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教師們在授課完畢后總會魚有很多感悟,那么對于小學生授課《厘米和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是怎么樣寫的呢?下面請欣賞學習啦網(wǎng)絡編輯為你帶來的《厘米和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希望你能夠喜歡!
《厘米和米的認識》教學反思(一)
這個星期教學了《厘米和米的認識》,主要是用尺子量課本、鉛筆盒、可桌的長度等,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很多孩子都覺得數(shù)學很有趣、很好玩……??墒窃谧鳂I(yè)中,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yè):“一棵大樹高5厘米”、“小紅的身高130米”、“床長2厘米”……這樣的錯誤。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于什么東西是厘米、米呢,學習之前可能聽說過,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長,一米有多長,學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并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
《厘米和米》這部分教學內容的難點是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根據(jù)我的觀察,很多孩子之所以在這部分有欠缺,主要就是開始接觸長度概念時,沒建立好直觀印象,而要讓孩子建立好這種表象,操作是最好的辦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所以,在教學中我讓他們先用眼睛觀察1厘米,再閉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最后睜開眼睛用手指比劃1厘米的長度。根據(jù)對1厘米的印象估計自己的手指、手掌、文具盒、橡皮、練習本等的長度是幾厘米。在建立1米的表象時,主要是利用張開雙臂比劃1米的長度,除此之外,我還用米尺測測1米到學生身體的哪個部位,有到脖子的、有到胸的、有到嘴巴的等。于是學生們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也是100多厘米。最終聯(lián)系大人的身高,讓學生明白了大人的身高一般都是2米不到、1米多,那么門必須比人高,床必須比人的身高還要長,這樣的門大家都能進出、這樣的床大家都能睡。經過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用身高作為參照物,不太可能再出現(xiàn):床長2厘米的的錯誤,當我出示“大樹高4厘米”的糾錯題時,學生們早已笑的前仰后合,用手指比劃著4厘米長,說:“大樹才這么高,還沒一張葉子長呢。”看來學生對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建立已經很清晰了。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了正確的選擇和使用,正確率將會大大提高。
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將身邊的事物與學習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去實踐、去體會、去感悟、去思考的平臺,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習知識。
《厘米和米的認識》教學反思(二)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jù)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也是1厘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0到5之間是幾厘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厘米、幾厘米,直觀感知1厘米和幾厘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后問學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shù)學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厘米里有2個1厘米,進而明確幾厘米里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并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lián)系,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利用"厘米"學習"米"。
1、找關系。學習了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讓學生把10張10厘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厘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著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么數(shù)據(jù)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級單位,"厘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厘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yè)中,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本數(shù)學書厚1米。”“籃球場長30厘米。”……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lián)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借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通過對前后測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學生對于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于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厘米和米的認識》教學反思(三)
在上本課前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這節(jié)課是在此基礎上,教學厘米和米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米和厘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
但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總是會有學生出現(xiàn)如床2(厘米)等這樣單位錯填造成現(xiàn)象,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如何讓學生建立真正自己的表現(xiàn),豐富自己的認知,我想應該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建構。
在正確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估測幾厘米。因為生活中長1厘米的物體畢竟很少很少,更多的是幾厘米長的物體,又因為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0,比較大,光感知1厘米,生活中10幾厘米、40幾厘米等這些1米到1厘米之間長的物體,低年級學生比較難以估計,找不準填哪個單位。
所以本課在教學厘米的認識后,我認為可以加強約10厘米長的物體的建構,最普遍的是可以是一拃,因為小朋友的一拃大約就是10厘米,而這把“尺”每人都有,在測量時,讓學生用拃來幫助估測,讓學生有目的的進行估測,而不是胡說。這個活動能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體驗,進一步建構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建構,形成自己的體驗。
猜你還感興趣的:
2.厘米和米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