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 > 體育運動 > 武術 > 太極拳 > 陳鑫太極拳論白話解釋全文(5)

陳鑫太極拳論白話解釋全文(5)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陳鑫太極拳論白話解釋全文

  陳鑫太極拳論白話解第九篇:周身大要論

  原文:拳之一藝,雖是小道,然未嘗不可即以小以見大。故上場之時,不可視為兒戲。而此身必以端正為本。身一端正則作事無不端正矣。大體不可跛倚倒塌。況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手雖領身,而身有身之本位。論體則身領乎手,論耍手則以手領身。

  白話譯文:太極拳這種技藝,雖然在人的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在小的地方表現出一個人固有的品德。所以上場練習的時候,要認真對待。首先自己的身體必須要端正,身體端正了。練拳行功就比較容易達到要求,起碼在大的方面沒有東倒西歪的現象。何況太極拳的運動都是心意指揮手領肘動。肘又領起身行。使肢體連貫。更要身端體正才能做到有主有從,賓主分明,也就是說手雖然領導身行,而身體仍然還要保守自己中正的本來位置。從體用的要求上說,是身要帶領手動,而從外形的表現是以手引領身體運行。

  原文:身雖有時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zhí)泥。能循規(guī)蹈矩,不妄生枝節(jié),自然合拍。合拍則庶乎近矣!

  白話譯文:不過身體有時間也有不正歪斜的時候,那也是依據運動要求而產生的變化,而且歪斜中間也不應該失去固有的中正。屬一時的權宜,不必要執(zhí)著也就是不要一定守端正的規(guī)矩,而不能通融機變??偟膩碚f,身體要保守端正的規(guī)矩,不胡亂的傍生枝節(jié),自然在動靜間可以相合于規(guī)矩要求。合乎要求可以說已快接近大道法理了。

  心

  原文:天地間人為萬物之靈,而心又為五官百骸之靈。故心為一身之主,心一動而五官百骸皆聽命焉。

  白話譯文:在天地萬物之間,人是最具有靈性的。人心又是人身體中最有靈性的器官,所以說心是人身體的主人。心動則身體各處無論五官或四肢百骸都會來聽從命令。

  原文:官骸不循規(guī)矩者,非官骸之過,實心之過也。孟子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者,惟心之謂。

  白話譯文:因為這個道理,身體各處如果有不合乎規(guī)矩要求的運動,就不是身體官骸的過失,而是心的過錯--因為心領導指引沒有正確。孟子曾說過:出門回家都不守時,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是說的放逸的心,也指的是心的特性。

  原文:又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可見人之有心但視其操與不操耳。能操則心神內斂,故足重手恭頭直目肅凡一切行動,無不皆在個中;不操則心外馳故視不見聽不聞,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為無不皆在個處。

  白話譯文:如果一人雖然聽信自己的心,認為會有鴻鵠快要過來,這只能說明人的有心,要有所運動還要看此心行動與否。如果能行動,那么就會使心的神意收斂在體內,自然會表現出:腳步的移動穩(wěn)重,手的運動也因為合乎規(guī)矩而呈現恭正,頭部也莊重正直,目不斜視,所有一切身體的運動,都在那個心的意境之中。若不能有行動,那么此心就放逸在外,看見也如同沒有看見,聽到也沒有聽到,吃東西也不知道味道。所有一切舉止都在那個心的意境之外。

  原文:況打拳一道,由來口授居多,著述甚少。蓋由義理則經史備載,子集流傳, 不必再贅;但打拳之勢,人皆不知,皆由太極而發(fā)其外面之形跡與里面之精義。

  白話譯文:練習太極拳向來是言傳 口授的占多,寫成文字描述的極少。這是因為拳學義理都早已記載在歷代的文獻著作中,不需要再多余的描述。但是練拳行功的姿勢。世上都不知道其實都是由太極陰陽蘊育生發(fā)出肢體的形跡運動及內在的心意精神之變化。

  原文:往往視為拳勢是拳勢。理路是理路,是不能合到一處。是皆不知由理而發(fā)之于勢。故也不知運勢者:氣也。而所以運勢者,理也。其開合擒縱,無可加損,無可移易。動合自然。是皆天理之應然而然也。

