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聽聽那冷雨》教案設(shè)計
高中語文課文《聽聽那冷雨》如詩一般的語言深刻的表達了作者對故土的眷念之情,更體現(xiàn)出別樣的語言之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n文《聽聽那冷雨》教案設(shè)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聽聽那冷雨》教案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
2.品味文章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方法】
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余光中《鄉(xiāng)愁》歌曲,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余光中。
余光中,1952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shù)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的創(chuàng)作,以及文藝評論、作品翻譯等,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是當代詩壇健將、著名批評家、優(yōu)秀翻譯家。現(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
余光中的詩文創(chuàng)作及翻譯作品,祖國大陸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xiàn)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并主編臺灣《中華現(xiàn)代文學大系》(1970~1989)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詩卷、戲劇卷、評論卷)。
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并發(fā)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
海內(nèi)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臺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燦的五彩筆》。傳記有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lián)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2.相關(guān)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臺灣,本文創(chuàng)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tǒng)意識和鄉(xiāng)土觀念,抒發(fā)出濃濃的去國懷鄉(xiāng)之感,強烈的思鄉(xiāng)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3.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4.學生討論課文主旨。
5.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明確: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jīng)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tǒng)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時空交錯,句式多變。作者借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托對故國河山與傳統(tǒng)文化的向慕之情。
第一部分(1),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lián)系到祖國;
第二部分(2~14),由“雨”展開具體的想象,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fā)濃濃的相思;
第三部分(15),思緒回到現(xiàn)實,將對故鄉(xiāng)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寫“臺灣的雨”與“大陸的雨”有何不同?
明確:臺灣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大陸的雨景卻是朦朦朧朧,用的詞匯是凄涼、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憶之中。
2. 作者筆下的雨為什么能引起讀者共鳴?
明確: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充分調(diào)動了人的五官感覺,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課文便是一篇富有“感覺性”的文章。課文將雨描繪成糅合了聽覺、觸覺、嗅覺、視覺、味覺的一種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
(“空蒙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聽覺;“嘗涼涼甜甜的雨水”是味覺)
3.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托?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一個“冷”字?
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xiàn)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一是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二是表現(xiàn)作者遠離大陸內(nèi)心產(chǎn)生的凄涼。
4.藝術(shù)特色。
(1)語言方面。
明確:①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②文章用重重疊疊的字句,參差有致的韻語段落,在訴諸讀者感覺時著重了聽覺,充分應用雙聲疊韻,講究平仄,轉(zhuǎn)換同音異字,創(chuàng)造了音樂美。③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shù)睾嫱谐鏊枷肭榫w。
(2)運用古典詩文的運用。
拓展了散文的思維空間。
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這里,余光中將原汁原味的唐宋詩歌組接在一起,絲毫不給人以斧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讀者自然地進入古典的情境,而又從別一扇現(xiàn)代情感的門庭里走了出來。
5.學生再讀課文重點段落,品味語言,體味情感。
四、作業(yè)
課后搜集古詩詞中有關(guān)“雨”的名句。
附:板書設(shè)計
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鄉(xiāng)愁──還是“鄉(xiāng)愁”
“聽雨”為主線──五官
看了“高中課文《聽聽那冷雨》教案設(shè)計”的人還看了:
高中課文《聽聽那冷雨》教案設(shè)計
上一篇:高一語文《囚綠記》公開課教案
下一篇:北京版高中必修二《國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