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檔次提升方法之化實為虛,體物寫志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虛”指抽象地寫。虛寫,重在調動讀者的想象,或側面烘托,或間接墊襯,多為抽象的表現,它能跳出現實的束縛,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隱喻、象征等手法,為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
由真實的腳印聯想到人生的足跡,
由腳下的道路聯想到成長的歷程,
由房屋的窗戶聯想到對外的開放,
由山澗的橋梁聯想到感情的溝通,
由竹之有節(jié)聯想到人的節(jié)操,
由葉落歸根的景象聯想到思鄉(xiāng)的情懷,
登高望遠聯想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
這種由眼前的實在事物、景象或具體的事情寫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實就虛法。
虛寫與實寫,是相反相成、相輔相生的。在這種辯證關系中,虛因實而更見其抽象,能啟發(fā)讀者用想像的馳騁而獲得更高的藝術美的感受;同時,實因虛更見其具體,能使直接的描寫更顯得氣氛濃烈、背景開闊、包孕豐富。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對大?!?,若單純寫景,只將所見所聞,化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層思考,自然不能讓讀者有所啟迪。若由大海聯想到“豪情壯志”,又想到精衛(wèi)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大。”最后歸納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啟示人生哲理”,這樣就能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所以,行文時要盡可能喚起自己寫作的沖動,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寫心靈深處的真切感受,大膽地在虛設的空中馳騁。為此,寫景可借助過去的景、將來的景和心中的景,來反映眼前實景;寫人可借助雜取合成的、虛擬創(chuàng)造的非真實人物來表現真實的人生;記事可借助假設的、夢幻的、虛構的非現實中的事來反映真情實事。當然,虛寫要以實寫為基礎,如果只是孤立地虛寫,則必然流為空虛飄渺,使文章空泛貧乏,失去表現力。
例文1:
面對大海
清代張潮《幽夢影》中有言;“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于猷為知己。”當面對著海,面對著這片蔚藍,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為知己呢?
海與大河不同。河流緩緩流淌,如老聃的“清靜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變化萬千,如莊周的“洞達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勢,海水的傲視天下,海水的寧靜微瀾——面對這樣的海,我聽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邊來。”我想到的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在歷史的進程中閃耀著文學的光芒,并且這片光不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為海的多變。但當面對這片藍色時,我們又如何能夠只專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寧靜呢?曹操的壯志,李白的才華,張九齡的妙句不是更應得到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肯定和我們的繼承?大海成為古典文學眾多意象中的閃亮一點,它的價值又豈止是它的多變?古人為我們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燦爛文化,作為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tǒng)的民族的子孫,我們的目光不該僅停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僅蘊藏于中國古典文學,它于全人類的藝術領域都有巨大貢獻。當莫奈懷著對自然的膜拜與對光的獨特認識畫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日出之海,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澎湃海洋做著殊死搏斗,當貝多芬聆聽內心洶涌的潮聲譜出震撼人心的命運之曲……藝術家面對大海的時候,它們看到的不只是海水,還有宇宙萬物,他們聽到的不只是浪濤聲,還有心潮起伏。他們用獨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類世界,于是他們?yōu)槿祟惲粝碌乃囆g珍寶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無論是印象畫派,還是《老人與?!罚只颉睹\交響曲》,這些誕生于海又比海更為廣闊更為豐富的文化,值得全人類去傳承發(fā)揚。
文學與藝術在海的滲透中格外鮮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類更本質的東西——那便是人性。也許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但在現代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日社會,人性似乎又重新回到一個需要被討論與審視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謂“魚的哲學”——能夠隨波轉向便是適者——適者生存。但大海給予我們更堅定更值得欽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沖刷,我自巋然不動,當潮水逐漸退去,顯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個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魚還是做礁石是處世哲學的選擇,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魚更長久。