  白話譯文:世人往往認為練拳時的姿勢就是姿勢,拳理是拳理,是不能合到一塊的。這是不知道拳理能夠決定姿勢的道理--也就是說拳理就是那個心,所以也不知道姿勢所以能夠運行,全是因為氣的生發(fā)。而之所以能夠以氣的生發(fā)來運動姿勢,又全在于理。理運氣生勢成后,任何一動或一靜,都不可以添加或去掉,也不能錯位變動,這是因為所有的動勢都能合乎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原文:茍細揣摩,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則由淺入深不躐等而進,不中道而止。以我之智力,窮道之旨歸,壹志凝神,精進不已,層累曲折,胥致其極。雖高遠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白話譯文:如果能夠仔細思考,繼續(xù)深究苦行,譬如行到了自然能夠得到。站得高了自然覺得與卑下的區(qū)別道理一樣,漸漸由淺淺的外境進入深切的內意,依次第順序進學,不頓止在行進的道路上。運我自身的智慧,窮究大道本體。發(fā)心誓志,一意修行。所有道路中的艱難困苦,曲折險阻,都能一一經過。到那時,無論再高遠的功夫境界,自然俱在眼前。〈中庸〉所教的境界,就是操持本心。使身心的形神合一,運動歸于自然,則是太極拳“道”的理念。

  意

  原文: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fā),謂之意,其一念之發(fā),如作文寫字下筆帶意之意。意于何見,于手見之。此言意之發(fā)于外也。意發(fā)于心,傳于手,極有意致,極有神情。

  白話譯文:意是人心的意思,心中有所感發(fā)出來就是意。當有一念生發(fā)時,好比作文章寫字時舉筆落在紙上帶有文意或字意的意思,意思想在哪里,就在手上見到哪個意思。這是說的意的生發(fā)顯于外。意雖然發(fā)于心,但傳顯于手,極有意趣而導致極有神情。

  原文:心之所發(fā)者正則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發(fā)者偏則手之所形者亦偏。

  白話譯文:心中發(fā)出的意是正的,則手上能表現的形狀也會正,心中發(fā)出的意偏,那手中表現的形自然也偏。

  原文:如人平心靜氣則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張,或怠慢舒緩,則手之所形莫不側倚。必也躁釋矜平,而后官骸所形自然中規(guī)中矩,實理貫注于其間,自無冗雜間架。

  白話譯文:如果人能平心靜氣生發(fā)意思,則無論身法,手法都能夠自然端正。如果此刻匆忙慌張,或是漫不經心,那么這時手上能表現的外形都不會有中正不偏的。所以必須要使浮躁火氣寬釋,驕矜傲氣平復,才能使五官百骸所表現的形式自然合于規(guī)矩。其實的理義貫注形體中間,就不會出現繁雜的形架。

  原文:即有時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白話譯文:即使偶爾也有偏斜的身法出現,此屬于中正后的意境要求,以形偏來求得神意的中正--這是其中的真理本意。真理存在于本體則運動意趣溫柔纏綿,其情盎然。不同于用力行功的具強硬特點的拳派。

  原文:此其意一則由理而發(fā)一則由氣而煉。若硬手純是煉氣,氣煉成亦能打死人。但較之于理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想。學者所當留心體會以審其意之所發(fā)。

  白話譯文:行功真意,一路遵循太極陰陽變化的法理而發(fā)明運動,一路專蓄煉一口剛猛神氣與手足的強度相合即煉氣功夫,煉成了也能打死人,但是相比較,于遵循大道理法所得到的,還是低了級別。意的生發(fā)既然導致結果不同,而且自己的意可知道,身外的意及意境也可以想象,所以說學拳的人應當刻刻留心體會,以便能感應意的生發(fā)及其意思的偏正對錯。

  志

  原文:心之所志之謂之志。凡人貴立志,不立志則一事辦不成,終身居人下矣!

  白話譯文:心的向往原欲決定稱為志。凡人都應樹立志向,不然生活就沒有目標,做事沒有長性又不固定,最終會一件事也辦不成,一生只能屈居他人之下。

  原文:如能立志則所有條理自始至終,層層折折,悉究底蘊,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于渾然,所謂有志者事競成!不然者敗矣。人顧可不立志哉!

  白話譯文:如果能夠立下志向,就能對志向有關的一切,分清條理,自始至終不管中間道路有多少曲折,也會毫不懈怠,勤于求索,從最初做事人為的勉強運動到功成時渾然一體的自然運轉。雖然其間歷盡艱辛,正說明了只有立志、有志則事情畢竟成功!不這樣做的人只有失敗。因此,凡是人豈可以不立志向嗎?

  恒

  原文:天地之道一恒而已,惟其恒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況一藝?

