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末倒置造句(2)
用本末倒置造句
本末倒置的解析
成語發(fā)音:běn mò dào zhì
成語釋義: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成語出處: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成語示例:該簡者你卻詳而不簡,該詳者你又簡而不詳.,批評你還不愿意?亂彈琴!(曲波《林海雪原》一二)
本末倒置的典故
戰(zhàn)國時,有一次齊國的國王派使臣去訪問趙國。使臣到了趙國,把齊王的信交給了趙威王,趙威王連看都沒看,就親切地問使臣:齊國怎么樣?今年收成好嗎?老百姓生活得好嗎?齊王的身體好嗎?使臣聽了,心里很不高興,對趙威王說:齊王派我來訪問趙國,可您連信都不看,而是先問收成、百姓,最后才問國王,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趙威王笑著說:對于一個國家來講,糧食是最重要的,還有,如果沒有百姓,哪有什么國王啊!所以我這樣問,根本沒有本末倒置。本末:樹根和樹梢,比喻事物的根本和細枝末節(jié);置:放置。這個成語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的關系搞顛倒了。
◆查看更多:含有 本 末 倒 置 的成語。
本末倒置的故事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fā)現(xiàn)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把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fā)現(xiàn),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把高度,加高到三十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把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xù)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
“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xù)忘記關門的話!
由此可見,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節(jié)末端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
《禮記.大學》里有一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一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
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后次序顛倒的事情。
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jié)末端不茂盛的事。陸九淵的話,更明白地,表現(xiàn)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寫的《新修州學之記》說到:“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意思是說,為政者若不知宣揚教化于民,則常會,本末倒置,失掉了應有的判斷。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語。
猜你喜歡:
4.舍本求末造句
5.本末倒置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