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典籍學(xué)習(xí)心得:《道德經(jīng)》之[觀心修行]感悟(9)
說明:建議先閱讀[感悟(10)],然后將以下內(nèi)容理解為[感悟(10)]在日常生活中的應(yīng)用,這樣也許更好一些。
《道德經(jīng)》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見]
我們繼續(xù)來傾聽老子給我們講他所看見的[道]。
上善若水:這一章,老子再次轉(zhuǎn)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給我們講他所看見的[道]。這一次,老子希望傳達給我們的是關(guān)于[道]的品格和作用,或者說,當(dāng)一個人與道合一之后,他所體現(xiàn)出的道的品格和作用,又是怎樣的呢?
之前我們說,道,靈明空寂,空寂靈明。那么當(dāng)這鮮活的道,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時,又會如何呢?
老子說,當(dāng)這鮮活的道,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時,即為[上善]。
那么,上善,是最高、最好、最完美的善嗎?
在《道德經(jīng)》第二章,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上善]并非相對之善。
那么[上善]是指什么呢?
[上],實有超越之意,上善,其實為道善。《大學(xué)》中名曰[至善]。
上善若水:老子說,這超越于善之上的道啊,其品格如水.....
老子為了讓我們明白[道]的品格,再次以人們非常熟悉的水來進行比喻。同時我們也要知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我們需要在深入理解水的比喻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去體悟比喻所無法完成的部分,才算不辜負老子之心。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有這樣的一個特性,擅長于自然圓滿地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處于人們最不愿意待的最低處,所以,水的“品格”非常接近于道。
在憨山大師注解的道德經(jīng)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這樣斷句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之善,利萬物而不爭,即為[上善]。這樣斷句,主旨便更加突出了。
將水的比喻,還原為道,這一句就變?yōu)?mdash;—
道善,利萬物而不爭:超越一切的鮮活的道,自然圓滿地利益萬物而沒有任何一絲掛礙和執(zhí)著。不爭,是沒有掛礙、執(zhí)著的結(jié)果。不執(zhí)著于我,所以不爭,不執(zhí)著于人,所以不爭,不執(zhí)著于物,所以不爭,不執(zhí)著于事,所以不爭。
老子這一章,講的既是[道],也是與道合一的[圣人]。
從[道體]而言,利萬物而不爭,即為道體的自然德性。
一切都是道的化現(xiàn),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于道而存在,萬事萬物來源于道,又回歸于道,所謂的[利萬物而不爭]僅僅是道本身“大幻化游戲”的映像而已。道與萬物,本來就不在同一個層面,又何來相爭之說呢?比如一個京劇演員,涂上了臉譜扮演了一個角色,我們看到的是[扮相],如果他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我們就會看到不同的[扮相],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同一個演員扮演的,我們就可能會認為不僅[扮相]不同,而且演員也不同。我們甚至?xí)ピu價,嗯,這個角色的演員比另一個角色的演員演的更好等等。而當(dāng)我們有一天發(fā)現(xiàn)了原來我們認為的不同其實是一個錯覺,原來是同一個人扮演的,我們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同一個人啊。而對于演員本人來說,他自己是一直都知道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他與某個角色相爭,或者他與某個演員相爭的問題。一切本自無爭。而[道],就是[萬物]這種種扮相后面的唯一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