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歷史學習方法
當人們學習歷史,不僅能夠高談闊論一些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更能夠讓頭腦健康敏銳地思維。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文科歷史學習方法(完整版),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文科歷史學習方法【篇1】
一、讀史可以明智。興趣是第一老師,真的不錯。一定要設法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
二、縱橫比較,我覺得這個方法不錯。比方說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479,那么誰和他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了什么?翻開課本看一下。又比如說華佗,他是醫(yī)學家,他生活在東漢末年,那么你再想想,在別的朝代,各有哪些醫(yī)學家,他們有什么成就。列一個表格,免的遺漏??傊?,就是要突破歷史書上這一課、那一課的限制,要系統(tǒng)的分析,還要對每個朝代做個總結。
三、還有就是把學歷史當成看故事,經??匆恍v史方面的書或電視劇,在故事中就把歷史記住了,比方說,你看武則天的電視劇,里面有長孫無忌、儲遂良,你就知道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再一看,儲遂良還是個書法家。
四、還有,就是每一科都通用的,腦子放電影。就是,每當你閑下來的時候,比方說睡覺前,想一想,看看能想起什么,什么東西你懂了么?沒記住的,沒懂的,第二天,趕緊看一下。到了第二天,再放電影,相信你記不住的,不懂的就會少很多。如果還有,那么起來之后,趕緊再看。
高中文科歷史學習方法【篇2】
1、養(yǎng)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p>
2、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guī)律:什么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3、“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皽毓手隆狈从沉藢W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規(guī)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里,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lián)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后者中找方法和規(guī)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于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tǒng),顯現(xiàn)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4、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5、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6、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zhàn)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fā)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lián)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__等。
7、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應試性的歷史復習,應注意把握模式與事例的結合,即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即使用歷史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此種方法的應用是進行各種形式邏輯的練習,以加強自己的應試技巧性。
在復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后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后的關聯(lián)性、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我總結的歷史發(fā)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并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tǒng)一,要準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后再根據(jù)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8、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后果,在今后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緊密相連,用方法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高中文科歷史學習方法【篇3】
一、宏觀切入、微觀突破法。
歷史學習要大出著眼、小出著手,把宏觀認識與微觀認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拿中國古代史來說,對于每一個朝代的學習,首先要從宏觀上把握一個朝代的歷史階段特征,把握相關章節(jié)的課題,然后具體到這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學文化等方面,并一一進行突破。如唐朝,首先要掌握它的特征是“封建社會的繁榮”,然后再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學文化等方面去認識唐朝的繁榮。
二、縱橫歸納法。
歷史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要善于把相關的歷史知識從縱向、橫向角度進行歸納和整理,從而使我們所學的歷史知識不是零亂的、雜亂無章的。如“__主義中央集權”這個問題,幾乎每一個封建朝代都講到,就有必要對它進行縱向歸納;還如,1941—1942年間的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狀況如何,就有必要對各個戰(zhàn)場戰(zhàn)況進行橫向歸納。
三、中心問題研討法。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一些有爭議的主干問題進行研討,如:弱國有無外交、洋務運動成敗論、辛亥革命成敗論等。還可以針對某一專題進行研討,如:建國以來黨在農村的政策演變過程、民族資本主義興衰過程及原因、儒家思想興衰過程及原因等。這樣的研討可以培養(yǎng)“史才”。
四、史論結合法。
要在歷史學習方面達到較高境界,必須在治學方法上做到論從史出,史中有論、論中有史。首先要加強對基本歷史理論的學習,如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其次要善于從浩若煙海的史料中發(fā)現(xiàn)史實、得出史論。我們從“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中不難看出唐朝時的揚州是何等繁華;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中感悟出安史之亂后的蕭條;從“老大嫁做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封建時代商人地位之低下。這樣的史論結合法可以培養(yǎng)“史識”。
五、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tǒng)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lián)想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毡居洃泴W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發(fā)展記憶力是和發(fā)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規(guī)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fā)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guī)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lián)想記憶法:利用聯(lián)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jié),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lián)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學無止境,治史有法,但無定法。最后,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jù)《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shù)。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高中文科歷史學習方法【篇4】
第一:重要的歷史知識點必須背誦下來。
作為一門純文科類學科,背誦的確是一種非常關鍵的學習方法。因此,對于課堂上老師劃出來,對于老師重點強調的考試大綱必考的一些歷史知識點,那是必須要背誦下來的。當然,為了幫助記憶,同學們在中考復習階段,可以通過同學之間互相提問,同學們可以通過一些巧妙性的方法去進行記憶。
第二:適當?shù)淖鲆恍v年歷史高考真題是很有必要的。
歷史雖然是純文科學科,但必要的習題訓練還是必要的,歷史類的習題訓練至少也應該達到理科類的一半,因為通過習題的訓練,同學們不但可以積累的做題的經驗,能夠了解一些解題模式,而且可以通過做題加深對歷史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第三:針對一些高考大綱歷史必考知識點進行重點突破。
高考都是存在側重點,高考歷史題目就那么多,肯定不可能每個知識點都會涉及,肯定不會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是一樣的分值,因此同學們需要對歷史高考大綱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對于高考考試大綱指出的重要知識點,那么同學們就需要去做一個重要突破了。
第四:在老師上課復習的時候,同學們必須認真去聽,認真去做筆記劃重點。
