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簡史
現(xiàn)代速讀訓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軍方為加強其航空及地面觀察員的辨認能力,特別是在能見度差的氣侯下,能對快速行進的飛機,做正確的辨識,將各種飛機的模型以極快的速度掠過屏幕,而接受過此種閃示訓練者,意外發(fā)現(xiàn),在其閱讀速度上及記憶力上均有顯著的進步,戰(zhàn)后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視聽教育中心承此基礎,繼續(xù)研究,得出速讀之雛形。
速讀,古來有之。自有文字記載起可追溯到漢朝。當時張衡就有“一覽便知”的本領。記載于《后漢書·張衡傳》里:“吾雖以覽,猶能識之。”傳說他騎在馬上,一邊走一邊看路邊的碑文,看后就能背誦。
宋代的劉克莊在《后襯集》的六言詩里有“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之句。
《梁書-簡文帝紀》載:“讀書十行俱下.”。《三國志》載:王?與人同行,讀道碑,一覽便知,過目不忘?!都t樓夢》 第13回,寫林黛玉偷看雜劇《會真記》“個頓飯時便將俱看完”。她笑著對寶玉說:“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目十行了?”
現(xiàn)代速讀訓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軍方為加強其航空及地面觀察員的辨認能力,特別是在能見度差的氣侯下,能對快速行進的飛機,做正確的辨識,將各種飛機的模型以極快的速度掠過屏幕,而接受過此種閃示訓練者,意外發(fā)現(xiàn),在其閱讀速度上及記憶力上均有顯著的進步,戰(zhàn)后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視聽教育中心承此基礎,繼續(xù)研究,得出速讀之雛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美國經(jīng)濟、科技、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速讀進入推廣階段。最初,是舉世聞名的哈佛大學開辦了第一期速讀訓練班。在其帶動下,這種訓練班很快在各地的大、中、小學校中普及,國家和各種基金會紛紛投資,集中一批專家學者專門進行研究和推廣,并創(chuàng)辦學校、出版專著、設立學位,使這一新學科很快茁壯成長起來?,F(xiàn)在,美國有專門研究和傳授快速閱讀的速讀學院,可以為學習者授博士學位。現(xiàn)代化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在速讀訓練中發(fā)揮其作用,使訓練的過程更富于趣味性,更多姿多彩,也更易于見成效。
瑪利蒂斯是一位15歲的少女,出生于菲律賓的馬尼拉市。她在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選修了速讀課程,經(jīng)過5個月的學習后,參加了結業(yè)的公開考試。當其他同學以每分鐘3000字符的速度通過考試時,瑪利蒂斯竟然驚人地在35秒種內(nèi)讀完了40頁書,共計31350個字符。也就是說,她在一分鐘內(nèi)看52700個字符。更令人驚訝的是,她能詳細地說明文中的內(nèi)容并正確回答全部測試題。
目前,美國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開設有速讀課程,許多中小學校都把速讀列入教學計劃,使學生盡早掌握這種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由此可見,速讀這一新興學科在美國已經(jīng)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地位。
把速讀訓練效果推向每分鐘萬字以上是韓國速讀專家金涌真先生。他生于1947年,自釜山東亞大學畢業(yè)后,一面從事校對工作,一面進行速讀研究,花了13年時間,完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超級速讀法”,便迅速風行全球。
在韓國,每年一度舉行的“最佳速讀競賽大會”。從全國各地預選出來的200名左右選手云集首爾,進行競賽表演,大會由KBS(韓國廣播電視)向全國轉播實況。競賽時,根據(jù)年齡層次分別制定規(guī)則、標準。比賽閱讀速度和記憶理解程度。取得1983年冠軍的,是一所中學初一學生,他一分鐘讀充了9本書,共計114萬字,對書中的內(nèi)容理解記憶達60%以上。
在法國,1966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速讀協(xié)會,許多學者從語言學、心理學、生理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角度研究閱讀的本質(zhì)、閱讀的心理特點及閱讀效果最優(yōu)化的問題,用以讀物設計、閱讀指導等具體問題,并設計出各種快速閱讀和快速學習的訓練程序。法國政府將<快速閱讀課本>正式定為教科書向全國發(fā)行,并將它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前程美速讀記憶法成立于1992年,10年來風行兩岸三地及東南亞,卓有成效,好評如潮,通過整套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訓練,學習者在中文閱讀達到5-10倍提高,對、日、德各種語言的學習都適用,特別對記憶單詞、詞組、句型有效。許多考生經(jīng)過雅思及托福考試,深感對大篇
文章逐字逐句念是來不及的,必須以快速瀏覽,迅速抓住重點,準確回答問題,方能達高分,這正是速讀記憶法之威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