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消暑食物及養(yǎng)生之道
一般說來,大暑節(jié)氣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shù)最集中的時期,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出現(xiàn)最頻繁的時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大暑的消暑食物及養(yǎng)生之道,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暑節(jié)氣的消暑食物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1:荷葉
荷葉味苦性平,氣清香,善清暑邪以化濁。夏日如以鮮荷葉包粳米蒸飯,或以鮮荷葉泡茶,均有清暑利濕之良效。老冬瓜鮮荷葉解暑湯是廣東民間傳統(tǒng)的消暑飲食湯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鮮荷葉和赤小豆組成。
將荷葉泡水喝,如果選擇的是干荷葉,那么最好選擇那些太陽暴曬之后曬干的荷葉,而不應該選擇晾干的荷葉,因為晾干的更加容易出現(xiàn)發(fā)霉變質的情況,服用之后容易對身體造成損害。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2:蓮藕
蓮藕具有健脾開胃、養(yǎng)心安神、補血益氣的功效,是夏季良好的消暑清熱食物。蓮藕還能促進胃腸蠕動,從而達到健脾養(yǎng)胃、消脹順氣的作用。
要選擇肉質比較肥厚、顏色也比較白的蓮藕,一些發(fā)黑或者散發(fā)出異味的蓮藕千萬不能買。除此之外,不能用鐵鍋烹飪蓮藕,因為這樣燒出來的蓮藕不僅顏色發(fā)黑賣相不好,口感上也會比較差。最好能使用砂鍋,這樣烹制出來的蓮藕口感會更好。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3:茶水
喝一杯熱茶是解暑的法寶。飲用熱茶能促使毛孔張開,促進汗腺的分泌,還可以利尿,有助于降溫。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熱茶的降溫能力大大超過冷飲制品,是消暑飲品中的佼佼者。
檸檬配綠茶,口味清新酸涼,尤其適合夏天飲用。將泡好的綠茶放至可入口溫度后,加進一兩片切好的檸檬,或者滴入幾滴檸檬汁。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4:鴨肉
俗話說:“防苦夏吃吃鴨”。鴨肉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yǎng)料,而且能防治疾病。鴨屬水禽,性寒涼,從中醫(y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fā)熱、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選購鴨肉時先觀色,鴨的體表光滑,呈乳白色,切開后切面呈玫瑰色,表明是優(yōu)質鴨,如果鴨皮表面滲出輕微油脂,可以看到淺紅或淺黃顏色,同時內的切面為暗紅色,則表明鴨的質量較差。變質鴨可以在體表看到許多油脂,色呈深紅或深黃色,肌肉切面為灰白色、淺綠色或淺紅色。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5: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熱、消暑、生津、清心、明目。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苦瓜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yǎng)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還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fā)熱、痢疾、痱子等。
如何挑選苦瓜:首先,要挑紋路密的,這樣的苦瓜苦味濃,苦瓜素越多;而紋路寬的苦味就淡。 其次,苦瓜身上一粒粒的小疙瘩也是判斷瓜好壞的特征。一般來說,疙瘩顆粒愈大、愈飽滿,表示瓜肉愈厚,反之則瓜肉較薄。 苦瓜以翠綠色為佳,如果開始發(fā)黃則代表已經過熟,果肉不脆了。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6:絲瓜
中醫(yī)認為,絲瓜性微寒,味苦微甘,有清熱降火、涼血解毒、祛風通絡、行血脈、化痰、下乳汁的功能。中醫(yī)常用其治療熱病、咳喘、胸脅疼痛,以及婦女月經不順和產后乳汁不通等癥。因此絲瓜是亦食亦藥的一種蔬菜,尤其適合夏季吃。
選擇絲瓜要看外觀,不要選擇瓜形不周正、有突起的。絲瓜在烹制時應注意盡量清淡、少油,可勾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以保持其香嫩爽口的特點。炒絲瓜吃時最好去皮,一是去掉渣子,二是減少藥害,防止污染物藏在表皮,減少對人體的傷害。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7:西瓜
西瓜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它的口感好,更因為它的功效,如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尿通便等。西瓜屬于寒性的瓜果,在西天炎熱的天氣中,吃一點寒性的食物是能夠進行解暑的,對于很多發(fā)熱、心煩氣悶的人來說,吃一點西瓜是能夠降火的。
不論什么品種,瓜皮紋路清晰,色澤光亮,瓜蒂和瓜臍部位向里凹入,而且瓜藤根部粗壯的是好瓜;瓜皮光滑、手感結實的是好瓜;熟了的西瓜分量相對較輕,同一品種、體積差不多大的西瓜,越輕的越好;將西瓜托在手中,用手指輕輕彈擊,發(fā)出”咚咚“的清脆聲,而且托瓜的手感覺顫動的為好。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8:蓮子
蓮子既能健脾又能養(yǎng)心,是一種非常平和的藥物,蓮子心則可以清熱降心火。蓮子有清心除煩、健脾止瀉的作用,還能夠養(yǎng)心安神,對于夏季由暑熱引起的心煩不眠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蓮子殼的顏色的確代表了蓮子的新鮮程度,但并不代表變褐色的蓮子就不好。還嫩青的蓮子是剛采摘不久的,更為清甜,但口感上不夠“粉”,需要烹飪的時間較長。有著褐色斑點的蓮子表明已經采摘有一定時間,而完全變褐的蓮子則是“老”了,口感不如新鮮的清香,但口感更“粉”,無需烹飪太長時間。因此市民可以根據(jù)口感喜好購買不同新鮮度的蓮子。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9:冬瓜