第一輪的復習目標是要重視基礎知識,突出主干知識。這一階段的核心是“回歸教材”。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在這一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使知識系統(tǒng)化。同時配以單元訓練,提高應用能力。掌握基礎知識的具體操作,我們強調三點:
1.少量多次的不間斷學習
必須保證每天持續(xù)不斷地學習,不可一曝十寒,許多天不學習歷史,將大量的學習內容集中在一兩天突擊完成。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們在學習了新知識以后,遺忘速度最快的是學習后的24小時之內,一般以上的學習內容會在這一時間段內遺忘。每天堅持不斷的學習實際上是克服遺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辦法。每天學習一門課程的時間不要太長,以保證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的效率。
2.加強熟讀與記憶,夯實基礎知識
第一階段的復習應強化對歷史教材熟讀,并牢記其中的重點內容。理解是增強記憶的秘訣。反復琢磨,是加深記憶的好辦法。
第二輪復習
第二輪復習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知識結構內部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進行解題訓練,提高應戰(zhàn)能力。在掌握住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為了提高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必要進行關于知識的整合、遷移和運用的訓練。
第三輪復習
進入第三輪復習,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沖刺階段復習。這一階段的復習過程中,應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具體到歷史科的復習就應該:
1.越是臨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礎知識,將“應該拿的分”都拿到。
每年都會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為丟了“應該拿的分”而捶胸頓足。這些應得分題,依據(jù)考生的實際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對,但若考生對其中的基礎性知識識記欠準確,也極有可能丟分。因此,沖刺階段仍然應該以基礎知識為主,多做一些背誦和基本概念、基本定義方面的梳理工作,將掌握得不是很準確的內容記準記牢。
2.有針對性、計劃性做練習題,一定要講究實效。
要在老師指導下,針對教材的重點,易考的熱點,自己的薄弱點,加強針對性訓練,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側重對選擇題的訓練,因其不用書寫,可以在短時間內做相對較多的試題;選擇題是分數(shù)最大的題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他類型的試題,則需要有選擇地做一部分。為了節(jié)省時間,簡答題只要寫上三言兩語的要點?;卮痤}可只寫審題角度,歷史小論文也要練習,但寫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過多精力。
高中文科歷史學習方法【篇5】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隨著人類向信息社會的邁進,教育面臨著重大變革,學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全新的學習時代就要到來。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認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碧K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再三強調,一定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同一個問題——學會學習。這是時代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新要求。那么,怎樣學會學習呢?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别B(yǎng)成了好的習慣,“好的態(tài)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xiàn),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古往今來的大量事實也表明,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智力,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因此,我們必須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huán)節(jié)。
預習是首要環(huán)節(jié)。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后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lián)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yè)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fā)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后探討。
課后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jié)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lián)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yǎng)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jù)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最后,學會學習,關鍵在于學會如何讀書。
讀書之前,大家應該對“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拿高中歷史教材來說,從形式上講,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各章節(jié)知識的總綱,大事年表是簡明的大事記,這是全冊課本的總體知識框架,應從宏觀上把握。②每章開頭的“引言”。“引言”主要說明本章內容的歷史背景和本階段的時代特征和本章內容的特點。③正文內容(大字)和閱讀內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課文的主體,是考試命題的依據(jù),屬于必須掌握的內容。閱讀部分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或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內容的過渡,或是正文的展開性敘述等等,應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資料。應聯(lián)系課文內容加以分析,可培養(yǎng)思維問題的能力。⑤表格、圖畫。要弄清其與正文的關系,安排這圖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題和練習題。思考題是高層次的練習,練習題是基本的作業(yè)。⑦學術爭鳴。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膽質疑,養(yǎng)成求知的好習慣。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xiàn)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征、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guī)律。由于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lián)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么,并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lián)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fā)展是怎樣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搞清它的發(fā)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tǒng)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并設法記牢。什么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tǒng)包括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lián)想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比毡居洃泴W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庇洃浀臇|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發(fā)展記憶力是和發(fā)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于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規(guī)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fā)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guī)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 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lián)想記憶法:利用聯(lián)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jié),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lián)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jù)《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蔽覈敶麡蛄簩<颐┮陨?,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shù)。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