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閃通背之氣通三關(guān)
太極閃通背之氣通三關(guān)
太極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與靜坐功、氣功的身法是一致的。練太極拳時,脊柱節(jié)節(jié)松沈,隨著動作的開合,會陰間的襠勁有上翻之意,百會穴虛領(lǐng)頂勁,而氣往下沉,內(nèi)氣沿任督二脈自然流轉(zhuǎn),用功日久后,可使任脈和督脈自然接通。因此,氣功中的“通三關(guān)”,在太極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閃通背之氣通三關(guān)。
太極閃通背之氣通三關(guān)
氣功內(nèi)所謂“通三關(guān)”,即要求氣通過尾閭關(guān),夾脊關(guān)和玉枕關(guān),它包括整個脊柱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氣功的坐、臥、站三功是采用靜功法任其自發(fā)地通過三關(guān)的,而太極拳的這種“行功”,則是動中求靜,在一動無有不動的過程中,通過專一而動,使意志集中,以求得動中之“靜”。拳論云:“心不靜,則不專,動作全無定向矣。”太極拳行功,由于具有一定指向的動作和意識的相互輔助,同時,在行功過程中,內(nèi)勁與外形又要做到尾閭正中神貫頂、氣沉丹田海底間和含胸拔背,開胯圓襠,促使氣從襠中過來。這樣,就鍛煉了這一條全身前下后上的循環(huán)大道。日久之后,使氣功中的“通三關(guān)”可不去求通而自通。
太極閃通背之氣通三關(guān)
“通三關(guān)”應(yīng)從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著意追求。通了“三關(guān)”,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覺。但不必妄求,否則極易發(fā)生流弊。在陳式太極中,“通三關(guān)”的練法舉例也有特定的姿勢。在這種拳式中,任督二脈可以用意交互運接。
如十九勢中的“閃通背”(圖左),當(dāng)頭與肩往下栽時,臀部往上一挑時,則督脈由會陰起,從長強穴(脊背)逆行而上,過百會以至人中,任脈接住;下行以至丹田,入會陰,是引陽入陰,繞行一周。右手從襠下向上引時,任脈即從會陰起,由丹田逆而上,以至承漿穴(下嘴唇),右手隨身逆轉(zhuǎn),手到下,督脈接住,從人中逆行過前頂后頂,由啞門、大椎順行而下,復(fù)至長強,入會陰,是由陰附陽,繞行又一圈。待右足退到左足之后,右手從下上引,則督脈又自會陰經(jīng)長強逆行而上,已至頭頂百會穴,其時督脈上運已半圈;待下一勢掩手肱拳合住,則督脈由百會下至人中,任脈接,由承漿下行以至丹田,復(fù)入會陰,是已經(jīng)繞行三周,閃通背(三通背)一勢,督脈上下來回三過其背。
延伸閱讀:
太極拳爭走要訣
兩人手交,各懷爭勝之心,彼此擠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勝負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據(jù)。我即失敗;我先占據(jù),彼亦失敗。蓋得勢不得勢,全系于此。此兩人俱到山窮水盡也。
當(dāng)此際者,該如之何?曰:必先據(jù)上游。問如何據(jù)上游?頂精領(lǐng)住中氣,手略提高,居于敵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勢。力貴訊發(fā),機歸神速。一遲即失敗,一迅疾即得勢。勢得則手一前送,破竹不難矣。如兩人對,棋到局殘,勝負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者先得之。又如兩國興兵,先奪其輕重糧草。此皆據(jù)上游腦之法也。
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zhuǎn)。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zhuǎn)關(guān)。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zhuǎn)關(guān)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敗之地,指揮如意。來脈轉(zhuǎn)關(guān)顧可忽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