其實大海給予我們的遠不止文藝哲學,或者說文藝哲學中包含的遠不止大海。但面對大海,馬爾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魯爾弗的神秘、柯塔薩爾的細膩,都一一浮現,我們可以聽見來自先人們的呼喚,以及內心真我的自白。
【簡評】面對大海”可以寫實,寫大海的碧波萬頃、海天一色,寫自己在海上的經歷和感受。但若采用虛寫的聯想,更能使文章富有新意。本文正是采用此法,由大海想到了道家在這里“論劍”,中國古典文字之星在這里“試鋒”,國際文藝大師在這里“競技”。作者引領我們,由文學而藝術而哲學而人性,處處都不離大海。
例文2:
感情與理智
題目讓我想起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發(fā)生在三國時期。赤壁戰(zhàn)后諸葛亮用計奪了荊州死賴不還。吳國都督周瑜獻計,趁劉備之妻喪,用聯姻之計,誘劉備到東吳扣之,然后逼劉備還荊州。這原本是一個很妙的美人計,但不想諸葛亮看出破綻,利用吳國太愛女之心與孫權孝母之道大做文章,使得吳國太處處護著劉備,使孫權周瑜投鼠忌器,最后落得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第二個發(fā)生在春秋時代。一個落難的公子流落齊國,齊王給了他一個美女做妻。十余年后,那個公子的國內發(fā)生內亂,他的部下都認為這是回國奪位的良機,紛紛勸說這位公子回國爭位。但在奢糜的生活中,公子不愿離開優(yōu)越的待遇和美麗的妻子,斷然拒絕。但他那位目光遠大的妻子,雖然心里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卻也在灌醉了丈夫后,讓家臣把他送回國了。后來,這位公子奪位成功,成了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霸主,而他也將那位目光遠大的妻子接回了國,讓她做了夫人。這位公子就是晉文公重耳,那位妻子就是齊姜。
我們不妨討論討論這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中,吳國太根本就是婦人之仁,為了自己的愛女,不顧吳國的霸業(yè),使諸葛亮之計得逞。更重要的是,她將周瑜——吳國優(yōu)秀的都督的話當耳邊風,結果使得諸葛亮二氣周瑜成功,加快周瑜的病情惡化,使得他英年早逝,也使吳國元氣大傷。試想一下,如果吳國太目光放遠,使劉備被吳國扣留,交還荊州,這不但使吳國國力大增,而且蜀國必定因此受制,吳國的霸業(yè)就指日可待了。一念之差,差之千里,最后吳蜀被滅,也是天意。
第二個故事,齊姜真的可以稱為英雄了。她沒有被眼前的奢華迷惑,她想著的是丈夫的霸業(yè),寧愿自己與丈夫離別也不愿耽誤丈夫的前途。平心而論,晉文公的出現與她的高瞻遠矚是分不開的。如果她也只是一個平庸的女流之輩,那歷史書上就永遠也沒有晉文公這個詞了。大膽說一句,她的決策甚至已經英明到了挽救整個晉國!
其實我們都體會得出,感情往往會迷亂理智的視線,人在感情漩渦中是很難用理智去思考問題的,因為理智作出的決策往往與自己的感情相悖,而要違背自己的感情辦事卻要下很大決心才辦得到的。其實,能做到這樣的人并不多,某些還因此受人恥笑。武則天為當皇后不惜扼殺自己的新生兒,后人評價說她心狠手辣,但若不是這樣,哪還有唐朝女皇的傳說?哪還有唐朝的興盛富強?
感情與理智是兩個對立面,而要對某個事物進行正確的認識只有靠理智去面對才行。
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
【簡評】這篇作文以歷史故事為切入口,穿越時空,縱連古今,緊扣“感情與理智的關系”來討論故事,得出“要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的結論。雖然沒有過多的筆墨涉獵當代社會,但通過作者理性的分析,睿智的見解,哪點不是在點明時弊呢?
由真實的腳印聯想到人生的足跡,
由腳下的道路聯想到成長的歷程,
由房屋的窗戶聯想到對外的開放,
由山澗的橋梁聯想到感情的溝通,
由竹之有節(jié)聯想到人的節(jié)操,
由葉落歸根的景象聯想到思鄉(xiāng)的情懷,
登高望遠聯想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
這種由眼前的實在事物、景象或具體的事情寫起,水到渠成的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實就虛法。
虛寫與實寫,是相反相成、相輔相生的。在這種辯證關系中,虛因實而更見其抽象,能啟發(fā)讀者用想像的馳騁而獲得更高的藝術美的感受;同時,實因虛更見其具體,能使直接的描寫更顯得氣氛濃烈、背景開闊、包孕豐富。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對大?!?,若單純寫景,只將所見所聞,化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層思考,自然不能讓讀者有所啟迪。若由大海聯想到“豪情壯志”,又想到精衛(wèi)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大。”最后歸納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啟示人生哲理”,這樣就能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所以,行文時要盡可能喚起自己寫作的沖動,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自由地抒寫心靈深處的真切感受,大膽地在虛設的空中馳騁。為此,寫景可借助過去的景、將來的景和心中的景,來反映眼前實景;寫人可借助雜取合成的、虛擬創(chuàng)造的非真實人物來表現真實的人生;記事可借助假設的、夢幻的、虛構的非現實中的事來反映真情實事。當然,虛寫要以實寫為基礎,如果只是孤立地虛寫,則必然流為空虛飄渺,使文章空泛貧乏,失去表現力。
例文1:
面對大海
清代張潮《幽夢影》中有言;“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于猷為知己。”當面對著海,面對著這片蔚藍,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為知己呢?
