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軍事理論4000字以上論文
大學生軍事理論4000字以上論文
軍事理論課是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在培養(yǎng)和提高人才素質、思想作風素質、身心素質以及軍事素質等方面,軍事理論課程有著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大學生軍事理論4000字以上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生軍事理論4000字以上論文篇一
《鴉片戰(zhàn)爭后中日兩國發(fā)展迥異的思想特質》
摘 要: 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日兩國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受列強壓迫的國家,而日本卻逐漸興起,成為亞洲列強,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文章旨在分析其中的思想原因。
關鍵詞: 鴉片戰(zhàn)爭 中國 日本 發(fā)展迥異 思想原因
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即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清政府割地賠款,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矛盾、革命任務隨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鴉片戰(zhàn)爭客觀地給中國帶來了些許進步的元素,如:鴉片戰(zhàn)爭強行打開了中國腐敗、落后和封閉的大門,帶來了歐洲的現(xiàn)代文明和技術,等等。但是,這沒有改變中國被侵略、被壓迫的命運,中國由此進入極其黑暗的時代。反觀日本,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為“天賜之鑒”,開始積極準備與西方列強的預期接觸,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加強海防、主張改革內政等。這為日本后期的明治維新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那么中日兩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為何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其思想原因是什么?本文旨在從思想方面論證兩國鴉片戰(zhàn)爭后發(fā)展迥異的必然性。
一、儒學對中日兩國的影響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指導思想為歷朝歷代所繼承,清朝也采用了這一統(tǒng)治思想。“尊孔尚儒,提倡儒學,以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統(tǒng)一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是清朝統(tǒng)治者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舉措”。[6]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在客觀上有利于保留古代文化,有利于繼續(xù)發(fā)揚傳統(tǒng),在倫理道德方面要求人們遵從禮樂等級制度,要求人們維護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等等,對于維護太平盛世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儒學日趨僵化,不具備近代學術的許多基本屬性,使清末改革思想推遲出現(xiàn),自身也過早衰亡。其反作用也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走向盡頭的清朝,其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儒學使清朝形成了因循守舊、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風,阻礙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學派曾經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但在其長期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利用,逐步發(fā)展為禁錮人們思想的枷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1]
正是由于儒學思想的消極影響,清朝統(tǒng)治者對鴉片戰(zhàn)爭前世界的局勢一無所知,恪守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自命“天朝上國”,沉醉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子里,而鴉片戰(zhàn)爭的一聲炮響打破了這個“神話”,也驚醒了那些沉睡的中國人。雖然當時的統(tǒng)治者或多或少地認識到了自身所處的不利地位,但仍然想照舊統(tǒng)治下去,卻不愿革新自強,其主要原因仍可以從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來尋找。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當時的統(tǒng)治者沒有形成革新自強的意識,他們所想的是只要天下太平,割地賠款也無所謂,但是西方列強是不會讓他們如愿的,在槍炮轟鳴聲中中國開始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而儒家思想作為其統(tǒng)治思想在其中所起的消極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的儒學思想在江戶時代開始盛行,并逐漸代替了其他各種思想成為日本占主導地位的統(tǒng)治思想。“朱子學在江戶時代取代了以前的佛教,成為主要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可以說,日本是通過朱子學才懂得倫理思考”。[2]儒學思想發(fā)展到幕府統(tǒng)治時期也一度被統(tǒng)治者作為統(tǒng)治工具而利用,也如同在中國一樣在一段時間內也成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阻礙。但是在日本卻出現(xiàn)了與中國不同的現(xiàn)象,日本的有志之士在面對日本的民族危機時首先想到的是推翻幕府統(tǒng)治和革新自強,同時他們也開始批判并改造儒家思想為其從事的倒幕運動服務。
