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因素論文
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因素論文
藝術創(chuàng)作是指藝術家運用自己的藝術經(jīng)驗、藝術觀念以及審美體驗,通過一定的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把特定的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轉化為藝術形象、藝術作品和藝術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藝術創(chuàng)作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由創(chuàng)造活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因素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因素全文如下: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格哈特?約翰內斯?羅伯特?霍普特曼(Gerhart Johann Robert Hauptmann,1862年11月15日-1946年6月6日)說過:“書籍包括了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沒有什么比書籍占有的人類文化更值得敬重、更了不起和更重要了。”書籍是人類信息的載體,人類進步的階梯,不僅記錄和傳播人類的思想,還蘊含著人類的文明。隨著現(xiàn)代文明與自然科學的高速發(fā)展,書籍的載體被不斷的拓展。人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手機等多媒體設備獲得信息,這的確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大大的便利,這是時代的特征。
如今,我們已進入數(shù)字時代,數(shù)碼閱讀似乎成為一種時尚大行其道。在這種情況下去談傳統(tǒng)書籍看似有些不合時宜,甚至有人會懷疑電子書籍會不會替代傳統(tǒng)書籍,傳統(tǒng)書籍會不會消亡?面對這樣的質疑,答案是否定的,當今的電子書籍僅僅是為書籍開辟了一種新的載體,充其量只會與紙為主載體的傳統(tǒng)書籍發(fā)生競爭關系,不可能替代傳統(tǒng)書籍。因為閱讀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閱讀更是一種體驗。每當看到公園草地上,書店角落里,咖啡店溫暖的臺燈旁有人在執(zhí)書閱讀,我都會莫名的感動,我想或許是這一幕幕的場景讓我感受到飄有書香的生活之溫馨吧!這是電子書籍所望塵莫及的。
一、傳統(tǒng)書籍裝幀藝術復合多維美感
盡管今天我們已身處高科技的信息時代,網(wǎng)絡書籍和電子書籍大量充斥于我們的生活之中,但傳統(tǒng)紙制書籍的魅力是無可替代的,這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之美?!犊脊び洝肥俏覈牡谝徊抗に囋O計專著,蘊藏著寶貴的樸素的唯物辨證的美學思想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這句話的意思是結合天時地利,材美工巧才能鑄造出美的藝術品。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就已意識到了任何的藝術生產都不是片面孤立的,而是綜合各種有利條件形成系統(tǒng)的美的感受。這種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也依然對藝術設計起著借鑒指導的作用。一本書是通過張張薄紙來傳達信息的,因此書籍的設計是三位一體的整體感官設計。
翻開一本嶄新的書籍,書卷的氣息會油然而生,迎面襲來,這種氣息通過五官讓我們體味感受到書籍的質感、書籍的色彩、書籍的味道等等,實現(xiàn)“平面不平”的空間延展,實現(xiàn)多維的藝術體驗。人類通過自身的感官,如眼、耳、口、鼻、舌、皮膚等去看、去聽、去品嘗、去嗅、去觸摸,由此獲得對事物最初的直接認識。人的感覺分為五種: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這五感綜合起來構成人對物的大概印象。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書籍的設計不僅僅局限于平面的靜態(tài)的視覺,而是擴展到了立體的動態(tài)的多維度體驗,傳統(tǒng)書籍的美感形式體現(xiàn)在書籍自身的視、觸、嗅、味、聽之間,這為書籍裝幀設計增添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可能。
德裔美籍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魯?shù)婪?阿恩海姆(德語:Rudolf Arnheim,1904年7月15日-2007年6月9日)的“同形說”認為藝術表現(xiàn)性的最終原因就在于藝術品力的結構與人類情感的結構是同構的。因為有了人的參與,書籍有了不同的性格魅力和令人感動的力量。一本成功的書籍在于創(chuàng)造一種愉悅的閱讀環(huán)境,在書與讀者之間建立一種友好的互相尊重理解的互動關系。讓讀者讀之有趣,受之有益是現(xiàn)代傳統(tǒng)書籍的偉大使命。
法國的著名作家福樓拜曾寫道:“他愛書的氣味,書的形狀,書的標題。他愛手抄本,是愛手抄本陳舊無法辨識的日期,手抄本里怪異難解的歌德體書寫字,還有手抄本插圖繁復的燙金鑲邊。他愛的是落滿灰塵的書頁――他喜歡嗅出那甜美而溫柔的香。”在書籍的裝幀設計中加上對感官的互動,讓閱讀方式多元化能更好的對書籍加以演繹,使讀者愛不釋手。南海出版社出版的《菊花香》就是極佳的力作?!毒栈ㄏ恪吩谥谱鬟^程中運用了帶有菊花香氣的油墨來印刷,所以在翻看書籍時,會裊裊傳來淡淡菊花香,這巧妙的營造渲染了氛圍,讓讀者能夠更好的沉浸在感官享受中,徜徉在故事情節(jié)里。