  白話譯文:天地的運行可以一個恒字概括。因為這永恒的運行,所以太陽和月亮能久遠的照耀天地之間,四季萬物的變化也能久遠相成。上古的圣人長久以來遵循自然運動的永恒規(guī)律,周而復始化生萬事萬物成就于天下,何況拳學不過是一種技藝自也應該持之以恒。

  原文:茍獨殷殷勤勤,始終無懈?!稌吩唬簩W貴有恒??鬃釉唬喝硕鵁o恒,不可以做巫醫(yī)??梢娙酥霉ξ┖阕钯F。

  白話譯文:假如能夠殷勤用功,貫徹始終毫不松懈意志,決不至于無功而返。如禾苗長而不壯徒勞筋骨。作為五經之首的《尚書》記有“學(習)貴有恒(心、行)”的教言。先師孔子也曾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恒心,不能做治病的巫師。古時巫醫(yī)極容易學,尚需具有恒心。可見凡人要用功夫能夠有恒的可貴。

  原文:志為功之始基,恒為功之究竟。能恒則成,不恒則敗。志恒二字乃做事之要決,學者不可不知,尤當猛醒。

  白話譯文:立志是功夫的基礎,有恒是成功的關鍵。能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否則即失敗。所以說志恒是做任何事情的要訣。不能不知道,要警覺啊。尤其是學太極拳的人。

  原文:嘗見人之用功:或作或輟不植將落,反怨師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問其功何如哉!

  白話譯文:常見有學拳的人,今天煉習明天休息,功夫不成反過來怨老師不教密訣。其實,為什么不回頭問問自己:都下了什么功夫呢?

  著

  原文: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但文事有成書,經史子集無所不備。至于武備則略而不言。自黃帝堯舜以至唐宋元明,總戎機者,雖各著有兵書,然不過步法止齊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白話譯文:古時候的圣人行事必然是文武并重,但是流傳到現在的所有資料都是有關于文事的,關于武備的都是省略不說。自黃帝等先王治世直至到唐宋元明各代,一些指揮軍隊征戰(zhàn)的將帥們,雖然也各自寫有關于兵法的書,但那不過只能使大家的步法整齊而已,于拳法的練習都沒有提到。

  原文:拳之一藝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歷唐宋元明大清即間有書亦不過畫圖已耳。皆未詳言其理以示階級可升。且嘗習此藝者經經失之于硬。

  白話譯文:拳術這種技藝,不知道最早從那個朝代開始有的,都沒有見到相關的成書。唐宋元明到現在(清)即便有相關的書,也只不過盡是圖畫而已。也都不講述拳理,好讓人能明白可以沿著臺階。漸次上進。況且每見世上有練習拳術的,往往都是追求氣力的強勁,所失之處就在于強硬。

  原文:蓋由尚氣血不尚義理。義理不明勢不至留于放僻邪侈而止。

  白話譯文:這是練拳術注重氣血而不明白拳法理義的緣故。不明白拳學理義而持勢逞剛猛的練習容易使人落入偏邪執(zhí)見當中,無益人身心。

  原文:我陳氏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未之及。

  白話譯文:我們陳氏一家自從山西遷移來溫縣,就帶有拳學技法,雖然也有祖上傳下的老拳譜,但也都是圖譜,拳學理義也沒有載記。

  原文:愚無學識,功夫極淺,不敢妄議注譜。但為引蒙不得不聊舉大意以示學者下手功夫。

  白話譯文:我(作者)素來沒有學識,拳術功夫又淺,原來也不敢在祖?zhèn)鞯娜g圖譜上加注義理,但為了引導學拳的人都能從一開始就遵循正確法理練習,所以不得不簡單的舉明拳術本意,讓初學者能夠正確的入手學練。

  原文:每一著必思手從何處起,何處過,至何處止。外面是何形象,里邊是何勁氣,要從心坎中細細過去。

  白話譯文:每一勢的運動必須要思想:手從哪里開始起來,經過哪個地方,到哪里停止。外形應該是什么,內在的勁意氣勢應該是怎樣的?這些意思都要在心坎上仔細的想過。

  原文:此著之下與下著之上,夾縫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

  白話譯文:這一勢與下一勢中間,仍然要留意,怎樣才能承接前勢形勢而起發(fā)后勢的意思。

  原文:必使血脈貫通,不至上下兩著,看成兩橛。

  白話譯文:必須要讓身上的血氣通暢,才不至于上下兩勢在運動中不能連通,甚至于別人把我身體也看成兩截。

  原文:始而一著自成一著,繼而一氣貫通,于千百著如一著矣!

