕不是全部。學生不是為應試而生而長的,小學的基礎教育是要為育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8]的理念貫徹實施。
教師要增強對小學生心理的把握能力,提升小學與幼兒園的銜接度。教師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維持適度的學習壓力。努力保持教學的要求和難度略高于學生接受水平,使每位學生都有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可能,為學生營造寬松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多給予學生賞識和贊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們積極投身并融入到班集體之中。要以鼓勵、引導、說服教育為主。平時要多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溝通、交流、交換意見,或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談話教育,杜絕簡單粗暴、冷嘲熱諷等不正確的評價方式。家長和老師要學會利用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孩子把壓抑的情緒發(fā)泄出來,減輕或消除心理壓力,多鼓勵他們多與自己親近的、理解自己的人談談心里話,或者通過寫信、記日記、運動等形式將自己的消極情緒發(fā)泄出來。
改善不良的集體文化。馬卡連柯說:“教育了集體,團結(jié)了集體,加強了集體,以后集體自身就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我們應把集體變成一個舞臺,為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在集體生活中大力倡導活潑輕松的氣氛,倡導互相尊重寬容體諒的風氣,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樹立振奮精神、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學習精神。并從學校領導和教師做起,使之成為這個學校里每一個成員自覺奮進的動力,從而推動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4.3營造誠信和諧的社會氛圍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很大,尤其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兒童更是如此。他們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具有極強的模仿性與感受性,社會風氣、文化氛圍、思想傾向、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都會對小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當今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合力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建設誠信文明的和諧社會,為小學生個性形成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能夠極大地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最生動活潑的課堂和教材。
具體而言,社會應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建立起系統(tǒng)的心理咨詢機構(gòu),為兒童提供專門的心理咨詢渠道,使小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政府有關部門應對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他們的家庭教育觀念,增強責任感,讓他們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減少孩子的孤獨體驗;充分挖掘、開發(fā)、創(chuàng)造和整合社區(qū)資源,為兒童開展校外活動和社區(qū)服務提供物質(zhì)保障,號召全社會關心兒童身心健康,重視兒童的素質(zhì)教育,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jié)合,使孩子克服膽怯、害羞心理,沖淡孤獨感,建立廣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友誼和歡樂,從而擁有穩(wěn)定而成熟的情緒,積極地面對現(xiàn)實,減少孤獨感。
參考文獻:
[1]鄒鴻.青少年同伴關系的發(fā)展特點、功能及其影響因素研究[N].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8.
[2]吳劍蔣威宜.孤獨感及我國小學兒童孤獨感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2006.7-8.
[3]王耘.小學生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0-151.
[4]王金梅.淺談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EB].
[5]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情緒篇[M].科技出版社,2003,141.
[6]李德亮.寄宿和走讀高中生學業(yè)成績及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2007.
[7]姚楠,邸力爭.遠離孤獨[M].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169-170.
[8]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引發(fā)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2006,7.