中醫(yī)認為,冬瓜味甘、微寒、無毒,有清熱毒、利小便、止渴除煩、祛濕解暑的功效,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連皮一起煮湯,效果更明顯。
好的冬瓜外形要勻稱、沒有斑點,肉質較厚、瓜瓤少。用手掂一下,分量重的水分足、肉厚瓤少,是好冬瓜;分量輕的肉質疏松、水分不足、瓜瓤較多。做炒冬瓜,要挑深綠皮的。這種冬瓜表皮光滑,肉質厚實,炒著吃不容易出湯;煮冬瓜湯可選淺綠皮的,這種冬瓜表皮白霜較多,肉質薄且松軟,容易入味。
大暑節(jié)氣消暑食物10:綠豆
說到夏天解暑的食材,最先想到的就是綠豆了,中醫(yī)上說:“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腫脹“。
鑒別綠豆品質的好壞,主要有兩點,一是看外觀和色澤,優(yōu)質綠豆外皮蠟質,子粒飽滿均勻,很少破碎且不含雜質;二是聞氣味,向綠豆哈一口熱氣,然后立即嗅氣味,優(yōu)質綠豆具有正常的清香味,無其他異味。
大暑節(jié)氣的養(yǎng)生之道是什么
防皮膚病及食物中毒
三伏天濕熱交蒸,細菌、病毒繁殖快,皮膚病發(fā)病也增多,如濕疹、癢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屋內要多通風,坐公交車后要洗手。
此節(jié)氣細菌繁殖極快,易致食物中毒,癥狀主要是發(fā)熱,寒戰(zhàn)、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要盡快看醫(yī)生。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注意滅蠅,不吃不干凈的飯菜。最好當天的飯菜當天吃,隔夜飯菜要煮沸、熱透。
防暑清補喝粥煲湯
大暑養(yǎng)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yǎng)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參、太子參、黃芪;健脾養(yǎng)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在大暑當日或在高溫暑熱時,廣東民間傳統(tǒng)煲荷葉冬瓜湯進飲以防暑養(yǎng)生,其組成還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燈芯花、豬苓、澤瀉、土茯苓等,或淡飲或為甜湯,亦可煲豬骨。
養(yǎng)脾胃避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三伏天因天熱下降,地濕上升,濕熱交爭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癥狀不思食(納呆)、惡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膩、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養(yǎng)脾胃可服藿香正氣丸(水),醒脾化濕,或薏仁、白扁豆、荷葉、粳米粥以養(yǎng)脾胃,或輔以香砂養(yǎng)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夏天暑氣比較重,舌苔容易比較厚,中醫(yī)認為舌苔厚代表濕氣重,腸胃中濕氣重后就沒胃口,嚴重者有胸悶,惡心,胃口不好,四肢無力,這是中醫(yī)講的濕熱癥,需要清理。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夏天可吃清理藥,清理暑濕,這樣人體就比較舒服了。
大暑是三伏天嗎
大暑和三伏是兩個概念,大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而三伏的概念是根據(jù)節(jié)氣和干支共同決定的。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就是說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頭伏開始,每10天算是一伏,入伏后頭10天是初伏,第二個10天是中伏,第三個10天是末伏。
我們古代的干支紀年法,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個時辰都用干支來表示,這叫生辰八字。夏天之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是看夏至之后的每天的干支,每10天會有一個庚日,第三個庚日,有可能是夏至之后的第20天至30天之間,所以每年都是不固定的。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后,雖然白天漸短,黑夜?jié)u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fā)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于散發(fā)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散發(fā)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xiàn)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節(jié)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jié)氣,古書《二十四節(jié)氣解》中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這足以說明了這個節(jié)氣的炎熱程度?!按笫睢逼陂g之所以炎熱至極,是因為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于夜間散放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最為炎熱。
頭伏、二伏,橫跨大暑,一般為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三伏時雖已立秋,但天氣仍然炎熱,因而又有“秋老虎”之稱。因一伏、二伏、三伏天都很熱,所以稱“熱在三伏”。
大暑的消暑食物及養(yǎng)生之道相關文章:
大暑的消暑食物及養(yǎng)生之道
上一篇:大暑的養(yǎng)生禁忌及常識
下一篇:大暑的傳統(tǒng)食俗及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