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文化常識之賞文學
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知識也是很豐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文學體裁
● 樂府:漢至隋代的宮廷音樂機構,后世亦指有關音樂文學的體裁?!犊兹笘|南飛》(又名《焦仲卿妻》)、《木蘭詩》是漢魏以來樂府中敘事民歌的優(yōu)秀代表作,稱為樂府雙璧。
● 律詩:近體詩的一種。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guī)定每首8句。
● 絕句: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形式,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
● 賦: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于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作“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 駢文:駢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時期,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于注重形式技巧、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的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就漸漸衰退。
● 詞:宋代的文學主流。唐及五代時,已出現詞這一形式,但詞的成熟與發(fā)展則在宋代。詞的最初特點是以詩文配上曲調,可以演唱。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牌”,依調填詞為“倚聲”。宋詞又有曲、雜曲、曲子詞、樂府、琴趣、樂章、長短句等稱謂。因曲調節(jié)拍的不同,又區(qū)分為令、引、近、慢等。
● 詞牌: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有一千多種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yōu)榱吮阌谟洃浐褪褂?,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稱為“詞牌”。
● 闋:詞的一段稱一闋,前一段稱“上闋”,后一段稱“下闋”。
● 元曲: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二者的區(qū)別在于雜劇屬于戲劇,以曲詞為主,有角色,有故事,而散曲不是戲劇的組成部分,沒有科白,不用角色表演。
● 志怪小說:中國古典小說形式之一,以記敘神異鬼怪故事傳說為主體內容,產生和流行于魏晉南北朝,與當時社會的宗教迷信和玄學風氣以及佛教的傳播有直接的關系。志怪,就是記錄怪異,主要指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以記敘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也可包括漢代的同類作品。
● 志人小說: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指魏晉六朝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記載歷史人物的傳聞軼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軼事小說。數量上僅次于志怪小說,是在品藻人物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形成的。
● 唐傳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說,內容多傳述奇聞異事,后人稱為唐人傳奇,或稱唐傳奇。唐傳奇在經過發(fā)軔期的準備以及興盛期之后,在晚唐時期開始衰落。唐傳奇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說,發(fā)展成為一種以史傳筆法寫奇聞異事的小說體式。唐傳奇內容更加豐富,題材更為廣泛,藝術上也更成熟。
● 宋話本:宋代,隨著說話活動的日益興盛,在書場中流傳的故事越來越多,而以口傳故事為藍本的文字記錄本,以及受說話體式影響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見其多。后世統(tǒng)稱為“話本”。其中代表作品有《簡帖和尚》《錯斬崔寧》等。
● 章回小說:長篇小說的一種,中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講史話本發(fā)展而來。講史說的是歷史興亡和戰(zhàn)爭故事,如《金相平話五種》《五代史平話》《宣和遺事》等。說話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頭有尾地在一兩次說完,必須連續(xù)講若干次,每講一次就等于后來的一回。在每次講話以前,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從章回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字樣,可以看出它和話本之間的繼承關系。
● 詩六義:指《詩經》的“六義”,即“風”“雅”“頌”“賦”“比”
“興”。
古代作家
01
先秦時期
●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又稱尼父、圣父,魯國人,儒家創(chuàng)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儒家經典《論語》20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如《學而》《為政》等,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語錄體散文專集,被列為“四書”之一。
●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jié)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 53篇。
02
戰(zhàn)國時代
●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縣(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其核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向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 列子:名御寇,戰(zhàn)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張貴“虛”,即虛靜、為。著有《列子》八篇,又名《沖虛真經》,《愚公移山》出于此書。
● 莊子:(公元前369—前 286)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蒙(河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現存《莊子》一書 33篇,又名《南華經》。代表作是《逍遙游》。
●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0)名況,字卿,漢時避宣帝劉詢諱,改為“孫卿”,戰(zhàn)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在體系上吸收諸子之長,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他針對孟子“向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 233)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zhàn)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F存《韓非子》55篇,代表作是《五蠹(d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 呂不韋:(?—前 235)戰(zhàn)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 屈原:(公元前339?—前 278)名平,字原,號靈均,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是楚王的同族。他開創(chuàng)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yōu)閭€人獨立創(chuàng)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03
漢代
● 賈誼:(公元前200—前 168)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篇,《新書》10 卷 58篇;代表賦作有《吊屈原賦》《鵬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 劉安:(公元前 179—前 122)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曾“招致賓客方術(舊時總稱醫(yī)、卜、星、相之類技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 司馬遷:(公元前145—前 87)字子長,夏陽(陜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 劉向:(公元前77—公元前 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zhàn)國策》《楚辭》等。
● 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浙江)人,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文學批評家。他的《論衡》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是我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陜西)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二十余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04
三國兩晉南北朝
●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后被封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贰洱旊m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時期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國魏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謚思,世稱陳思王。是文學史上五言詩的奠基人,他自如地運用樂府體裁,大大地開拓了五言詩的境界。宋人輯有《曹子建集》。
●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 陳壽:(233—297)字承祚,安漢(今四川南充境內)人,西晉史學家。著有紀傳體分國史《三國志》。
● 陸機:(261—303)西晉文學家,所著《文賦》為重要的文學論文。
● 干寶:(?—336)字令升。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撰寫出我國第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謚號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歸園田居》《飲酒》等。
