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談中國詩》教案(2)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wǎng),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鐘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jié)論。并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著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fā)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在談中國詩的意韻和特殊表達方式時,則援引了魏爾蘭、濟慈、維榮、莎士比亞、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見解,材料充實,說服力強。
四、品味文章的語言
方法一:學生自己找出感興趣的句子自由發(fā)言。
方法二:教師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讓學生品析。
如用第二種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學生品味。
1.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jīng)》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shù)和思想體構(gòu),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3.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靜默一一沉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4.有種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兒,你們叫它“北京狗”,我們叫它“西洋狗”?!都t樓夢》的“西洋花點子哈巴狗兒”。這只在西洋就充中國而在中國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該磨快牙齒,咬那些談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xiāng)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教師提示:
1.這句話的本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國詩”,即不是指中國詩歌中的某一類作品或某位詩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國詩的發(fā)展特點。早熟,是指“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xiàn)得異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腐化,是對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價值而言的)。這句話,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對比(“早熟”與“早衰”),從詩歌發(fā)展的角度,簡要地說明了中國詩的藝術(shù)特征和由此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2.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經(jīng)》闡釋中國的藝術(shù)和思想體構(gòu)上的缺欠,旨在批評;二是點明造成這種缺欠的根本原因。“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這樣的建筑物就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作者以此作喻,批評中國的藝術(shù)和思想體構(gòu)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往往脫離客觀實際,沒有堅實的基礎,其結(jié)果必定影響藝術(shù)的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這個批評是相當尖銳的,比喻中透出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句中“聰明”一詞是反語,是沒有掌握藝術(shù)創(chuàng)作規(guī)律只憑臆斷從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聰明”不過是自欺欺人。“流毒無窮地聰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錯誤的東西長期得不到批評、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傳下去,貽害無窮。
3.此句意在說中國詩的意蘊很悠遠,但其表達風格卻十分平和。
4.本句隱諷那些對于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人。
5.此句意在講對外國詩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國詩。
五、課文總結(jié)
錢鐘書融會多種知識,探幽入微,條理精辟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并在保證論述嚴謹周密的同時運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業(yè)
試用比較的方法探究:與中國古詩相比,中國新詩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高三語文《談中國詩》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