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隨筆:走近經(jīng)典,我心溫暖
三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都讀了《論語》整本書,當時受到了不小的震撼。因為這本書改變了我對孔子的認識,我終于看到了真相。尤其是讀到顏回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時,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于是我恭恭敬敬地把《論語》全文抄寫了一遍。在抄寫的過程中,我不時地被一種溫暖的力量所感染。不期而遇,相見恨晚。在《論語》的引領下,我打開了傳統(tǒng)文化這扇大門。
我開始讀四書。萬物有序,各安其位;物有本末,本立道生;為人之本,修身為先;為仁之本,孝悌當頭;求學之道,博學慎思,明辨篤行;君子做事,行之不得,反求諸己;為師之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之樂,發(fā)憤忘食,樂以忘優(yōu);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生命的高度漸次展開;君子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當儒家的這些思想逐漸在我面前清晰起來時,我認識到,這些思想既符合人性又超越人性,既飽含智慧又非常實用。這些智慧足以化解當前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通病。在讀書過程中,我不止一次想到我讀過的心理學專業(yè)方面的書籍。我發(fā)現(xiàn),心理學教的是術,國學經(jīng)典傳的是道。我突然明白了我讀心理學時的些許困惑及初讀經(jīng)典時的親切。誦讀經(jīng)典會喚醒我們心靈深處的記憶,因為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今天,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自上而下皆人心所向。往大了說,我們要想建立文化自信,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我們要好好讀經(jīng)典。往小了看,我們要培養(yǎng)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首先是涵養(yǎng)他的德行,無疑圣賢留給我們的經(jīng)典作品就是最好的教材。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如果老師都不知道,談何傳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傳什么道?我覺得一言以蔽之,是圣賢之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讀圣賢之書,不知智慧之大。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為人師者只有明了這些大道,教育才不會迷失方向,教學才不會功利。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我想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要補上缺失的這一課-------老老實實讀經(jīng)典。不為考試,不為訓詁,只為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修為,為學生著上生命的底色,為社會多培養(yǎng)一些君子。當集智,仁,勇于一身的君子人格逐漸形成時,老師,家長,社會會倍覺心安。
我向往這樣一種教學境界:子貢問他的老師:“貧而無讒,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師生這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對話溫暖的不僅是課堂,更是人心。
【本文作者:宋桂鋒】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