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的簡介
竹板歌是廣東省頗受歡迎的漢族口頭文學,這種歌過去經(jīng)常由游方歌人(俗稱“乞食”)演唱,所以群眾也管它叫“乞食歌”。下面就讓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竹板歌的相關內容吧!
竹板歌的基本介紹
“竹板歌”因說唱者以竹板擊節(jié)伴奏而得名,又名“五句板”,有典籍記載,屬于客家民間曲藝。“竹板歌”前身為贛南曲藝“古文”,于清中葉傳入嘉應地區(qū)后,逐漸流行于全梅州,以興寧最盛,五華次之,梅縣區(qū)、梅江區(qū)、大埔、豐順等又次之,是粵東客家地區(qū)具有獨特風格的漢族說唱藝術。它的格式,就是每條歌曲有五句歌詞為一個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組成,它具有演唱形式活潑多樣,內容廣泛等優(yōu)點。其中《山嫂辦宴》在1998、2003年分別獲全國第七屆“群星獎”優(yōu)秀獎、廣東省首屆民間歌會金獎。
竹板歌的藝術特色
由于“五句板”每首歌由五句歌詞組成。竹板歌的演唱者,手執(zhí)四塊竹板,有節(jié)奏地連迭打擊竹板,以作前奏(每首歌后有間奏),旨在引起人們的注意,聚集聽眾。它有悠久的歷史,四十上下年紀的人,一般都能唱上幾著。竹板歌歌詞純清新、通俗易懂、妙語雙關、形象生動,并有一定調式。唱起來朗朗上口,音韻悠揚,聲情并茂,優(yōu)美動聽。竹板歌表演形式靈活,可獨唱(夾帶道白,如同說唱)、說唱。宣傳國家的時事政策、法令,歌頌好人好事。演唱形式又發(fā)展為群唱、聯(lián)唱,并配以民樂伴奏,效果甚佳,因面成為一種最受歡迎的宣傳演唱形式。 制作工具材料
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長約六寸,寬約一寸半,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四片竹板中的第一到第三片為握得較穩(wěn)不易滑落而在兩邊中間邊緣上加制少量鋸齒,一般上一邊為四齒、另一邊為五齒,意謂“五湖四海”;第四片竹板則一邊平直無齒,另一邊則全長削成鋸齒狀,謂之“鋸板”。
竹板歌的主要特點
竹板歌是流行在賀州市客家人民間的一種歌唱藝術形式,由于歌手在演唱時雙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 演奏竹板時,鋸板用手掌挾持,以虎口為支力點,拇指根骨卡板內緣,食指和中指第一、二節(jié)卜板外緣,握中段,用手勁伸震,使兩板緊密碰擊而發(fā)出樂音,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間奏、尾奏、奏時長短不拘,由歌者即興發(fā)揮。
竹板歌本是過去衣著襤褸的流浪藝人走街串巷賣唱,借此乞討點錢米苦度歲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在舊社會,唱竹板歌的乞討藝人地位低下,別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民間習慣在其姓氏后加一“滿”字以便稱呼,如朱滿、李滿、廖滿等。藝人唱歌,伴以“沙沙樂、沙沙樂、沙樂沙樂沙沙樂”的竹板樂,所唱歌詞隨編隨唱,靈機應變,可謂“見人說話,見鬼打卦”,總能博得聽者歡心。如歌手入市場豬肉行行乞,即隨口唱道:
竹板打來鬧洋洋,
一腳踏進豬肉行,
今日老板系大方,
奔理(給了)豬尾奔(給)豬腸。
在市場行乞的藝人,若得到主人打發(fā)的一些錢米,便會以歌感謝:
竹板打來鬧吱吱,
今日來到某某市,
謝儀(你)奔(給)錢又奔米,
今年定系好生意。
猜你感興趣:
3.二人轉簡介
5.評劇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