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核心標準
衡量是否太極拳的主要標準,是看它是否符合太極拳的理論。但是,《太極拳論》太深奧,“此論句句切要,并無一字敷衍陪襯,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如果不能悟又如何來掌握衡量。那么,有沒有簡明的話,可以用作區(qū)別太極拳與操的標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辨別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核心標準。
辨別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核心標準
楊公澄甫的“十要”是通俗版的太極拳論,而“用意不用力”這一句,是太極拳生命象征的要領,是經典中的核心。楊澄甫認為,“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一言蔽之,十分精辟。
又說“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用意不用力”即斗智不斗力,是太極拳戰(zhàn)略基礎,這都是太極操不具有的。所以,以此作為區(qū)分太極拳與操的標準,作為提高太極拳的重點要點,是無可爭議的。
“意氣君來骨肉臣”,“用意”是太極拳的統帥。就是要在松沉狀態(tài)下,恰當地運用合符太極拳理的意,去引導內氣運行,由內而外,作出有效的功來。這是門大學問。
辨別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核心標準
太極拳練每一個動作時必須先有意識,也就是意識要先于動作。意識與動作要配合上,每一招式都是如此。初學拳時,以意運形,是低層次的用意,有利于協調形體動作,熟悉勁點勁路。
隨著用意層次的提高,以氣運身,懂得意氣轉換,虛實變化,繼而懂勁。所以,太極拳又稱為“意識運動”。而太極操重形不重意,缺少了“用意”的訓練,所以難以成為“拳”。
陳微明認為“用意”不可少;“若無用意,雖動腰腿,亦亂動而已。”太極操過分強調了形體優(yōu)美,舍去攻防意識,又不講“用意”,變成了柔軟體操,亦亂動而已。
“不用力”,是不用拙力、不用僵力、不用多余之力。“不用力”三字看似簡單,卻極不容易做好。要能真正理解“不用力”,只有學習太極推手,才有可能真正領會“不用力”,才能徹底的“松沉”。否則理解總是膚淺的。所以,太極推手是提高太極拳的重要途徑。
總之,缺了“用意不用力”就不是太極拳,要想練就真正的太極拳,請務必掌握它。
延伸閱讀:
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qū)別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太極拳的門道是什么?
我們看太極拳演練,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師,練拳出神入化、韻味十足,而一般人練拳,雖然打的是太極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總是使人感到平淡無味,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qū)別。
什么是太極拳?什么是“太極操”呢?區(qū)別在哪里呢?
有的書中談到,太極拳是一種輕柔緩慢的拳術,這僅是表面,不是太極拳的全部含義。太極拳,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涵,現在廣為流傳的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各派,均有著各自的理論和特點,但它們有一點是共同的,太極拳是以腰為軸,帶動四肢的運動。我們再來看看廣播體操,廣播體操是以肢體為主的簡單運動。所以,練的是太極拳的套路,而沒有內勁與內動,就只能是“太極操”。也就是說,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看其是否有“內動”,這也就是太極拳的門道。
“其根在腳蹬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指”,也就是說,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動,腳動,那僅是稍節(jié)在動,真正的太極拳,應當是根節(jié)在動,由內動帶動外動,這也正是“節(jié)節(jié)貫穿”的體現。
那么,根節(jié)在那里?在腰上。上肢動作的順序是腰動、背動、肩動、肘動、腕動到手動。下肢的動作是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腰帶胯,胯帶膝,膝帶踝最后達到腳 ,做到輕起輕落,靈活自如。例如:繃、捋、擠、按、采、列、肘、靠、推、分、插等動作,看似手在動,其實都是腰在動,而后帶手臂,最后體現在手上。進退步也是如此,這就是內動。
看一個練拳者的演練水平,不能只是注重于他的腿蹬得有多高,下勢有多低,動作有多漂亮,這僅僅是一個外形,而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內動,是否有太極拳的韻味。我們一定要學習太極前輩留傳下來的精髓,而不僅僅是套路,應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既打出端莊、舒展、漂亮的外形,更要體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內在韻味。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太極拳要繼承,要發(fā)展。學拳要學拳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太極操的水平上。學拳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斷地去學、去悟、去體會,這才能使你在學拳的道路上少走彎路,練出真正的太極拳。
看了“辨別太極拳與太極操的核心標準”文章的人還看了:
6.太極拳意與氣
9.練太極拳的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