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會有從眾心理,那么從眾心理是怎么產生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fā)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于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么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后連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里觀望……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來描述人的從眾心理: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現在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看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體中,由于個體不愿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tài)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于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愿相反的行為。
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于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于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于社會閱歷豐富的人。
從眾行為表現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都有所表現。我們了解人的從眾心理,并恰當地處理其行為,是很有意義的。有的領導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由于懼怕反對而對自己今后不利,而違心地投了贊成票,結果后面的人都跟著投了贊成票。如果這時,你能堅持住,是會對單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師的一個解題方法本來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學生不反對,而導致絕大部分學生效仿老師的那種解題方法。如果你這時能提出自己比老師的方法更好的解題方法,那不是會使很多學生少走彎路嗎?因此,不管是領導還是老師,了解了人的從眾心理,對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從眾行為的表現形式
對從眾行為也要具體分析。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形式:一是表面服從,內心也接受,所謂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無奈只得表面服從,違心從眾。三是完全隨大流,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容。由于中學生的知識、經驗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強,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從眾行為不同程度地帶有盲目性。中學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從眾"。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從眾"。"真從眾"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無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數人在一起不會錯"的隨大流思想。"假從眾"則往往是礙于情面或者免受群體的指責和懲罰。例如有的同學不吸煙,也不想吸煙,但伙伴中許多人都抽煙,為使自己與大家協(xié)調一致也只得抽上了。這種違心的從眾現象,在學生中還是比較多的。
從眾心理的類型
依從 : 這一術語能夠最恰當地用來表示一個人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避免懲罰而做出的某種行為。通常,一個人的行為的持續(xù)時間與他所得到的獎勵承諾或者所面臨的懲罰威脅同樣長。一個殘忍的獨裁者可以通過威脅不順從將遭受的痛苦折磨,或者許諾順從所能得到的榮華富貴,來獲得一定的比例的臣民對他的忠誠。在依從這一水平上,所有的有機體都會對具體的獎懲發(fā)生發(fā)應。取走食物或者取消懲罰的威脅,那些臣民將會停止對獨裁者的忠誠。
認同:這一術語指的是因個體希望與影響施加者保持一致,而對社會影響產生的某種反應。和依從一樣,在認同中,也并非因為某種行為內在地令人滿意,我們才采取這種行為方式;我們采取特定的行為方式,僅僅是因為這種行為方式能使我們與所認同的另一個人(或一些人)建立起令人滿意的關系。
認同與依從的區(qū)別在于,在認同中我們的確相信自己所采取的意見或者價值,盡管我們對這些意見和價值的相信程度還不很強烈。因此,一旦我們發(fā)現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在某些方面具有吸引力或感染力,我們就傾向于接受來自這個人或者這個群體的影響,并且采取類似的價值或態(tài)度——這樣做并不是為了獲得獎勵或者逃避懲罰(就像在依從中那樣),而僅僅是為了與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相像。(個人理解:追星和偶像崇拜可以歸類到認同。)
內化:對某種價值或者信念的內化是對社會影響最為持久,也最根深蒂固的反應。將特定信念內化的動機是希望自己正確。因此對這種信念的獎賞是內在的。假如施加這種影響的人被認為值得信任而具有很好的判斷力,我們就會接受他所主張的信念,并將它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之中。一旦成為我們自身價值體系的一部分,這種信念就會與它的來源沒有任何關系,并且變得非常不容易改變。
猜你感興趣:
3.從眾心理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