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書法基本技法
草書書法基本技法及草書區(qū)別
根據(jù)草書的形式,又分為章草、小草和狂草三種類型。傳承歷史最悠久的草書是章草,它是在秦隸基礎上不斷演變而成的一種書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草書書法基本技法,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草書書法基本技法
一、 用楷書打基礎,用行書練筆畫學習草書,不能肆意妄為,更不能狂飛亂舞,它的書寫是有一定的規(guī)則在里邊。這種規(guī)則當然不像楷書那么森嚴,但也要有法則約束。前人在學習草書之前,都在楷書、行書的基礎上摸爬滾打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些練幾年的行書之后,再專攻草書;有些練了幾十年楷書、行書、草書,兼而學之。為什么我說要“用楷書打基礎,用行書練筆畫”呢?這是因為:楷書能練習一個字體的基本間架結構,行書能練習字體的筆畫連寫筆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筆斷意連”,這種技法在草書中運用得更廣泛。
二、 師法古貼,練習懸肘書寫技能草書是書法藝術的一種至高境界,非常人所能企及。所以素有“高情逸韻如飛瀑,癲狂潦草塑平生”的雅趣。真正的上乘草書功力,給人的感覺猶如“筆走龍蛇”“曲徑通幽”。書法藝術所呈現(xiàn)出來的線條美,如絲如縷。書法界對古人草書的推崇,首當其沖的是張旭和懷素的書法。
學習草書必須過好懸肘關。寫草書與寫楷書的姿勢不太一樣,大多數(shù)人寫草書喜歡站著寫,而不是坐著寫,更不會枕腕書寫。寫草書握筆也不一樣。寫草書握筆姿勢與拿斗筆寫字有點類似,但是寫草書捏轉筆管比書寫其他書體顯得更加松動自由。草書用筆方法很多,有中鋒、側鋒、方筆、圓筆等,不過筆法要求內含情致,外具形質。用墨也有講究,墨道要濃淡適宜,潤枯有度,線條流暢。
三、 草書的五大筆法常記心中練習草書,上下左右筆畫都連貫,所以線條的流暢很關鍵。要寫好這些筆畫,中鋒行筆必不可少。其中,轉、折、順、逆、縱是主要筆法。
轉筆,可以在書寫筆畫當中隨時改變筆鋒的方向,尤其是用圓鋒轉筆寫出的線條,更加柔和,更具有飄逸美,如駿馬飛騰。
轉筆,就是在行筆過程中,突然改變筆鋒方向,形成轉角處的“折”痕,筆畫有輪廓,顯得俊朗而剛強,柔中裹鐵。
順筆,一般指筆鋒順著感覺揮出去。比如筆鋒向下書寫,或者向右書寫。這種寫法寫出的筆畫大多比較順暢,沒有太多波折。
逆筆,是相對于順筆而言的書寫筆法。多用于起筆和收筆的寫法。書寫的時候也多呈逆鋒走筆的形式。
縱筆,是草書當中最具有特點的筆法,是讓筆鋒在手里快速行筆、肆意放縱地書寫。這種筆法在狂草書體的書寫中最為常用。
草書區(qū)別
章草筆畫簡約,有縈帶連接,與今草相似。但其結體平正,用筆勁澀,筆畫中有波磔,特別是捺畫的起筆與捺的末筆,明顯的保留了隸書的筆意,且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排列整齊,與今草、狂草有明顯的區(qū)別。
今草即一般所說的草書,它是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形跡,并在章草和楷書的基礎上加快行筆,增加圓環(huán)勾連而成。張懷瓘《書斷》中說:"章草之書,字字區(qū)別,張芝變?yōu)榻癫?,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shù)意兼包。"這正是章草與今草不同體勢和運筆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賢女帖》。
狂草創(chuàng)始于唐朝,唐人張旭是狂草的開山祖,故有"草圣"之稱。后來的和尚懷素亦是狂草大家??癫荼冉癫莞雍啽憧焖伲夜P勢更加連綿回繞,活潑飛舞,奔騰放縱,大有馳騁不羈,一瀉千里之勢。古人謂其形體"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翥而整齊,或上下而參差,或陰嶺而高舉,或落擇而自披。"真是"眾巧而百態(tài),無盡不奇"。作者可借其抒發(fā)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馳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但由于其省筆多,形體與楷、行二體相差太大,故較難辨認。
簡史及特點
張旭 《古詩四帖》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fā)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fā)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xiàn)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jīng)等,都是兩周、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guī)范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zhàn)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據(jù)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范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梢姽?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jīng)不盡是出于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jīng)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jīng)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說文解字》成書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許慎[1] 在《敘》里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鐘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fā)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漢,盛于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qū)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chuàng)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于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于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馀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于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于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于二王,是著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xiàn)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癫菀喾Q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圣",孫過庭《書譜》字字區(qū)別,不相連接,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云: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shù)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于心,必于草書揮毫發(fā)之",故學張旭難。
衍生與發(fā)展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xiàn)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如狂草書法家杜浩平、梅湘涵的書法作品,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fā)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于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云: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于真,"草行"近于草書而斂于草。唐朝張懷瓘《書議》云: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故有此別論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出現(xiàn)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于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于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后來楷書出現(xiàn),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guī)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采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盡管草書出現(xiàn)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準草書》。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jīng)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么已經(jīng)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詞聯(lián)"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詞組)寫成一個符號。由于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lián)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盤"等都有草書詞聯(lián)符號。
日語中的平假名是以漢字的草書形式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
現(xiàn)代人學習草書一般以今草為起點。普遍認同的草書寫法有于右任先生編著的標準草書(有同名字帖)。但書法大家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應多彩多姿,不必強求劃一。品讀古今作品,也"最忌偏于一好而排斥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