海與大河不同。河流緩緩流淌,如老聃的“清靜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變化萬千,如莊周的“洞達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勢,海水的傲視天下,海水的寧靜微瀾——面對這樣的海,我聽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邊來。”我想到的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海在歷史的進程中閃耀著文學的光芒,并且這片光不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為海的多變。但當面對這片藍色時,我們又如何能夠只專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寧靜呢?曹操的壯志,李白的才華,張九齡的妙句不是更應得到我們的關注、我們的肯定和我們的繼承?大海成為古典文學眾多意象中的閃亮一點,它的價值又豈止是它的多變?古人為我們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燦爛文化,作為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tǒng)的民族的子孫,我們的目光不該僅停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僅蘊藏于中國古典文學,它于全人類的藝術領域都有巨大貢獻。當莫奈懷著對自然的膜拜與對光的獨特認識畫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日出之海,當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澎湃海洋做著殊死搏斗,當貝多芬聆聽內心洶涌的潮聲譜出震撼人心的命運之曲……藝術家面對大海的時候,它們看到的不只是海水,還有宇宙萬物,他們聽到的不只是浪濤聲,還有心潮起伏。他們用獨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類世界,于是他們?yōu)槿祟惲粝碌乃囆g珍寶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無論是印象畫派,還是《老人與?!罚只颉睹\交響曲》,這些誕生于海又比海更為廣闊更為豐富的文化,值得全人類去傳承發(fā)揚。
文學與藝術在海的滲透中格外鮮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類更本質的東西——那便是人性。也許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但在現代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日社會,人性似乎又重新回到一個需要被討論與審視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謂“魚的哲學”——能夠隨波轉向便是適者——適者生存。但大海給予我們更堅定更值得欽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沖刷,我自巋然不動,當潮水逐漸退去,顯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個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魚還是做礁石是處世哲學的選擇,而勿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魚更長久。
其實大海給予我們的遠不止文藝哲學,或者說文藝哲學中包含的遠不止大海。但面對大海,馬爾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魯爾弗的神秘、柯塔薩爾的細膩,都一一浮現,我們可以聽見來自先人們的呼喚,以及內心真我的自白。
【簡評】面對大海”可以寫實,寫大海的碧波萬頃、海天一色,寫自己在海上的經歷和感受。但若采用虛寫的聯想,更能使文章富有新意。本文正是采用此法,由大海想到了道家在這里“論劍”,中國古典文字之星在這里“試鋒”,國際文藝大師在這里“競技”。作者引領我們,由文學而藝術而哲學而人性,處處都不離大海。
例文2:
感情與理智
題目讓我想起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發(fā)生在三國時期。赤壁戰(zhàn)后諸葛亮用計奪了荊州死賴不還。吳國都督周瑜獻計,趁劉備之妻喪,用聯姻之計,誘劉備到東吳扣之,然后逼劉備還荊州。這原本是一個很妙的美人計,但不想諸葛亮看出破綻,利用吳國太愛女之心與孫權孝母之道大做文章,使得吳國太處處護著劉備,使孫權周瑜投鼠忌器,最后落得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第二個發(fā)生在春秋時代。一個落難的公子流落齊國,齊王給了他一個美女做妻。十余年后,那個公子的國內發(fā)生內亂,他的部下都認為這是回國奪位的良機,紛紛勸說這位公子回國爭位。但在奢糜的生活中,公子不愿離開優(yōu)越的待遇和美麗的妻子,斷然拒絕。但他那位目光遠大的妻子,雖然心里一千個一萬個不愿意,卻也在灌醉了丈夫后,讓家臣把他送回國了。后來,這位公子奪位成功,成了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霸主,而他也將那位目光遠大的妻子接回了國,讓她做了夫人。這位公子就是晉文公重耳,那位妻子就是齊姜。
我們不妨討論討論這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中,吳國太根本就是婦人之仁,為了自己的愛女,不顧吳國的霸業(yè),使諸葛亮之計得逞。更重要的是,她將周瑜——吳國優(yōu)秀的都督的話當耳邊風,結果使得諸葛亮二氣周瑜成功,加快周瑜的病情惡化,使得他英年早逝,也使吳國元氣大傷。試想一下,如果吳國太目光放遠,使劉備被吳國扣留,交還荊州,這不但使吳國國力大增,而且蜀國必定因此受制,吳國的霸業(yè)就指日可待了。一念之差,差之千里,最后吳蜀被滅,也是天意。
第二個故事,齊姜真的可以稱為英雄了。她沒有被眼前的奢華迷惑,她想著的是丈夫的霸業(yè),寧愿自己與丈夫離別也不愿耽誤丈夫的前途。平心而論,晉文公的出現與她的高瞻遠矚是分不開的。如果她也只是一個平庸的女流之輩,那歷史書上就永遠也沒有晉文公這個詞了。大膽說一句,她的決策甚至已經英明到了挽救整個晉國!
其實我們都體會得出,感情往往會迷亂理智的視線,人在感情漩渦中是很難用理智去思考問題的,因為理智作出的決策往往與自己的感情相悖,而要違背自己的感情辦事卻要下很大決心才辦得到的。其實,能做到這樣的人并不多,某些還因此受人恥笑。武則天為當皇后不惜扼殺自己的新生兒,后人評價說她心狠手辣,但若不是這樣,哪還有唐朝女皇的傳說?哪還有唐朝的興盛富強?
感情與理智是兩個對立面,而要對某個事物進行正確的認識只有靠理智去面對才行。
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
【簡評】這篇作文以歷史故事為切入口,穿越時空,縱連古今,緊扣“感情與理智的關系”來討論故事,得出“要多用理性才能立足于大千世界”的結論。雖然沒有過多的筆墨涉獵當代社會,但通過作者理性的分析,睿智的見解,哪點不是在點明時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