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活的政治論文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可以在生活中感悟。這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生活的政治論文,僅供參考!
關于生活的政治論文篇一
源于生活 回歸生活
摘要: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廣泛應用于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shù)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數(shù)學素養(yǎng) 動手操作 解決實際問題
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廣泛應用于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shù)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如何運用新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shù)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yǎng),是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主題。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shù)學
“數(shù)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數(shù)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數(shù)學教學才能煥發(fā)生命活力。
1.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把教材內容與“數(shù)學現(xiàn)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shù)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循環(huán)小數(shù)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 自然現(xiàn)象“水→汽→云→水”的循環(huán)引出“循環(huán)”的概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2.小學數(shù)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和法則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實例,并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又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
二、讓數(shù)學知識回歸學生生活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 1.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某項數(shù)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例如,在學習了利息后,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利息、利息稅等有關知識,讓學生當家長的小參謀:家中多余的錢怎樣存最合算?并幫助家長 計算利息和利息稅。
2.數(shù)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如學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shù)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其它形狀的行不行?為什么?
3.加強操作,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于實踐。我們經??吹接捎趯W生的感性知識缺乏,出現(xiàn)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數(shù)量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聯(lián)系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在學習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后,我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學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shù)據。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再如,學習了平均數(shù)問題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數(shù)、教師平均年齡,附近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學生在互相協(xié)作活動中, 自然而然地鍛煉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合格的數(shù)學教師,就要學會教給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實現(xiàn)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而不斷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與魅力。
關于生活的政治論文篇二
源于生活 回歸生活
【摘 要】 《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小學階段專門開設的一門德育課程,學習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而傳統(tǒng)的品德教育過重于說教,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我認為,教師只有讓“品德”與“生活”攜起手來,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才能更好地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
【關 鍵 詞】 開放性;生活性;體驗;感悟;回歸
品德是一個人走向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它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對于朋友、對于家庭、對于社會,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綜合印象會讓個人贏得廣泛的尊重,成為其他方面向上的階梯。既然品德對于一個人、一個社會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讓學生們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門都能體現(xiàn)好素質呢?我覺得這與《品德與社會》課怎么上有著重要關系。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課應該生活化。也就是說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并讓學生參與其中,使他們在學后還能將升華后的行為回歸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品德與社會課標也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所以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tài)生成教學目標。也就說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要求不僅根據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生活狀況、身心特點和發(fā)展需求來確定具體教學目標。
二、活動再現(xiàn)生活,讓學生體驗真過程
《新課標》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我們應構建一種活動化的課堂教學。以活動為載體,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方式,幫助孩子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一)聯(lián)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如教師在教學《我要向你學習》一課時,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長補短”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憑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然后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隨機進行價值引導,如誰有過這樣的體驗?這是真正的取長補短嗎?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到真正的取長補短應該是大家一起進步、一起提高的過程。
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再現(xiàn)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信息, 讓學生用心去經歷、體驗,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二)生活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徑
充分挖掘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真實事件的教育價值,把社會基礎知識教學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構建的重要原則。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設置情境,采用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討論交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如曾經我學習《我們的左鄰右舍》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周邊國家的情況,教師在課前便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大組,布置查找印度、韓國、日本、泰國的資料,做好準備。在上課時,教師設置情境:“‘亞洲旅游節(jié)’將要舉行了,請來自四個國家的旅行社的導游來介紹自己的國家。”四個小組的同學在小組長的安排下紛紛展開練習,為做好小導游做準備,一時教室里熱鬧非凡。在匯報交流中,小導游們采用了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的國家,有的用生硬的外國普通話介紹所在國的風土人情;有的用表演的方式,如泰國的“導游”就教大家按泰國的方式和用泰語問好……課堂里笑聲不斷,精彩紛呈。這種活動方式,既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了知識,培養(yǎng)了自信心,真是一舉三得啊。
(三)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又超越學生生活經驗
《品德與社會》課程一方面從兒童身邊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家庭、學校到社區(qū)、家鄉(xiāng)再到祖國、世界,由近及遠,由小到大,逐步展開,擴大兒童的社會視野,拓展兒童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從兒童熟悉的社會現(xiàn)象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漸深化,培養(yǎng)兒童的社會意識,指導兒童的未來生活。
三、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教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貫的、善良的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思品教學產生懷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導功能。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做到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張茂聰. 品德與社會教學導論[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3] 劉文文.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J]. 學校教育研究,2015(4).
看了關于生活的政治論文的人還看了:
2.關于生活的文章
4.生活小常識文章
5.生活情感勵志文章
關于生活的政治論文
上一篇:關于青春的政治論文
下一篇:關于高中時事政治的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