● 范曄(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史學家、散文家?!稑费蜃悠蕖贰稄埡鈧鳌愤x自他的《后漢書》。“后漢”即“東漢”。
●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代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體小說集《世說新語》。
● 劉勰(xié):(465—532)字彥和,祖籍莒縣(山東)。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50篇,涉及許多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問題。
05
唐代
● 王勃:(650—676)字子安,龍門(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學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有《王子安集》。
●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浙江蕭山)人。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xiāng)偶書》(七絕)為傳誦名篇。
●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太原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雀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 孟浩然:(689—740),襄陽(湖北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哆^故人莊》(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洞簳浴?五絕)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長安(西安)人,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 王維:(701—761)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著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等;盛唐大畫家,代表作有《藍田煙雨圖》等。“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評價王維之語。
● 高適:(702—765)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有《高常侍集》。
●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出生于中亞碎葉,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許多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代表作有五絕《靜夜思》《秋浦歌》,七絕《望天門山》,五律《送友人》,七古《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有《李太白全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jié)度參軍,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 岑參:(714—770)唐邊塞詩人,原籍河南南陽,官至嘉州刺史。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有《岑嘉州詩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古)。
●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一生潦倒失意,性格孤直,不肯隨波逐流。詩歌能夠反映現實,語言明白淡素、精思苦煉。后人把孟郊、賈島并稱為苦吟詩人代表。蘇軾稱之為“島瘦郊寒”。詩作有《游子吟》《征婦怨》。著有《孟東野詩集》。
●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青年時期做過和尚,號無本。后還俗,曾任長江主簿,人稱賈長江。詩長于五律,多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注重煉字句。與孟郊齊名,有“島瘦郊寒”之稱。“推敲”典故就是由“僧敲月下門”而來。有《長江集》。
●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吨裰υ~》《柳枝詞》等組詩別開生面。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深寓哲理,膾炙人口。
●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邽(陜西渭南)人,唐代詩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有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并序》,還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等。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傳記文《段太尉逸事狀》《童區(qū)寄傳》,雜文《捕蛇者說》,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記《永州八記》?!肚H》出自《三戒》,《小石潭記》為《永州八記》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長于歌行體,善于馳騁奇特的想象,運用綺麗的詞語,塑造新穎的意境,形成獨特的風格,是李白之后最突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鬼”之稱。代表作有《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雁門太守行》等。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西安)人,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有《樊川文集》。
● 李商隱:(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原籍河內(河南沁陽),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代表作有《無題》《賈生》《夜雨寄北》等。
● 李煜:(937—978)五代時南唐國君,著名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徐州人,世稱李后主。能詩文、音樂、書畫,尤以詞著名。其詞善用比喻,情景交融,語言清朗而富有韻律,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對詞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等。
06
宋代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號文正。名詞《漁家傲》反映了邊塞生活。貶為鄧州知州時寫了名篇《岳陽樓記》。
● 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行老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個專業(yè)詞人,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有《樂章集》。
●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江西)人。北宋詞人,名作有《踏莎行》《浣溪沙》。
●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對浮靡文風,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新體裁,對后世詩歌理論發(fā)展有一定影響。
●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祐集·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他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的影響深遠。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 蘇轍(zhé):(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眉山(四川)人。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作作品以議論文為主,文章汪洋淡泊,說理清晰有力。代表作有《上樞密韓太尉書》《黃州快哉亭記》。有《欒城集》。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也稱王文公。臨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其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文公文集》。
● 司馬光:(1010—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山西)涑冰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在學術上有不朽貢獻,用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一部編年體的通史《資治通鑒》。宋神宗因“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賜名。
●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他的《夢溪筆談》(26 卷)是用筆記文體裁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 李清照:(1084—1151?)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也是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代表作有《如夢令》《醉花陰》等,另有《李清照集》。
●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世傳誦,《訴衷情》《釵頭鳳》是很有藝術特色的詞,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另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 姜夔(kuí):(1155—1221)宇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音樂家。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江西)人,南宋大臣,愛國政治家、文學家,其代表作《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皆為后人傳誦。有《文山先生全集》。
07
元代
● 關漢卿:(1219—1301)名一齋,號已齋叟。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并稱“元曲四大家”。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為《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 王實甫:(約1260—1336)戲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所作雜劇《西廂記》被稱為雜劇之冠。