  白話譯文:開始時當然也是一勢就是一勢運動,等到行功漸久,能夠一氣貫通時,千百勢的運動也好象一勢的運動一樣。

  原文:如懶插衣:右手從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從下斜行而上,先繞一小圈,中間手從神庭前過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許展九分,手與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

  白話譯文:比如懶插衣勢:右手從左肩胸前開始使手背向上,手指自下,而向上斜行運動,還要先在左面前繞一個小圈,然后經過面前向右側過去后,慢慢松落。右臂只能向右開展九分,手指與肩頭同高時停住。右手背看上去,似乎是向上的樣子。手又有向前合的意思。

  原文:其手自始至終,行走大勢為弓彎之意。上面如此運行,底下右足亦此意與手一齊運行。手行到地頭然后足趾亦放得穩(wěn)當。

  白話譯文:手的運動軌跡:大勢是如弓彎的形狀的意思。(意思為主,形象的曲直取決于意思的圓滿與否)。手在上邊這樣運行,下邊右腳的意思也和它一樣,還要一齊運是所謂手腳齊進,或手腳相隨的意思。手的運行到位腳趾自然也會放的很穩(wěn)。

  原文:手中內勁由心發(fā)起過右乳越中府、青靈穴,沖少海經靈道渡列缺至中沖、少沖、少商諸穴止。足是先落仆參過涌泉,至大敦隱白諸穴之上,且其內勁必由于骨之中,以充于肌膚之上,運至五指上而后止。

  白話譯文:手中內在的勁勢意思從心中開始,向右過乳后經由中府(手太陰肺經及足太陰脾經所屬)青靈,少海、靈道(手少陰心經所屬)(少海同屬手太陽小腸)諸穴再分達于列缺(手太陰肺經)。中指的中沖穴(手厥陰包絡經屬--端)小指的少沖穴(手少陰心經一端)大指內側少商穴(手太陽肺經的一端)。足下是勁意先落到踝骨下的仆參穴(足太陽膀胱經屬)。經過涌泉穴(足少陰腎經屬)到足大趾的隱白穴(足太陰脾經屬)大敦穴(足厥陰肝經屬)。勁意在體內運行,必須深入著意在骨頭中間,再漸漸行于肌肉皮膚之間,停在五指(手、足)上。

  原文:頂勁提起,腰勁捺下,長強以下翻起來,襠勁落下,右手與左手合住,膝與襠與胸與小腹諸處無不合住。

  白話譯文:頂上的意思要領起(虛靈頂勁),腰中的意思要松下(氣沉丹田)。長強穴(督脈屬即人尾骨)下面的意思要向上翻轉,襠的意思向下落到地下,左右手意思不但雙手相合,還要與同側腳合,及交叉相合,虛靈的意思與襠胸及小腹部其實就是全身前后左右內外要一齊合住。

  原文:合也者:神氣積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閑著茍且了事。惟恭敬將事,則神氣處處皆到,方不蹈空。下著單鞭大概與此著同。

  白話譯文:相合的功效在于可使神氣積聚在體內(是神宜內斂的要求),而不使之散漫在外形肢體上,并不是只在意這個架子的形狀而已。只有心懷恭敬,認真做事,神氣才能處處行到,功夫才不致于空煉。下一勢的單鞭(拳勢名)運行的意思大致上和這一勢運行的意思是相同的。

  原文:大凡手動為陽,手靜為陰,背則為陽,胸則為陰,亦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某手當令,某手為陽,某手不當令,某手為陰。

  白話譯文:大體在運動中,身體手腳有動就是陽,不動就是陰;背后自然為陽,因為常見陽光的原因,胸前為陰,也是因為少見陽光的原因。也有陰中含有陽的,及陽中帶有陰的,比如那只手在運動中為主,就是陽,那只手不為主就是陰。

  原文:亦有一著也、先陽而后陰,一手也、外陰而內陽。一陰一陽必要以中鋒勁運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

  白話譯文:也有在一勢中,先有陽動再有陰動,還有在一只手上同時表現出在里邊的陽及在外邊的陰。一陰一陽的運動及變化必須是以人體內的中氣主宰而成。心中的意思不使有偏有倚靠,培養(yǎng)久了就會自然在中,也就是常說的能夠貫通上下的浩然之氣。

  原文:理宰乎中而氣行于外是也。濁氣下降合住襠勁,下盤穩(wěn)當,上盤亦靈動。千言萬語,難形其妙,當場一演,人人可見可曉;落于紙筆,皆成糟粕,形于手足,亦成跡象。而更非跡象,無以顯精神,猶之非糟粕無以寫義理,是在善學者。孟子曰: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謂?

