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應用論文
課堂教學應合理運用學生的心理,對課堂的違紀行為作出最小干預、言語干預、反復提醒、咎由自取遞進的模式干預,營造一個理想的課堂環(huán)境,給學生一個寬松的課堂,還教師一個輕松的心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應用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應用論文篇一
《淺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應用》
摘 要:課堂教學應合理運用學生的心理,對課堂的違紀行為作出最小干預、言語干預、反復提醒、咎由自取遞進的模式干預,營造一個理想的課堂環(huán)境,給學生一個寬松的課堂,還教師一個輕松的心情。
關鍵詞:課堂教學;心理學;運用
對一個教師來說,他的主要活動是上課,是和學生們進行交流,而在職業(yè)類學校,教師們所接觸到的學生大部分是一些所謂的“問題生”,有的成績不佳,帶有嚴重的厭學情緒,有的非常有個性,能把青春期的叛逆性發(fā)揮到極致,所以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教師來說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學生聽從教師的安排與指揮,并不完全是困難的事。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在課堂教學中同樣適用。如果教師能在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就和學生們約法三章,接下來的工作便能順利很多。約定的內容可以是:上課遲到進來要喊報告;作業(yè)要獨立完成,按時上交;上實驗課的時候要聽從指導教師的安排,尤其是在涉及用電安全、學校財務損壞等問題時,一定聽從教師指揮,否則要承擔相應的后果等。
與學生達成協(xié)議,教師首先要遵循三條原則:首先,課堂規(guī)則的數目不宜過多;第二,課堂規(guī)則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有意義的,公正的;第三,對規(guī)則要有清晰的解釋,并明確教給學生。在確立相應規(guī)則時也可以讓學生共同來參與,提高學生的參與感。我相信這樣的做法對以后的執(zhí)行工作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一些優(yōu)秀教師給了學生主動權,讓他們參與制定課堂規(guī)則,但教師們要始終明白自己才是最終的領導者與決定者。他們確定了這些規(guī)則并要求學生去執(zhí)行。教育學家認為,遵循課堂規(guī)則和程序可以算作學生的第二天性。但對于相當一部分進入職業(yè)院校的學生來說,這個第二天性是非常薄弱的甚至是不具備的,所以教師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處理相應問題。但是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可以通過分層次的方法來進行。教師始終要遵循一個宗旨,即尊重學生。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要懂得保護學生應有的權利,尊重他們的人格以及自尊心,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處理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處理方法:
一、最小干預法
最小干預原則:即有效但不中斷正常的教學活動。一般有經驗的老教師都會有幾招這樣的有效干預。比如發(fā)現有學生在課堂上看課外書,則會邊教課邊走到該學生跟前,把書合上,或悄悄拿走,讓別的學生盡量不發(fā)現;或者發(fā)現個別學生在說話時,走到他們跟前講課,并用手指點點課桌,以示提醒;有的甚至用眼神,就可以提醒學生不要上課聊天。這些都屬于非語言的最小干預。
二、語言干預法
用語言進行干預,表揚做得好的個別學生,以此來提醒做得不好的學生或表揚大部分學生來干預沒做好的學生的行為;進而就是直接提醒,比如:“××同學,自己做,不要和別的同學商量。”
三、反復提醒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應用非語言干預、強化其他學生的良好行為,或者予以簡單的言語提醒,都能夠消除一些輕微的不良行為。然而,有時學生故意不按教師的要求去做,或者與教師辯解、找各種借口等,想以此來試探教師的決心與忍耐力。如果學生了解到教師說話算數,說到做到,并且采取適當的措施來營造一種秩序良好的、具有建設性的課堂環(huán)境,他們的試探將會停止。但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試探進行阻止并遭到失敗,則會導致學生更加肆意妄為,這樣就需要進一步的策略,首先用到的是反復提醒。如何來做到合理的反復提醒,這個問題很有技巧,很多師生間的矛盾都是因為不合適的反復提醒引發(fā)的。反復提醒的原則是:對于學生任何無關的理由或是狡辯不予理睬并堅定自己的立場。教師首先應當確定自己要求學生做什么,然后反復陳述,直至學生聽從。
學生的辯解或借口無非是想通過與教師的交流來拖延時間、逃避學習,所以要繞開學生的一些借口,不要被他牽著鼻子走,掌握主動權,堅持自己讓學生做的事情,往往就可以解決問題。
四、咎由自取法
如果能在教師和學生間的矛盾最小化時就將矛盾解除,化干戈為玉帛,相信許多教師都愿意看到并愿意為此付出努力,但也有些師生間的矛盾并不能簡單地通過以上幾個方法來解決,那么只能用“咎由自取法”即:要么服從,要么后果自負——咎由自取。比如,課后到教師辦公室接受教育,或者去班主任處,由班主任教育或者處罰(當堂罰站,課后罰背書,通知家長來學校等等)。對學生所做的處罰應該是讓學生感到不舒服,并且盡可能在違紀行為發(fā)生之后馬上出現。要讓學生了解,不良行為之后必然導致某種后果。但是,懲罰的力度過大就容易引發(fā)學生的仇視和敵對態(tài)度,所以,如何控制懲罰的力度是學生能否改變不良行為的關鍵,適
度的懲罰可以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信息,如:“你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我對你的懲罰并不是不尊重你,不給你面子,要你在同學老師面前難堪,只是希望通過一個小小的懲罰讓你體會到一個學生的規(guī)范是多么重要,并且希望今后能有個良好正確的行為舉止……”,從而來達到我們的目的。
從學生方面來看,上課搗蛋的學生,往往是在其他方面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想以課堂搗蛋的方式來引起關注。所以,教師應盡量把問題在小范圍內解決掉,他以后再次發(fā)生錯誤的概率就會減少。教師可以采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方式來懲罰,比如上課的時候并沒有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與其進行言語沖突,而是課后到辦公室處理。最后的處罰是教師停止其感興趣的活動幾天或一周,比如利用其放學后打籃球的時間,將其請至辦公室看書談心等。讓學生受到懲罰,又沒能在班級中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幾次過后,學生自己也會衡量輕重,考慮行為方式了。
當學生不服從要求時,教師在給予懲罰前,必須要想清楚懲罰的實際操作性。比如,罰抄課文十遍,完成后才讓他離開辦公室,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但切忌說一些空泛或模糊的威脅:“你一定要怎樣怎樣,否則讓你吃不了兜著走”或者“你不做,就不要來學校了”。這樣往往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激化問題。同時,當你所說的懲罰(威脅)不能兌現時,學生對于你所說的話將學會不予理睬,當成耳邊風。
作為一名教師,與學生打交道,也是一件藝術活。合理運用學生的心理,給予適當的尊重和理解,作出恰當的處理和懲罰,從最小干預、言語干預、反復提醒、咎由自取,形成一個遞進的模式,給不同程度影響課堂秩序的學生予以不同的處理方式,將營造一個理想的課堂環(huán)境,給學生一個寬松的課堂,還教師一個輕松的心情。
參考文獻:
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7).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中等專業(yè)學校)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