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隨筆
數學教學隨筆
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guī)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隨筆,希望大家喜歡。
數學教學隨筆篇1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huán)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多年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一方面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一、用“發(fā)展”眼光去評價小學數學教育對象
1.教師要樹立“發(fā)展”觀
“發(fā)展是硬道理”,人的發(fā)展首當其沖是各種發(fā)展的核心,教學必需堅持“以人為本”。在數學教學中,必須要打破“只注重書本知識,只注重問題結果”,以“結果對錯”做為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唯一評價標準,以“得分高低”做為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評價尺度等從眼前出發(fā),急功近利,有損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的落后評價觀,而應該思考一下我們今天的教學對于學生的明天,對于他們能否自主地學習、發(fā)展有什么影響。
2.教師要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好長遠的服務
“終身教育”是時代對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做為教育者的教師要從“服務”的角度審視每一天的工作,不僅是一本書、一個單元、幾道題等該掌握的知識,而是學生在獲得這些知識的同時,是否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使“自覺的學習”將來能夠伴隨他們的終身。所以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他們的長遠發(fā)展做好今天的服務,從這樣的角度加強自我反思和評價。
3.實現學生有差異的發(fā)展
“差異性”是人在素養(yǎng)方面的客觀存在,它反映了人在教育發(fā)展中的不平衡性,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個性化的教育,數學教學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實施有區(qū)別的分層教學; (范文先生網) 在評價上,教師更要實施分層評價,使評價符合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實際。我們必須摒棄那種追求高平均分、高優(yōu)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和評價要求,使每個學生在符合自身基礎的前提下實現真正意義的發(fā)展。我們尤其要關愛“學困生”,理解他們的苦惱,幫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也能夠在自身的進步中發(fā)展,不至于被排擠在數學、乃至整個學習之外。
二、針對個體進行有效評價
實施“分層評價”正體現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客觀尊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了服務于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宗旨。學生的各自思維方式不同,學習的起點不同,但是《卡》的運用過程中,學生分層次完成題目的時候,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并在解答過程中獲得一份自信和鼓勵。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調試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數學教學隨筆篇2
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力求做到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 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么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 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心理特征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于從學生生活中尋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于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里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于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以致于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秘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 尋求知識背景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么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 利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的心理特征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于從學生生活中尋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于現實生活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里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數學教學隨筆篇3
我使用小學數學新教材教學已三個多年頭了,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真是喜憂參半、成敗交錯。事到如今,是該盤點一下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的時候了,也許它還可以成為后來者的“警教”之言,也是自己小學階段后期教學的正確的教學思路形成的“催化劑”吧!
經過新教材的教學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師要刻苦鉆研教材的重要性,因為新教材留給教師的教學空間實在太大。如果不認真研讀教參、教材,不清楚各知識點在整個小學階段甚至后繼學習中的重要性,不明確各知識點的前后聯(lián)系及相互作用,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教學步子則將或深或淺,會給自己的教學留下很多后遺癥;其次,三年多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應該說,沒有哪個專家或老師可以說他的思想、教法就絕對的正確、絕對的好,都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修正完善以取得教育者們的共識。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huán)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它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如農村的學生連數學書上的卡通動物都不認識,這就是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小學階段在“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解決問題”等領域應達到哪些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自進入新教材教學以來,我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同時,我也曾彷徨與憂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已彰顯出可喜的面貌。1、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因為我為他們組織的學習活動是豐富有趣的、學習內容是有用的、探索的問題是有挑戰(zhàn)性的,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加之我留給學生的課外作業(yè)很少(但具有很強的可練性),學生自然也就學得輕松而樂學。2、絕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品質逐漸形成。教學中的新知學習我都習慣讓學生“先嘗試、再引導其釋疑解惑”以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3、所有學生都養(yǎng)成了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好習慣,數學口頭表達能力良性發(fā)展。我的口頭禪“這個問題有難度,不妨與同伴齊心協(xié)力一起想辦法。”、“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的小朋友聽聽”使普遍學生有了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都能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在課堂或是課外與人交流。4、學生的思維較活躍、開闊。由于新教材教學中突出了算法的多樣化、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等的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明顯活躍與開闊。5、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逐漸形成。教學中每每讓學生學會了某個知識點就讓其舉例應用,或是常以“看到這個數、算式、信息、公式、圖形等,你能聯(lián)想到與它相關的哪些數學知識?”啟發(fā)學生對呈現的知識進行再思考,進而形成對相關知識進行串聯(lián)的能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
三年多的新教材教學實踐,我逐漸地成長起來,我教學的學生也展現出可喜的面貌,然而我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教學中總以“課堂上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與交流的時間多了,動筆練習的時間就少了”為借口為學生在計算上出現的問題而開脫,卻沒有鼓勵學生課外進行練習(又憂于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其實如果從一年級開始就著眼培養(yǎng)學生每天必練幾道計算題的習慣也不是難事(切莫受諸如“一年級的學生不準布置家作”的規(guī)定的影響)。我可以大膽地說,我教學的兩個班級的學生,沒有一個學生沒有掌握計算方法,但為什么部分學生會存在速度慢、正確率不高的問題呢?究其原因:一是這部分學生惰性強(每每遇到按老師的規(guī)定自己設置題目[如10道口算題、5道三位數乘或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題……]練習,他們總會出一些很簡單的題目,甚至不能保量完成)、習慣差(馬馬乎乎);二是我要求不嚴,每每遇到學生計算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改正也就罷了,致使學生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形成錯了就改、再錯再改、馬馬乎乎沒關系的錯誤意識和習慣,所以我想在鼓勵教育的同時如果能對犯錯的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即便采取適當的懲罰,學生犯錯的頻率就會低多了。2、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幾年的教學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內容都被購物、租車租船充斥著,以老師們的話說“二年級就開始租車租船,租到四年級差生才有點兒眉目,可解決其他綜合性稍強的問題就‘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傳統(tǒng)教材中到三年級才進入兩步應用題的思維訓練,可是新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涉及含有兩個未知數的問題的解決,學生必須掌握“假設”、“嘗試”、“整體思考”等策略,加之“拆分”、“湊和”等思考才能解決,差生在這種問題的學習中根本就是坐飛機,就連稍好一點的學生都不能從中形成有條理的表達其思考的能力,用孩子們的話說“我是‘湊’的”,可這樣的題目一道例題或是一個練習題就足以花費一節(jié)課的時間,而對差生來說是0效果。我想如果下一輪我再教學二年級,我一定要給學生設置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數量關系比較明朗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初步學會用分析法(要求什么問題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和綜合法(知道什么信息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到可以求什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隨著年級的增高,逐步向學生滲透“摘錄”、“畫圖”、“列表”、“模擬”、“簡化”、“嘗試”、“找規(guī)律”等策略;其次,一定要在二年級乘法和除法的意義教學上花大力氣,讓學生真正理解性地解決乘、除法問題而不是瞎猜亂碰,為中高段的綜合性較強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是否可以降低學生在“解決問題”領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實驗。
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調試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看過“數學教學隨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