  白話譯文:陰陽生發(fā)道理在我心中,而能使形體的意思在運動中表達出來。還要在使體內濁氣能夠下降,襠的意思合住則腰胯間虛虛靈靈,不但下肢穩(wěn)健,上體也靈活??傊赫f盡千言萬語,也難以描述其中的玄妙。但如果當面演習則人人都能見到及明白這中間的真理正意。其實能寫出來的,都是成為沒有用的東西,手足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外在的形體。不過若沒有這形體的運動則無法顯示內在的精神,這和以沒有用的文字來闡明拳法理義的意思是相同的,怎樣區(qū)別對待一件事或物的兩個方面的表現及功用,并從中吸取營養(yǎng),取決于善于學習的人。孟子說:能教給人做事的規(guī)矩,教不會人作事的技巧水平。這和教學拳道的意思一樣啊。

  理

  原文:理者:天地之節(jié),文人事之儀則也。順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當然,合乎人心之同。

  白話譯文:理是天地運行的節(jié)律,有知識的,人行事的律儀準則。順依本性的自然處,做這件事的當然的做法,還需和人心中的意思相同相合。這是自然大道理所謂理所的當然的意思。

  原文: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開一合絕無勉然,一動一靜恰合天然,此即吾道之粹然。

  白話譯文:能夠研究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發(fā)養(yǎng)育等等和拳術運動相貫通,使身體和心意的運行比如一開一合純屬自然而然,一動一靜的表現也恰到好處,好象天生就是這樣,這就是太極拳道大道的精粹。

  氣

  原文:何謂氣?即天行健一個行字。天體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氣也。不滯不息不乘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加以直養(yǎng)無害功夫,即是乾坤之正氣,亦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

  白話譯文:天體因不停的運行而給人至為強健的感覺,能夠使天體運行的就是氣。行在身體中間不停滯無聲息,不留連某處,不離開體外,不偏向那一側,不倚靠哪一點的就是中氣。中氣培養(yǎng)(以順直為宜)到能夠充斥天地之間(貫通我身體上下)即是乾坤正氣,也就孟子說的浩然之氣--人的健身技擊功用都是因為這個浩氣的存在才具備的。

  原文:一拂、氣之自然,參以橫氣則生硬橫中,勢難圓轉自如,一遇靈敏手段,自覺束手無策。欲進不能,欲退不敢,但聽他人發(fā)落而已,純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氣而并參之以橫氣。

  白話譯文:隨便一揮手雖然也是氣的自然運動,但一用力就加入了橫行之氣導致體內中氣橫隔胸腹中間,心中意思不能暢現于肢體、形勢難以自如的轉動。若遇見身手靈敏的對手,必然會有束手縛腳的無所適從的感覺。想進也不能,要退又不敢,只有任人發(fā)落,遲鈍級了。因此在練拳行功中千萬不要逞恃血氣的充足而橫行逆運。

  附:中氣辨

  原文:中氣者中是中氣是氣,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以理言,氣是天以陰陽五行之氣化生萬物。有形即有是氣,是人所秉受于天本來之元氣也。

  白話譯文:中氣中間:中是中,氣是氣。中是行事沒有偏倚,也沒有行過以及行不到地的意思而講出的道理。氣是天地以陰陽五行的氣機變化生育萬物的意形。生有那種形體就有哪一種氣。人的中氣是來源于天賦是生而即有的元氣。

  原文:氣不離乎理,理不離乎氣;氣非理無以立,理非氣無以行,氣與理兩相需者也。

  白話譯文:在運動中,氣和理是不離的;氣的運行離不開理的導引,同樣的道理;理則離不開氣的運使,因此,氣和理是互相需要對方的。

  原文:理有其偏,氣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參焉,氣之偏橫以行焉,惟兩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氣。

  白話譯文:但是理也有不正確的,氣也有走偏的。理偏則私意私心就摻加進來了,氣偏則橫氣流行,導致身意不能相合成為內外如一。只有理氣都持正守中,形合為一體,上下通暢,運行不滯的,才可被稱為中氣。

  原文:竊謂不可以言語形容者,中氣耳。中氣即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即《易》所謂保合太和之元氣也。氣不離于理,言氣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運氣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白話譯文:我個人的淺見認為中氣是無法用語言形容明白的。(中氣就是孟子說的浩然之氣,也即是《易》經中說的太和元氣》。因為氣理不相離分,所以說氣而理自然在于其中。同樣的道理,練習太極拳就是以運通氣脈為主,然而運動之中自然有理的導引存在。

  原文: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氣之附麗于形者,大略言之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率在心。心氣一發(fā)能先聽命者:腎中之志。心機一動,志則順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往焉。且各有各體之精,而隨各體所往之地而止也。此是一齊俱到,有分先后有不分先后,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