日本儒學對中國儒學進行了取舍、改造和發(fā)展,在文與武、孝與忠、禮義與功利、自我修養(yǎng)與實用、復舊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中日儒學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日本儒學在體系上還與其固有的神道及兵學結合,并發(fā)展到與西學融合,雖然在中世紀它一度成為政治道德的主導思想,但隨著西學的漸入,其地位很快下降,且在民眾中沒有多少市場。正因為近代以前中日儒學有上述不同,所以對兩國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也不相同。[3]
二、西學對中日兩國的影響
1.在國內
中國接觸歐洲近代文化的開始時間與日本相差無幾,但從接觸西學的群體來看,中國基本上限于宮廷和官僚,未遍及于民間,而在日本則滲透到民間。從對近代歐洲文化的研究和傳播來看,在中國主要是傳教士在宮廷中從事譯書,而在日本則是由幕府與諸藩組織翻譯西書,同時民間也出版翻譯的西書。從吸收西學的內容來看,日本在18世紀蘭學興起后,所學的東西要比中國廣泛得多,譯書的數(shù)量與質量也都優(yōu)于中國。[4]
19世紀60年代前后,西學在日本的傳播要比在中國及時有效得多。日本引進和仿制西方近代化武器裝備的活動從中國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便開始了,而中國相似規(guī)模的活動一直到太平天國對清廷構成致命威脅時才被迫開始。宣傳“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海國圖志》,在日本引起廣泛共鳴,在中國卻沒有發(fā)揮同樣的影響力。西學在日本更為及時而有效的傳播,對日本的改革產生了重要作用。[5]
由此可見,在兩種思想的運用上,中國是被迫引進西方文化,而日本則是主動積極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
2.走出國門
日本對于東西文明碰撞的回應要激烈得多,向西方學習也是由衷的,“既無故慮,即不以為恥”(美國賴肖爾語)。更有極端者,一些日本學者為過去推崇中華文化而感到慚愧、痛苦不堪,這種全盤否定其道德之源、進化之源――中華文化的論調當然是虛無主義的,但反映了日本文化淡理念糾辯重實利實用的務實作風和趨新、善變的傳統(tǒng)。“脫亞入歐”的始作俑者福澤渝吉于1885年發(fā)表《脫亞論》,主張:“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文明國家共進退。”為盡快融入西洋文明,猶如當年“遣唐使”絡繹不絕到東土求經,日本人現(xiàn)在又絡繹不絕地遠涉重洋前往歐美――新的精神故鄉(xiāng)尋求富國強兵之術。最有影響的一次當數(shù)巖倉使節(jié)團,1871年9月明治政府派遣右大臣巖倉為全權大使的龐大使節(jié)團出訪歐美,正式成員有48人,使節(jié)團按考察的不同內容編成三組,第一組研究國家制度、法律理論,考察議會、法院的體制及工作情況,第二組研究貿易、鐵路、郵電等公司、工廠的規(guī)章制度,第三組研究教育規(guī)章和方法。使節(jié)團歷時一年零九個月,耗資百萬,先后訪問了美、英、法、荷等十二國。使節(jié)團成員們徜徉在西方文明中“始驚、次醉、終狂”,回國后,將所見所聞與日本實際結合起來,勾勒出了民族騰飛的基本策略:經濟學英國,政治體制、軍事學德國,教育學美國。與日本朝野如饑似渴全面學習西方文明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國政界還喋喋不休于“體”與“用”、“道”與“器”的爭論。由于階級的局限性,李鴻章等人對西學的理解并未超越魏源20年前的認識水平:“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結果呢?在甲午戰(zhàn)爭中,李鴻章耗巨資建成的規(guī)模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艦隊落得個灰飛煙滅的命運。這證明沒有經濟、制度及人的近代化的近代化是片面的、畸形的。
就在東瀛赴歐美人潮洶洶,多得連政府負責官員也“未知如何應付”時,中國人也開始拖著辮子走出國門了。經過中國接受西方高等教育第一人容閎的多年奔波、籌劃,1872年,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第一批官派留學幼童抵美,但這次中國近代史上開風氣之先的留學活動卻以悲劇結束,守舊的駐美公使陳蘭彬、督學吳子登,認為學生離經叛道(剪辮子、改長袍馬褂為西裝、進教堂等),“有以夷變夏之險”,不斷造謠中傷和向朝廷打小報告,1881年清政府愚昧地撤回了全部留學生。就是政府派遣的考察團與日本使團的西行之路也有根本差異,同治初年,“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說:“三十年后,日本其興,中國其弱孚?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yè),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源,其在此孚。”這話深刻地指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缺陷,“徒能考求洋人末務而忘其本也”(曾任清駐英公使的郭嵩濤語)。由此觀之,在沒有新的階級力量產生之前,中國對來自西方文明挑戰(zhàn)的回應是膚淺又軟弱的,長期停留在“器物”層面,布新而不除舊。
綜上所述,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日兩國發(fā)展迥異與兩國不同的思想認識有相當大的聯(lián)系,正因為兩國思想認識如此不同,中日兩國發(fā)展迥異是必然的。當時,中國固步自封,日本卻學以致用;中國唯我獨尊,日本卻取長補短;中國儒學僵固,日本卻對其取舍改造;中國西學只求皮毛,日本卻全面吸收為己所用。因此兩個古老的東方國家接觸西方文明相距僅十余年,但邁向近代化的速度與結果的差異卻是如此驚人。中國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用了近70年,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部分,這期間,喪權辱國,走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扭曲發(fā)展道路;日本則只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就走完了歐美資本主義150―200年走過的道路,20世紀初即顯世界強國端倪。這固然有當時中日兩國的戰(zhàn)略地位和戰(zhàn)略價值不同,中國所遭到的殖民侵略的壓力遠大于日本的原因,但因思想認識的不同而產生的歷史的不同的必然性帶給我們深刻的教訓,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參考文獻:
[1]張秀平.影響中國的100種文化[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
[2]依田熹家.近代日本與中國日本的近代化[M].遼東出版社,2004.
[3]趙云旗.中日儒學比較研究[J].探索與爭鳴,1991.
[4]趙建民.中日兩國的吸收歐洲文化及其“近代化”[J].復旦學報,1990.
[5]王少普.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后西學在中日傳播的比較[J].學術月刊,1990.
[6]劉建強.新編日本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大學生軍事理論4000字以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