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人們都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墒且徊辄S河近2000年來的“表現(xiàn)”,卻叫人大吃一驚。黃河在近2000間來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人們不禁要問: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么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說來有趣,在數(shù)千年到數(shù)萬年前,黃土高原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是很好的,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來黃河變了,它開始變得兇猛暴烈起來,折騰得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成了中華民族的憂患。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當于長江的68倍。黃河每年從中上游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重量達16億噸,其中12億噸被搬到了大海,4億噸則沉積在下游河道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泥沙上。它使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結(jié)果有的河段高出兩岸農(nóng)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黃河成了懸河。每到洪水季節(jié),黃河這些地段的堤壩很容易決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災。
據(jù)科學家研究,黃河發(fā)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溫轉(zhuǎn)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jié)構(gòu)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nóng)作物大量減產(chǎn)。越是減產(chǎn),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shù)也就越來越頻繁。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后,科學家已經(jīng)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qū)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jīng)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guī)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數(shù)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xiàn)實。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知識點
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的人民帶來了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xiàn)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后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課文字里行間包含著強烈的優(yōu)患意識,告訴人們要保護環(huán)境。
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黃河為什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黃河變化的原因。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搖籃:指發(fā)源地。課文中指黃河流域在數(shù)千年到數(shù)萬年前,自然條件優(yōu)越,適合人類生存,我們的祖先在這里“生息繁衍”(生活、養(yǎng)育后代),黃河流域成了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這里采用的是比喻說明方法。
本文中關于河流方面的專業(yè)術(shù)語較多,教師要準確理解,如:流域(指一個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流過的所有地區(qū)),河道(河水流經(jīng)的路線,通常指能通航的河),河床(指河流兩岸之間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懸河(是河床高于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掛在半空中,故稱懸河),沉積(指河流流速減慢時,水中所挾帶的巖石、砂礫、泥土等沉淀下來,淤積在河床和海灣等低洼地帶),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沖走或被風刮走)。
【近義詞】
苦難──災難
繁衍──繁育
兇猛──兇惡
憂患──憂慮
侵蝕──侵害
【反義詞】
茂密──稀疏
肥沃──貧瘠
溫暖──寒冷
繁衍──滅亡
松散──緊密
流失──回歸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十課《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課后習題
一、讀拼音,寫詞語。
suí xīn suǒ yù yáo lán ní shā qīn shí
( ) ( ) ( ) ( )
jué kǒu kāi kěn sēn lín mènɡ xiǎnɡ
( ) ( ) ( ) ( )
二、比一比,組成詞語
藍( )( ) 近( )( ) 苦( )( )
籃( )( ) 進( )( ) 若( )( )
后( )( ) 尤( )( ) 段( )( )
候( )( ) 由( )( ) 斷( )( )
★★(部分學生做,即優(yōu)等生也必須做)
一、照樣子,縮寫句子。
例:深紅的太陽發(fā)出奪目的亮光。
太陽發(fā)出亮光。
1、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2、一條清澈的小河緩緩地流向遠方。
3、綠色的植物遭到嚴重破壞。
4、科學家已經(jīng)為治理黃河設計了合理的方案。
二、句式改換。
1.像這樣一條災多難的禍河,怎么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改為陳述句:
2.黃河每年從中上游帶12噸黃沙到下游。
改為“把”字句:
改為“被”字句:
★★★(選做,即優(yōu)等生也可不做)
閱讀理解。
倫敦大霧的真相
1952年12月初,一大團冷空氣把倫敦裹住,像一床冰冷的被子,就停在那里。
倫敦居民為了驅(qū)除寒意,在壁爐里鏟入了大量的煤。住家煙囪里冒出的濃煙,在大氣中與工廠、燃煤發(fā)電廠釋放出的廢氣混合后,不但不繼續(xù)飄升、消散,反而讓密度高的冷空氣壓下,滯留在地面附近。
倫敦本來就以煙霧出名,有“霧都”的名號。可是那一次倫敦經(jīng)歷的,可是有史以來最嚴懲的空氣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濃霧從街上鉆入家宅與辦公室。大眾運輸系統(tǒng)幾乎癱瘓,到了夜里,能見度低到許多地方都走不動。室內(nèi)演奏會也必須取消,因為出席的觀眾連舞臺都看不見。然后煙霧消散,一切都恢復正常。至少大家以為恢復正常了。
見茲醫(yī)師當年剛到倫敦一家歷史悠久的醫(yī)院服務,他說:“當時并沒有發(fā)生什么聳人聽聞的事。直到三個星期后,內(nèi)政部發(fā)表了統(tǒng)計數(shù)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場災難。”
原來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大霧之后幾個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死者大多數(shù)是年紀大或有病纏身的人。那場大霧為什么殺傷力那么強?有個研究團隊重新檢驗了當年搜集的肺臟標本,研究報告剛剛發(fā)表。
那些標本中,空飄微粒的含量極高,例如煤灰,證實了當年倫敦衛(wèi)生官員的判斷:燃煤是致死元兇。但是,仔細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學家發(fā)現(xiàn),除了煤灰,其中還有十幾種其他物質(zhì)的微粒,包括金屬,例如鉛。
許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歐洲空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發(fā)生大霧那年,倫敦剛把電車完全改為柴油引攀車。因此,那場大霧的致死威力,是幾個因素并發(fā)的結(jié)果。
1、用詞語替代句子的畫線部分。
(1)當時并沒有發(fā)生什么故意夸大、使人驚奇、使人震驚的事。( )
(2)內(nèi)政部發(fā)表了統(tǒng)計數(shù)字,大家才忽然醒悟過來。( )
(3)燃煤是致使人死亡的首要禍害。( )
2、說說當年聳敦衛(wèi)生官員的判斷是什么?
3、倫敦大霧給人類的啟示有哪些?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