● 馬致遠:(?—132后)號東篙,一說字千里,大都(北京)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所作雜劇15種。代表作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
● 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山東)人,元代散曲家。其散曲多寫棄官后的田園隱逸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較為有名的是《山坡羊·潼關懷古》,有散曲集《云莊休閑自適小樂府》。
● 睢景臣:揚州(江蘇)人,元代散曲家。今存《高祖還鄉(xiāng)》一篇,以大膽辛辣之筆嘲弄封建帝王的尊嚴,頗具諷刺文學的特色。
08
明
●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水滸》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是描寫我國古代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
●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創(chuàng)作,撰有十七種通俗演義,代表作《三國演義》,最早為明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歷史章回體小說,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小說, 全書一百二十回。
●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震川,昆山(江蘇)人,后徙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六十歲中進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于敘事,代表作《項脊軒志》。有《震川先生集》。
●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稱《還魂記》)。劇作多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洲(江蘇蘇州)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豆鄨@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恒言》,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除此之外,他還寫了長篇小說《平妖傳》,改寫了《新列國志》,編輯民歌《桂枝兒》《山歌》等。
● 張溥(pǔ):(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太倉(江蘇)人,明末文學家。崇禎初年始創(chuàng)愛國文學社“復社”,從事文學和政治活動。《五人墓碑記》選自他的著作《七錄齋集》。
●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淮安)人,明代小說家。四十多歲中貢生,官僅至縣丞,因恥于折腰而罷歸,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第一部神話長篇小說《西游記》,寄托了他濟世匡時的愿望,是積極浪漫主義的杰作,其藝術性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09
清
● 孔尚任:(1645—1704)清代戲曲作家。字聘之、季重,號東瑭、岸堂、云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歷時十余年,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
●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為桐城派創(chuàng)始人,官至禮部右侍郎。論文提倡“義法”,即言之有物有序。散文多為經說、序跋、書信、碑傳等應酬之作。
●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五十五回。
●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曾任知縣,辭官后于江寧(南京)小倉山下修筑隨園定居,自號倉山居士。《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詩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 曹雪芹:(約1715—約1764)名霑,字夢阮,號雪芹,祖籍豐潤(河北),生于南京,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chuàng)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為高鶚所續(xù)。全書一百二十回,屬于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 姚鼐(nài):(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桅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闡明儒家的“義理”,即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論?!兜翘┥接洝愤x自《惜抱軒詩文集》,其中“雪中觀日”一段,尤為后世稱道。
● 龔自珍:(1792—1841)一名鞏祚,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官至禮部主事,后辭職南歸。精于經學、文學和史地學,為“今文學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運動先驅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三百一十五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有《龔定庵全集》。
古代作品并稱
● 四書五經:“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書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 春秋三傳:指《左氏春秋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 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被稱為“正史”,清代乾隆年間編定。其中《史記》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斷代史。具體指《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后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后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 風騷:《詩經》和《楚辭》的并稱?!对娊洝分械摹秶L》,《楚辭》中的《離騷》,文學成就最高,對后世文學影響極大,故常以“風騷”并舉。《詩經》和《楚辭》分別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后代也用“風騷”來泛指文學,在文壇居于領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領先叫“領風騷”。
● 九章:屈原九篇作品的總稱。它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這九篇作品非一時之作,是后人輯錄時加上“九章”這一名稱的。這九篇作品的內容主要反映了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及悲憤心情,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濃厚的抒情意味。
● 九歌:《楚辭》的篇名。“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中的《九歌》,是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編或加工而成的,共11篇,即《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秶鴼憽芬黄?,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zhàn)死的將士;其他多數篇章,則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和所求未遂的哀傷。
● 樂府雙璧:指《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赌咎m詩》又稱《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焦仲卿妻》,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長篇敘事詩。
● “三吏”與“三別”:指唐代杜甫的六首詩。“三吏”為《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為《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 三戒: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三篇寓言,即《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這三篇動物寓言都用擬人的手法寫成,篇幅短小而故事完整、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膩而用語簡練。其中對于動物的心理、神態(tài)的刻畫尤其生動傳神。
● 永州八記: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漫游山水、搜奇探勝的
八篇記游體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 元雜劇的四大悲?。褐戈P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
● 荊、劉、拜、殺:元代南戲《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的合稱,也被稱為四大傳奇。四部中以《拜月亭》的思想、藝術成就最高。
● 臨川四夢:指明代湯顯祖的四部劇作,即《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它們也稱“玉茗堂四夢”,因作者是臨川人,四劇中都寫到夢境,故名。其中以《牡丹亭》最為優(yōu)秀。
● 三言二拍:“三言”是指明代馮夢龍在廣泛收集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的基礎上,經過加工編寫成的《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說集。“二拍”是指明代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響下而編寫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兩個擬話本集子。“三言”和“二拍”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最高成就,不僅在當時的文壇上享有盛名,而且對后世文學也有不小的影響。
● 明代中期三大傳奇:指李開先的《寶劍記》、梁辰魚的《浣紗記》和王世貞的《鳴鳳記》。
● 一、人、永、占:指明末清初李玉早期的四部劇作,即《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占花魁》。
● 中國十大才子書:《三國演義》《水滸傳》《好逑傳》《平山冷燕》《玉嬌梨》《西廂記》《琵琶記》《花箋記》《斬鬼記》《駐春園》。
● 四大譴責小說:指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關于古代文化常識之賞文學相關文章:
1.古代知識
4.詩經內容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