  白話譯文:理能得到中間的位置,更不容易說清楚,只能拿氣的附于形體之表現,大致說一點:氣在人體內充滿周身,但受心的統率。心中的意思一動,最先聽命運動的是腎中的意思即志。心中的意思微一發(fā)動,志就會隨心所向,其余肢體也都會隨其去處而同行的。而且就象志是腎中的精,肢體各種都各自有自己的精意,都隨肢體從心所向去的地方后停下,這是心意形體一起齊到的做法。當然也有分先后到的,也有不分先后到的,正如古話說的:小的德行不斷,自然會促成大德的廣行流布,雖然行路眾多,各行其道,但都屬于正道善德,即便是并行也不會有礙大道的正理。

  原文:如單鞭一勢起初心欲先合兩手,即用倒轉精合往。左足即收到右足邊,而與右足合往。心欲展開,左手即用順轉精,右手即用倒轉精;兩大腿用精:左則順右則倒。頂精即領,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襠開足之后,有心無心之間,說合上下一齊合往。且官體之精,各隨各經絡運行,無纖細之或差。

  白話譯文:比如單鞭一勢,開始起時心中的意思想要雙手相合,即用倒轉的意思合往,左腳收到右腳邊意思與右腳相合;心意想要開展則左手的精意順轉,右手倒轉;兩大腿處的精意也是左順右倒的運行轉動。頭頂的精意要向上領起,胸的精意要虛虛含往,腰上的精意,則向下行。等到襠部開的圓虛后,全體上下在或有心或無心中間,要合則一齊合住精神。還要使身體各處的精意,隨其原屬的脈絡運行,要絲毫沒有差錯。

  原文:心即大體,官骸即小體。德即大體小體中當然之理也。心機一動,百骸聽命,非所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乎?此所謂中氣流行一氣貫通者,如此。

  白話譯文:心好比是大體,五官百骸各種好比是小體,德好比是大體小體所共遵行的本理;所以說大體一動小體無不隨之。也和前邊說的小德不斷自然大德流布的道理本意是一樣的。這就是中氣流行的運動能達上下一氣貫通的意思淺解。

  中氣與浩然之氣、血氣辯

  原文:中氣與浩然之氣稍異,與血氣大不相同。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

  白話譯文:中氣與孟子說的浩然之氣稍有不同,與血氣大不相同。中氣是人體內的太和元氣,也就是《中庸》上說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運行的剛柔顯于無形的正直氣息。

  原文:能用此氣行于手,天下未有窮之者。如或有人窮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非人能窮我,我自窮之也。

  白話譯文:能夠以這種氣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間,從拳學體用上講,那么天下就沒有人能勝過此人了。如果有人能勝過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沒有到圓滿無間,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體涉及或流于失中執(zhí)偏的地步。這不是人能勝過他。而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的理。也即是說走偏就會導致失敗。

  原文:此氣之貴得乎中!名之曰中氣,非氣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謂也。

  白話譯文:這種氣的珍貴在于得中!其實名叫中氣,并不是指氣行運在身體官骸的中間;官骸的中間是當中的中,中氣的中則是因時因地因情因勢,無論肢體,心意怎樣變化,中氣則永遠不偏不倚,也無過與不及。

  原文:浩然之氣者;大約涉于剛一邊多。觀孔子、孟子之氣象可知:孔子言語極和平,孟子氣象就帶廉隅,即其自謂亦曰:至大至剛。吾故曰涉于剛一邊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氣。特稍涉于嚴厲。謂之為元氣則可,謂之為太和元氣似乎少遜耳。此所以與中氣略有不同處。

  白話譯文:浩然之氣,偏近于剛,這只要看孔孟先師的氣象就可以知道??鬃诱f話教人,語氣很平和,孟子就帶有棱角,他自己也說自己的氣要“至大至剛”,所以我說浩然正氣剛的一面較多。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氣,不過是近于嚴厲了些。稱為元氣也可以,若稱為太和元氣好象還是差了一些。這是浩然之氣與中氣的略微不同處說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氣行之,技亦過乎大半矣!再加涵養(yǎng)功夫則幾乎中氣矣!至于血氣,乃血脈中流通之氣,即拳家所謂橫氣也,全仗年輕、力氣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壓敵人,失敗者多即間獲勝。力氣過大,偶然勝之;一遇行手,氣雖大而亦敗。茍能稍遵規(guī)矩,亦能打人,但能屈敵人之身,而不能服敵人之心。