二、傳統(tǒng)書籍裝幀藝術承載人類的精神文明
傳統(tǒng)書籍裝幀之美還體現(xiàn)在它的設計是以特定文化為精神內核,依托在特定的文明中。談到書籍,我國是發(fā)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國度。以我國的書籍裝幀為例,我國的書籍裝幀文化歷史悠久,從甲骨文――簡策――卷軸裝――蝴蝶裝――線裝書,再到今天的各種平裝書、精裝書,中國的書籍裝幀藝術可謂繁若星辰,顯示出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文人書卷氣”。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概念,中國的美學妙在精深博大,氣韻生動。莊子云:“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中。”這種由氣生韻、生情、生意、生神的心靈溝通正是中國書籍的魅力所在。
中國講求“天人合一”,中國文化是一種“氣”的文化,在“氣”的世界里,虛實相生,物與心緊密相連。中國文化的“氣”充斥在虛空之中,徘徊在自然之界,也顯現(xiàn)在藝術作品的形神之間。因此確立了中國文化“以氣為本”的思維模式,形成了自然和諧的審美觀念。如呂敬人先生為《黑白》而創(chuàng)作的書籍裝幀里,封面的圖形與文字都進行了創(chuàng)意再造,用符號語言向讀者傳達了對于“黑白”的辨證思考。此本書籍的裝幀沒有造作的造型,沒有華麗的顏色,沒有繁瑣的裝飾,僅是文字的變形模糊運用的恰到好處,準確的闡釋了書籍的思想,筑就了書籍渾然天成,氣韻生動之美。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中國的地理位置位于地球赤道以北,千百年來炎黃子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們的生產主要依靠自然的力量,寄希望于自然界。并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作為最高的理想追求。這種農業(yè)社會的社會歷史條件孕育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想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平等和諧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并且造化了出了絢麗斑斕的中國書籍藝術。在這樣的思潮下,中國的書籍設計是秉承民族傳統(tǒng)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情趣、精神、理想在書籍裝幀中得以一一體現(xiàn)。
所謂“紙質如玉,墨光如漆,展卷書香”,中國的書籍裝幀藝術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端莊典雅,含蓄脫俗的氣韻。日本書籍設計家杉浦康平曾這樣評價中國的書籍:“拿起一本書,首先感到的是重量,西方的書就像大理石一樣堅硬厚實,中國的書卻像羽毛似的輕柔。接著是撫摩特殊材質的書籍封面給人特別的感動……翻動書頁,紙張又會發(fā)出聲音,字典紙的響聲是嘩啦的尖聲,而中國古代用的宣紙如同雪落的聲音,寂靜又幽雅……”中國綿長的歷史與底蘊深厚的文化為書籍裝幀提供了充足的養(yǎng)分與智慧,傳統(tǒng)文化藝術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延伸升華為對中華文化藝術精神的繼承。我們可以在成功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暢遠長流而又包羅萬象的精神。
三、傳統(tǒng)書籍裝幀藝術蘊藉著人文關懷
伴隨人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的不斷提高,書籍設計作為一門古老的設計藝術,一直是以物質形態(tài)存在于人們的視野之中。然而在人與書籍的對話中,人文關懷正在被塑造被印證。紙材為主載體的傳統(tǒng)書籍裝幀正是綜合各種自然、社會、文化、心理、情感等因素進行藝術加工處理后的藝術品。傳統(tǒng)印刷書籍已經(jīng)超越了書籍的功能性范疇,它不僅是知識和信息的承接和傳遞者,它自身更具有一種自然的親切感,能喚起人類與之親近的欲望。
中國權威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道:“悅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聲。”美麗的事物不一定是華美耀眼的,悅耳的音樂也未必是響亮高亢的,也許潺潺細水涓涓注入心田的溫潤關懷,潤物細無聲的低調關愛更能撼動我們的心靈。日本書籍設計大師杉浦康平設計的《立體的星星》既是利用人類視覺的“偏光原理”,通過紅藍雙色眼鏡的分色技術使讀者能夠看到富有真實空間感的宇宙星空,充分傳達了書籍設計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展現(xiàn)出一種對人類的關愛精神,這是一種物我相生和諧共處的境界。
杉浦康平稱:“以包容生命感的造型為突破點,在浩瀚雍繁、魅力無邊的圖書中尋找其源流,從層層包容著無限內涵的造型中分辨破譯,尋找宇宙萬物的共通性和包羅萬象的情感舞臺。” 傳統(tǒng)書籍的裝幀藝術是美化時間的藝術,時光通過閱讀這一實踐沉積下來。在閱讀中人們融入情感,傾注思想,探索世界。傳統(tǒng)書籍裝幀藝術之美就在于它能夠幫助人們去更好的完成這段旅程,美化這段時光,身未動心已遠的在紙墨世界中完成對于生命的體驗,這就是傳統(tǒng)書籍裝幀藝術無與倫比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