關于以小學生心理為題目的論文篇二
《關于小學生作文心理障礙分析及對策》
關鍵詞:作文 心理障礙 分析 對策
摘要:作文是學生運用 語言 文學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達思想情感的過程。長期以來,怕 寫作文,厭寫作文己成為小學生作文嚴重的心理障礙,導致作文教學高耗低效,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一直困擾著我們許多語文教師。如何幫助小學生克服怕作文、煩作文的心理,從而提高小學生作文教學的效率呢?在大語文觀和語文新課程標準所體現(xiàn)的一些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在作文教學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償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學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達思想情感的過程。長期以來,怕寫作文,厭寫作文己成為小學生作文嚴重的心理障礙,導致作文教學高耗低效,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一直困擾著我們許多語文教師。
那么,如何幫助小學生克服怕作文、煩作文的心理,從而提高小學生作文教學的效率呢?在大語文觀和語文新課程標準所體現(xiàn)的一些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在作文教學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償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師“全程”示范作文
這里的“全程”示范包含兩層涵義:一是教師寫作 實踐可以給兒童樹立寫作的榜樣,一個常有文字見諸報端的教師,一定會為學生們所崇拜和效仿。美國新罕布爾大學的教授認為“教師應該是從事寫作的專家,這樣他們就會了解寫作的過程,就會知道既然教師逃避真正的寫作教學,那么學生不愿意寫作就是很 自然 的了。”二是教師寫的文章不但是可供模仿的榜樣,還是向?qū)W生展示寫作過程怎樣進行的實例。在黑板上當面做寫作演示,教師邊寫作邊向?qū)W生解釋寫作時內(nèi)在的思維過程;在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內(nèi)在的寫作心理過程,變?yōu)閷W生可以觀察和意識到的外顯行為,學生很樂于接受,并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加強課外閱讀活動,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課內(nèi),我們有一個很有效的做法:盡量壓縮閱讀課上不必要的繁瑣的分析、提問,擠出時間來,找1——2篇與課文體裁相近、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給學生賞讀,以提高閱讀效率;課外,鼓勵、 組織學生訂閱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報刊,相互借閱課外讀物,增加閱讀量,并如實填寫閱讀 報告單,定期舉辦“讀書匯報會”、“故事會”、“向你推薦一本書”等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操于曲而后曉聲,觀于劍而后識器”,閱讀,為作文在語言、思維、方法,素材諸方面提供借鑒,積累材料,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作文,必然是有后勁、有活力的、高效的。作文教學,必須有“大語文觀”下的“大作文觀”。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練筆活動
小學生作文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它的性質(zhì)是練筆。是“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實踐證明,作文課上,先開展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再以此為練筆內(nèi)容,小學生往往非常愿意接受,并能傾注情感,活躍思維,寫出好的習作來。比如:先做后練、先畫后練、先演后練、先編后練……,都是比較為小學生的喜歡的練筆活動。另外,教師還要善于發(fā)揮教學機智,抓住靈感一現(xiàn)時,從情感入手,引導學生即興練筆,學生往往更能寫出充滿靈性、富有童心童趣、表達真情實感的習作來。比如: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波、一陣不期而至的狂風暴雨,一只闖入教室的小鳥……
四、要多給學生以作文成功的體驗
心 理學 家蓋茲說得好,“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動力。”為了讓學生能及時、充分地享受到作文成功的體驗,首先,我們就要降低作文的起點和要求,精心構(gòu)建作文進步的平臺。以往小學生作文成人化,文學化的現(xiàn)象己經(jīng)極大地挫傷了小學生的作文心理,我們應該讓學生感到:寫作文我能行。其次,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作文,要用兒童的眼光看兒童的作文,而不是一味地挑剔、批評。要懂得欣賞孩子特有的原始、稚拙、可愛的語言以及新奇大膽的想象。你的評價的語言應該是欣賞的、商量的和富有建設性的,修改的意見也應該是委婉的、中肯的,而不應該是諷刺,挖苦的和泛泛的。想一想,嬰兒是怎樣在大人驚喜的歡呼中蹣跚學步的,你就會明白這個道理。第三,每學期由學生自己選4篇認為較好的作文存檔,學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所選作文進行修改,修改后的習作與原文同時保留。到學生小學畢業(yè),幾十篇學生自己的作品,字數(shù)由少到多,語言由幼稚到趨于成熟,清楚地記錄了學生作文成長的過程,它可以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看到自己作文進步的歷程。另外,在班級編輯學生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集,每學期上下兩輯,師生共同設計封面,插圖,學生、老師、家長共同欣賞,評價;鼓勵學生向小學生報刊投稿,向?qū)W校的《春芽報》,“七色光”播音室投稿,參加各類作文競賽,都是讓學生享受作文成功喜悅的好辦法。
高明的教師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作文,寫出文通字順、表達真情實感、充滿童趣的習作來。并且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喜歡作文,樂于作文,這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始終追求的一種小學生作文教學的境界。深入到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知道什么是孩子所喜歡的,所樂于接受的,在作文教學中真正地關注孩子,關注孩子的 發(fā)展 ,才能幫助孩子們克服怕作文、煩作文的 心理。這樣努力去做了,你就會發(fā)覺你的作文教學己經(jīng)漸入佳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