  白話譯文:練習拳術的人,若能以浩然之氣運行周身和拳術運動相與吻合,則功夫也算成功了一大半;若能繼續(xù)添加涵養(yǎng)氣血身心的功夫,幾乎就可以算是中氣了。至于血氣,則是人身血脈中流通的氣體,就是拳家所說的橫氣,練習者倚仗年輕氣盛,往往不合以情理,仗勢欺凌對手,但是對手往往又可以乘其間隙而獲得勝利;其實持血氣之勇的人,力氣雖大也不過偶然才能取勝,一遇見行家,力氣再大也要失敗。這類練習的人如果稍微依照拳家成法練習,功成也能勝人,不過只能打敗敵人的身體,不能使敵人心中服氣。

  原文:至于中氣能令敵人進不敢進,退不敢退,渾身無力極其危難,足下如在圓石上站著,不敢亂動;幾乎足不動即欲跌倒。此時雖不打敵,敵自心服。以上所辨未知是否,以俟高明者指正。

  白話譯文:至于以中氣行功,可以讓對方想進而不敢進,要退又不敢退,渾身用不出力自覺非常危險艱難;腳下好象站在光滑的圓石上并不敢亂動,幾乎是不動就感覺要跌倒。這個時候我雖然不打他,他心中自然服氣。上邊的辨義是否正確,希望有高明學問的行家指教扶正。

  情

  原文:理與氣發(fā)于外者為情。人之交接往來則曰人情,文之抑揚頓挫則曰文情,打拳之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其間天機活潑極有情致。

  白話譯文:理和氣由心中發(fā)出,意思顯現在外的就是情。情到處都有:人與人禮儀交往叫人情,寫文章寫的意思抑揚頓挫叫文情。練拳時每一勢運動中的想要向上行須先向下沉,想要往左運,須先向右行的法理與形象,不但深契老子“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大道義理,而且符合天地陰陽化生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真正是天機活潑,非常有情趣。

  原文:拳無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見其生龍活 虎,令觀者:眼欲快睹,口中樂道,心中愿學?此拳之不可無情致也。

  白話譯文:練拳沒有情的興致意思,就跟木頭人一樣,好象一條死蛇塌溜到地上,有什么意思?又怎能看到生龍活虎的一面,而可讓觀看的人;眼睛想要快快看到嘴里高興提到,心里還想學到,這是練拳不能沒有情趣的意思之道理所在。

  原文:至于與人交手斷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則人以無情加我矣!烏乎可。

  白話譯文:至于上場和人交手比武,即萬萬不能看人情!一看人情就舍不得動手,而這正是對方想要的效果,即會把無情施到我身上,所以說人情決不能看!

  景

  原文:一片神行之謂景。其開合收放。委宛曲折種種如畫,是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心無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

  白話譯文:運動時神意和形體交融表現就是景。比如開合,收放等其中的曲折委宛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如畫一樣。景不離情,好比情的不離開理,離開理沒有情,離開情也沒有景。但是心中若沒有美妙情趣,練拳也練不出好景致。

  原文:問何以打出景致?始則遵乎規(guī)矩,繼則化乎規(guī)矩,終則神乎規(guī)矩。在我打的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

  白話譯文:怎樣打出好景致呢?開始遵循規(guī)矩,然后變化規(guī)矩,最終達到神通規(guī)矩。我若練拳行功,好象天花飛舞而下落,觀者自然有驚奇而拍案的贊嘆。

  原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柳蟬花驕,著著則出山明水秀。游人觸目興懷,詩家心怡神暢,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觀矣!

  白話譯文:在心里邊思想有情,身外面自然表現有景,好象天氣晴朗,和風細雨,或者又象是揚州三月煙花一片;真正是大塊的文章,到處是柳綠花紅,勢勢似山明水秀,足以使觀看者觸景生情,心曠神怡而致于流連忘返,真正好景致!練拳而能得到這種景界,很可觀了。

  神

  原文:神者:精氣發(fā)生于外而無難澀之弊之靈氣也。天地間無論何物,精神足則神情自足。在人雖存乎官骸之中,實溢乎官骸之外。

  白話譯文:神是人體精意氣機隨運動而生發(fā)在外可以圓轉無礙的一股近于自然活潑天機的靈氣顯現。天地中間不論什么物體,只要精神充足,自然神情滿足。神雖然日常就存在人的官骸中間,其實只有當神行溢于官骸外邊時,才會為人所知。

  原文:大約心手眼俱到則有神,無神則死煞不活,不足動人。神之在人不止于眼,而要于眼則易見故。打拳之時眼不可斜視,必隨手往還。

  白話譯文:大致上說:練拳時每一勢運動手和眼齊到地界即為有神,反之則呆板不靈,河南土話叫“死筋”(不足以感動人)。神在人體的表現不止只有眼,但眼神容易看見,所以拿眼比擬。練拳的時候,眼不他顧,隨手往還運動,即是守神生神的一種方法。

