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么意思含義
三伏天,是出現(xiàn)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大家知道三伏天具體是什么意思嗎?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關(guān)于三伏天的含義,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出現(xiàn)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nóng)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nèi)。三伏是中原地區(qū)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huán)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磥恚粘霈F(xiàn)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xiàn)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是哪三伏: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tǒng)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每年三伏天出現(xiàn)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jié)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我國傳統(tǒng)的推算方法規(guī)定,夏至以后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guī)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jié)氣后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xiàn)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shù)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三伏天身體最怕的6件事
1、頸椎最怕吹
2、喝水最怕快
3、眼睛最怕曬
4、晨練最怕早
5、家里最怕灰
6、腸胃最怕涼
三伏天如何養(yǎng)生
1. 養(yǎng)氣
暑天容易傷氣,這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所以,伏天養(yǎng)生尤其要注意“養(yǎng)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
2. 養(yǎng)心
夏天出汗多、傷心陰、耗心陽。所以,夏天是心臟最累的季節(jié),人五臟之中的心與夏相應(yīng),故夏季人們當以養(yǎng)心為主。有心臟病史的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
3. 健脾
夏天沒胃口、沒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會引發(fā)很多問題。
4. 祛濕
夏天多暑多濕,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xiàn)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脹、肢體困重等癥狀。暑濕之氣乘虛而入,老人、兒童和體虛氣弱者很容易心氣虧耗,出現(xiàn)中暑癥狀。
5. 解暑
三伏天溫度高、濕氣重,解暑祛濕不可少。
6. 清火
夏天與“心”相應(yīng),人到夏天都上“心火”,而這也是對身體最大的消耗。這個心火有時會導致口瘡、心煩、失眠等病癥。
7. 清熱解毒
夏季容易使人熱毒過盛,養(yǎng)生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清熱解毒。
8. 安眠
夏天晝長夜短,且夜間溫度也較高,導致一些人夜間休息得不好。根據(jù)中醫(yī)的說法,如此“陰陽失衡”,會加大心血管疾病的發(fā)作風險,如高血壓患者易血壓升高,心絞痛患者發(fā)作頻率提高。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含義相關(guān)文章:
★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 處暑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