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味覺發(fā)育進程_如何促進寶寶味覺發(fā)育
幼兒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比成人更廣,味覺更敏感、更豐富,你可知道,味覺刺激也是讓寶寶更加聰明的一條途徑呢!寶寶味覺發(fā)育進程這個問題由學習啦小編來為您解答!
寶寶味覺發(fā)育進程
嬰兒與生俱來的對不同味道的反應對他的生存有著重要意義。嬰幼兒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比成人更廣,味覺更敏感、更豐富,一般出生第2天的嬰兒就有味覺能力,1個月以內的嬰兒能辨別香、甜、檸檬汁和奎寧等不同味道。到4個月時,他們開始喜歡咸味,這種變化大概是在為他們開始吃非流質食物做準備。4-5個月的寶寶對食物味道的微小改變已經很敏感。6個月到1歲是寶寶味覺發(fā)展最靈敏的時期。
促進寶寶味覺發(fā)育方案
1.及時給寶寶添加輔食
寶寶出生后第一個給予他味覺刺激的是母乳或代乳品,如果不及時給予其他的味覺刺激,將會引起寶寶偏食、拒食。所以,在寶寶1個半月時可以適當地給他喂些橘子汁,3個月左右可以用筷子蘸各種菜湯讓寶寶嘗嘗味兒。
2.不斷變化食品刺激寶寶味覺
如果用奶粉喂養(yǎng),則每3-5個月應該換一種奶粉,避免長期使用單一口味的奶粉,導致寶寶味覺遲鈍。這些不斷變換的食品可以給予寶寶充分的味覺刺激,對寶寶味覺能力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6個月以后,可以給嬰兒嘗一嘗甜的、酸的、咸的飲料,同時,可有目的地鼓勵寶寶去品嘗不同的味道,并在訓練的過程中用一定的語言進行強化,比如,問寶寶“酸不酸”等。
3.和寶寶一起玩品嘗味道的游戲
準備小碗、小勺、小托盤,在里面分別放入白醋、白糖水、鹽水、白開水、白酒等相同顏色不同味道的液體,和寶寶一起品嘗這些液體,讓寶寶明白各種味道的含義。再大些,可以讓寶寶通過嘗味道判斷容器里液體的種類。
準備一些可口的水果(如香蕉、橙子、蘋果等),讓寶寶嘗一嘗,告訴寶寶香蕉是甜的,橙子、蘋果是酸甜的,再問問他哪種味道他喜歡吃。
4.重視寶寶斷奶期的味覺體驗
要使寶寶的味覺得到良好的發(fā)育,應該特別重視寶寶斷奶期的味覺體驗。寶寶的味覺、嗅覺在6個月到1歲這一階段最靈敏,因此是添加輔食的最佳時機,寶寶通過品嘗各種食物,可促進對很多食物味覺、嗅覺及口感的形成和發(fā)育,也是寶寶從流食——半流食——固體食物的適應過程。如果在這個感受性較強的時期,寶寶有了對各種食物的品嘗體驗,他會擁有廣泛的味覺,以后就樂于接受各種食物。假如我們給他的食物比較單一,寶寶的味覺發(fā)育就可能不夠發(fā)達,尤其是以后接受食物的范圍也會比較狹窄,而且不那么愿意接受他從未體驗過的食品及其味道。有的寶寶偏食就是這樣造成的。
影響寶寶味覺發(fā)育的殺手
研究發(fā)現,寶寶天生喜歡甜味、咸味和鮮味。雖然咸味可刺激味蕾,增加食欲,但往往會愈吃愈咸。據資料顯示6個月的嬰兒一天需鈉200毫克,相當于食鹽0.5克,多種食物口味雖淡,但亦含一定量的鈉鹽,若再額外添加,尤其口味以成人為標準,必然使鈉攝入過多。而甜味則是影響寶寶味覺發(fā)育的又一殺手,經常攝入過多甜味食品,易造成齲齒蛀牙,不喝白水,體重增加等等。和甜咸并排的鮮味,其影響也非常大,通常過鮮的東西,都是額外添加了食品添加劑或味素類調味品,經常食用會影響寶寶的身體、智力等方面的發(fā)展。
關注寶寶的味覺發(fā)育需要家長從出生做起,如寶寶每天的喂水量、次數等都要有所限制,其中需要特別提出注意的就是每天寶寶必喝的鈣水,別看只是區(qū)區(qū)十幾毫升水,卻對寶寶的味覺發(fā)育起到很大影響。所以小編在此特別提醒準媽媽及有寶寶的媽媽們,在選擇鈣劑產品時,盡量選擇輕口味或淡奶味的鈣產品,這樣既容易被寶寶的味蕾所接受,又不會傷害到寶寶的味覺發(fā)育。
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嬰兒就以一種對味道的偏愛與養(yǎng)育者進行溝通。與白開水比較,嬰兒更喜歡喝甜水,而且喝的過程中很少停頓??茖W家曾經做過實驗,給新生兒嘗試各種味道,通過觀察新生兒的面部表情,來測定他們對味覺的感受力。結果發(fā)現,他們能區(qū)分好幾種味道。當嘗到甜味時,他們的表情比較放松,一副十分享受的樣子。當嘗到酸味時,他們的嘴唇縮緊,表情古怪;當嘗到苦味時,他們會張開嘴,做出看起來十分痛苦的模樣。嬰兒對咸味的反應和對甜、酸、苦的反應則不同。剛出生時,他們不能分辨咸味,但到4個月時,他們開始喜歡咸味,這種變化可能是為他們開始吃非流食做的生理準備。
嬰幼兒是味蕾發(fā)育和口味偏愛形成的關鍵時期。讓孩子從小體會并享受各種食物的原味,對其一生健康都會產生深遠影響。而實際生活中,家長往往按成人的想法制作兒童膳食,刻意追求食物美味,在制作食物時,習慣性地加了許多調味品。久而久之,孩子不喜歡原味食物,認為原味就是淡而無味。
還在給寶寶喂過甜過咸食物的媽媽,一定要提高警惕。為了寶寶得小味蕾健康發(fā)育,鼓勵多吃近似母乳的淡奶口味食物。
看了寶寶味覺發(fā)育進程的人還看了:
5.兒童健康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