  原文:如練懶插衣:眼隨右手中指而行,懶擦衣手到眼亦到頭。注于中指角上,不可他視。眼注于此則滿身精神皆注于此。如此則懶擦衣全著俱有精神,神聚故也。

  白話譯文:比如練習懶擦衣這個勢子,眼隨右手中指一同運行,待懶擦衣意思到了,手也到,眼也同時到地頭位置后注視中指一角,不能旁視。眼注視此處自然會使全身精意都向往此處,這樣則懶擦衣整個勢子可謂形備而神全非常有精神,這是因為全體的神積聚在一起的原故。

  原文:打單鞭眼注于左手發(fā)端處,隨住左手徐徐而行,至單鞭打完,眼即注于中指角上,不可妄動。

  白話譯文:練習單鞭勢時眼從左手運動的開始點就隨左手緩緩運行,等到單鞭勢子練完至定式時,眼看定中指一角,不可以隨便更動。

  原文:打披身捶眼注于后腳尖。打肘底看拳及小擒打,眼注于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右手在前眼著于右手。打抱頭推山。兩手雖俱在前,而以右手為主,眼雖并注而注于右手居多。

  白話譯文:練習披身捶勢定勢時,眼要注視后腳尖上。練習肘底看拳和小擒打勢,要看肘下的拳頭上。練習斜行拗步勢,右手在前就看右手,左手在前看左手。練習抱頭推山勢,而手在定勢時雖然都在前,但以右手為主。所以眼雖并視雙手,意思于右手偏多。

  原文:打指襠捶眼注于下。打下步跨虎眼注于上。打演手捶眼注于前。打回首捶眼注于后。大抵上下四傍,某處當令則眼神注于某處。此是大規(guī)矩。

  白話譯文:練習襠捶勢,眼向下注視。練習下步跨虎,眼向上注視。練習演手捶,眼向前注視。練習回首捶,眼向后注視。大體上不論上下四周,身體哪處為主當先,眼神就隨在此處。這是大的規(guī)矩。

  原文:亦有神注于此而意反在于彼者,此正所謂大將軍八面威風;必眼光四射而后威風八面,處處有神也。

  白話譯文:也有眼神在這里,意思在另一處的時候,但這正和大將軍能夠威風八面的道理是一樣的:先有神光的四射,自然處處都有神氣,必然是威風八面,余威不散的原因。

  原文:打拳之道,本無此勢,而創(chuàng)成此勢,此即自無而有,何其神也!而況神乎其神!何莫非太極陰陽之所發(fā)而運者乎?拳至此已入室矣。

  白話譯文:拳術的道理:本來沒有勢子,因為神意的相通而創(chuàng)出勢子,這是有生于無的大道哲理所當然,這也就是神的初生。通過練習而再顯精神,也就是一個培養(yǎng)精神的意思,俗語所謂:神乎其神!怎樣才能使精神更加精神?《易》曰天行健。又說:“君子終日乾乾”。天體強健,因為運動不已,則愈行愈健。有智慧的人終日不懈的努力用功,以使自身精神中氣的生養(yǎng)符合太極陰陽變化規(guī)律。行功到這個地步已經得到道的真諦。一般來說:只要肢體能隨心循規(guī)運轉,自然不會流行不暢也不至于沒有神情。

  化

  原文:化也者:化乎規(guī)矩者也?;秤卸河性旎?,有神化。造言其終,化言其終。神化者:夫子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白話譯文:化是化用規(guī)矩的意思?;木辰缬性旎蜕窕T焓侵傅拈_始,化說的最后,開始認真的從循規(guī)蹈矩到后來的非常熟練循規(guī)蹈矩,就是造化的境界。神化的境界就是先師孔子到七十歲時,能夠隨心所欲做任何事,而且都 不會超出規(guī)矩,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文: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跡可擬,如神龍變化捉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白話譯文:練拳到了非常熟練,能夠使形體自然運動時,就已沒有跡象,沒有跡象,別人則捉摸不住,則如神龍變化莫測,而且隨意有所運動,自然都成了成法準則,練到此地,真正神妙了。

  原文:太極之理,發(fā)于無端,成于無跡。無始無終活盤托出。噫!觀止矣!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以此拳,豈易言哉!

  白話譯文:太極陰陽變化的道理是:要變化也沒有開始,生成了也沒有形跡。沒有開始也沒有終止,這即是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太極拳練習也和此理相同。拳理而合于自然大道,令人感嘆!從小處用功而得以明了大道本源,這就是“即小而見大者”;太極拳學,豈是容易講說的!

57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