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優(yōu)秀說課稿范例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xiàn)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fā)展,而說課稿則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歡迎參考!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
各位領(lǐng)導,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了說明我的教學設(shè)想,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shè)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晉矛盾,任憑三寸不爛之舌,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勸退秦師,智走晉師,保衛(wèi)鄭國。 文章內(nèi)容生動有趣,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忠義智勇,辭令精妙絕倫,是一篇歷史散文佳作。
該課的地位和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學習本單元,要在重視誦讀和背誦上;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能用現(xiàn)代觀念加以審視。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指導學生學好這篇文章,打好基礎(chǔ),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jù)課文特點,結(jié)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guān)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guān)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標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設(shè)定,本文確立三個教學重點。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3、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教學難點:
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shù)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針對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必學,本文特點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學方法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班級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處置措施。因此,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習基礎(chǔ),結(jié)合我的教學特點,我將用一下方法進行教學:
A、自學、誦讀、討論、總結(jié)。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
B、范讀、學生誦讀、整體感知、啟發(fā)討論、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生成教學。
選擇教法的依據(jù):《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yǎng),以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據(jù)此,在教學時重點采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深究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和講解討論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進行有效教學。
三、說學法
學情分析
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針對這一現(xiàn)狀,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進行學法指導。
學法指導及選擇的依據(jù)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A、參照注解大體理解,大聲誦讀增加語感,動腦分析形成能力。
B、圈點、勾畫、批注,疑點、重點、難點、能力點,養(yǎng)成讀書好習慣。
C、正確的誦讀,激情討論,理性分析。
四、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1、布置預習
借助工具書,參看提示、注釋,通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設(shè)置以上預習的依據(jù)是:
?、俅缶V要求“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后再精讀細研。
2、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端,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濃厚的興趣。 孫子兵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的結(jié)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zhàn)略意圖或戰(zhàn)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zhàn)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三國演義我們最佩服誰:諸葛亮。為什么?生答:
當大敵壓境,當國家將亡,我們將怎么辦?幾千年前的燭之武為我們提供了借鑒,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3、教學新課:四個方面
A、基礎(chǔ)知識
整理文章中重點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B、課文內(nèi)容理解
啟發(fā)誘導,討論探究
1)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guān)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nèi)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nèi),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jié)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xiàn)了晉文公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C、燭之武形象分析,現(xiàn)代觀念認知。
燭之武綜合人才。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良好人際關(guān)系,佚之狐。政治觀察家,熟知各國歷史及現(xiàn)實。哲學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學家,說服對秦君的策略。辯士,語言表達能力極強。愛國志士,對鄭國態(tài)度。普通人,發(fā)牢騷。
忠義、智慧、勇敢。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guān)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cè)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4.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課后練習二、三
七、說板書設(shè)計:
燭之武退秦師
鄭 危在旦夕(形勢)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忠義)
燭之武 夜縋而出(勇敢) 秦軍乃還
智說秦君(智慧)
鄭 轉(zhuǎn)危為安(結(jié)果) 晉亦去之
補充說明:教師教學預案只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對教學的一種預設(sh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礎(chǔ)上,靈活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次序等。
我的說課結(jié)束,謝謝大家。鞠躬。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閱讀及注釋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且貳于楚也③。晉軍函陵④,秦軍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⑦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⑧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⑨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⑽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⑾,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⑿。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贂x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
?、跓o禮于晉:指晉文公為公子時在外逃亡,經(jīng)過鄭國,鄭文公沒有按禮節(jié)接待他。
?、圪E:有二心,鄭自莊公以后,國勢日趨衰落,它介于齊、晉、楚三大國之間,看誰勢力強就依附誰,有時依附一邊,又暗中討好另一邊。
?、芎辏亨嵉兀诮窈幽闲锣嵖h北。
?、輾?fàn)南:鄭地,在今河南中牟縣南。
?、奕簦杭偃纭?/p>
?、呖P: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以亂整易。
?、嗯悖涸黾?/p>
?、豳n:恩惠
?、侮I:侵損,損害
?、险f:通“悅”。
?、幸詠y易整,不武:用散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嘗,曾經(jīng);為,給予。
(14)東封鄭:在東邊使鄭成為它的邊境
15.因:依靠
16:敝:損害
17:知:通智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翻譯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jīng)過鄭國,不受禮待)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jié)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qū)︵嵅f:“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撤離了鄭國。
猜你喜歡:
1.高中語文萬能說課稿: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