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是誰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的最著名的的哲學家,教育家,為世界歷史做出了很多大的貢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家亞里士多德的簡介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亞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關于亞里士多德的故事有多則,其中“沮喪的妒忌者”講訴的就是亞里士多德的故事。話說,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呂克昂學院教學時期,經常和學生們在一起探討人生哲學。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亞里士多德:“為什么心懷嫉妒的人總是有低落而沮喪的心情呢?”亞里士多德聽完學生的提問后,回答道:“心懷嫉妒的人不但要承受自己的失敗和挫折,同時還承擔著別人的成功,所以他總是以沮喪的心情示人。”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一位宮廷醫(yī)生,亞里士多德出生后,父母十分重視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十七歲時,被父親送往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修學。由于亞里士多德天資聰穎,并且勤奮刻苦,因此很受老師柏拉圖的重視。柏拉圖擔心亞里士多德誤入歧途,便對亞里士多德說:“要給你戴上韁繩。”言下之意就是,亞里士多德思維敏捷,不同于一般人,如果不嚴加管教的話,亞里士多德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
雖然亞里士多德很尊敬柏拉圖,但是在學術問題上,亞里士多德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所以,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柏拉圖晚年間,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因為學術觀點不同,所以經常發(fā)生爭吵。等到柏拉圖去世后,亞里士多德又在柏拉圖學園呆了兩年時間,等到新領導上任后,亞里士多德便離開了雅典。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fā)展。在教學方法上,亞里士多德重視練習與實踐的作用。如在音樂教學中,他經常安排兒童登臺演奏,現場體驗,熟練技術,提高水平。在師生關系上,亞里士多德不是對導師一味言聽計從,唯唯諾諾,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敢于思考、堅持真理、勇于挑戰(zhàn)。他那“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品格,鼓舞著他把柏拉圖建立起來的教學理論推進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亞里士多德的教學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論、認識論及其對于兒童身心發(fā)展考察的基礎之上的。他把人的靈魂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非理性靈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覺、欲望等,二是理性靈魂,其功能是思維、理解、認識等。他認為在人的認識過程中,靈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覺和思考。靈魂借助于感覺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覺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而承認感覺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認為感覺在這里只起到一種誘發(fā)的作用,真理和知識只有通過理性的思考才能獲得。因此,亞里士多德的教學目的是發(fā)展靈魂高級部分的理性。
亞里士多德為其哲學學校設立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他主張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且在不同時期各有所側重。幼兒期以身體發(fā)展(體育)為主;少年期以音樂教育為核心、以德、智、美為主要內容;高年級要學習文法、修辭、詩歌、文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以及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等學科。但不管怎樣,重心都應放在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上。他特別強調音樂在培養(yǎng)兒童一般修養(yǎng)上的作用。認為音樂具有娛樂、陶冶性情、涵養(yǎng)理性三種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煉心智、塑造性格、激蕩心靈,進而通過沉思進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體育教學中,他不同意教師只讓學生進行嚴酷甚至痛苦的訓練,要教“簡便的體操”和“輕巧的武藝”,著重于讓兒童身體正常發(fā)展。
亞里士多德的歷史評價
作為一位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貢獻無人可比。但他的成就遠不止于此。他還是一位真正哲學家,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德、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他的研究課題之一搜集各國的憲法,并依此進行比較研究。
在哲學方面,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文化根本傾向以至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上古及中古時期,他的著作被譯成拉丁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來文、德語和英語。以后的希臘學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庭rl]的學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伊斯蘭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羅伊,將伊斯蘭的傳統(tǒng)學說與亞里士多德的理性主義融合成自身的思想體系。最有影響的猶太教思想家邁蒙尼德,用理性主義解釋猶太教義,在調和科學、哲學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亞里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他是最后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他以后,許多科學家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但是如果以現在的標準衡量,亞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顯得有些極端。例如,他贊同奴隸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認為這是自然界的安排(當然,這些思想是他所處時代的寫照)。
隨著亞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斷被發(fā)現,中世紀出現了一個研究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新時代,學者們以此作為求得各方面真知識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習慣于對過去和同時代的理論持批判態(tài)度,提出并探討理論上的盲點,使用演繹法推理,用三段論的形式論證。
亞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識于一身,在他死后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tǒng)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他的思想曾經統(tǒng)治過全歐洲。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
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是誰相關文章:
1.亞里士多德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