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崔鶯鶯的形象(2)
分析崔鶯鶯的形象(三)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鐘情,經(jīng)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jié)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敢于在當(dāng)時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之下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美好愿望,《西廂記》確有著驚世駭俗的巨大力量。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shù)青年男女的心。
作者王實甫嘔心瀝血精心塑造出來的女主角崔鶯鶯,是一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鶯鶯既爽直又含蓄,既秉禮又多情,既孝順又剛直,而且頗具反抗心;既稚拙嫻靜,又聰慧靈變而多才多藝,性格非常豐富復(fù)雜。王實甫筆下的鶯鶯,善于考察情人,在情勢變化時敢于和善于主動采取充分必要的措施和行動,追求愛情和維護幸福,打破情場中女方被動不利的格局,居高臨下,靠自己的德美智勇而獲取最終勝利;她鄙視高官厚祿、名利富貴,將愛情看作高于一切;既深謀又遠慮,提醒丈夫高中后勿戀異鄉(xiāng)花草、停妻再娶?!段鲙洝分械您L鶯無疑是一個完美動人且又真實可信的藝術(shù)形象。
《西廂記》粗看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作者卻能寫得復(fù)雜曲折,跌宕有致。情節(jié)的曲折復(fù)雜又用貌似重復(fù)的手段給予表現(xiàn)。尤其是對崔鶯鶯的感情描寫最為細致。從全劇看,圍繞張崔之戀,全劇在組織富有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之主線的同時,前四本的十六出還每出都分解成小的戲劇沖突,其中關(guān)鍵的幾出情節(jié)曲折,甚至一波三折,在情節(jié)描寫上極有魅力。鶯鶯的感情幾波幾折,送簡--賴簡——再送簡——酬簡,看似重復(fù)實則變化莫測。
從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元代是一個較開放的朝代。入主中國的蒙古族封建禮教的統(tǒng)治相對寬松,道德禁忌比較淡泊。在崔、張的愛情上,鶯鶯—直是處于主動的地位。對于自由愛情的追求,她大膽而熱烈,毫不退縮。這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鬧簡和賴簡有關(guān)鍵性的作用。
戴不凡先生在《論崔鶯鶯》一書中寫道:他(王實甫)是在寫一位背著封建家長追求幸福的人物,這個人物的特點就在于她永遠不被老夫人,但也永遠不去正面頂撞一下老夫人,她堅決要做在當(dāng)時世俗觀念教條是“非法”的事,但她總是在利用‘合法”的條件去達到奮斗目標。鶯鶯作為一個貴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許給了鄭恒。在這么一種情況之下居然和一個落寞書生眉目傳情,陷墻酬韻,這對于當(dāng)時的封建社會來說,不但是“非法”的,簡直就是驚世駭俗。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為一旦被老夫人發(fā)覺,其結(jié)局如何,可想而知;對于“治家嚴肅,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來說,怎能容忍親生女兒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傷風(fēng)敗俗”的行為來呢?鶯鶯深知在通往自由愛情的道路上存在著許多坎坷,但她不愿像當(dāng)時社會千千萬萬的女子一樣,成為封建婚姻的犧牲品。鶯鶯性格的典型意義,不只是在于她是封建社會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動邏輯在追求這種生活。老夫人的“賴婚”,使鶯鶯領(lǐng)悟到和張生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戀情轉(zhuǎn)到地下,當(dāng)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實現(xiàn)了。
綜觀全劇,鶯鶯和張生的愛情始終伴隨著鶯鶯與老夫人之間,鶯鶯與張生之間以及鶯鶯與紅娘之間等等的矛盾的。處于老夫人和紅娘管教,監(jiān)視之下的鶯鶯,不可能用坦白的,直率的行動回答張生的愛情,這就決定了她和張生之間的沖突;紅娘雖然是站在鶯鶯一面的,但老夫人交給她“行監(jiān)坐守”的“任務(wù)”,這就決定了她和鶯鶯之間的沖突??梢?,鶯鶯的“鬧簡”,是出于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采取的一種措施-—對紅娘進行試探,竭力使自己的叛逆行為不被老夫人察覺,力求避免正面沖突;這是一種巧妙的策略,也是鶯鶯聰明和識見之所在。
佛殿相逢是這一感情的開端。老夫人著紅娘陪鶯鶯去“散心”,但提出了一個條件:“看佛殿尚沒人。”但本沒有人的佛殿上忽然有了人,而且那個人就是“外向兒風(fēng)流,青春年少,內(nèi)性兒聰明,冠世才學(xué)”的張生。佛殿相逢,不僅張生“透骨髓相思病染”,而且積“愁”積“怨”已久的鶯鶯,及時在紅娘的監(jiān)視下,也大膽地表示了度與張生的愛戀。在老夫人看來,被游客“私窺”,已是恥辱,而鶯鶯在這里竟“私窺”了“游客”。“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是她對于母教的蔑視。
然而,鶯鶯的一舉一動想瞞過老夫人,當(dāng)然首先必須瞞過老夫人派來身邊的耳目——紅娘。崔、張“佛殿邂逅”“隔墻酬韻”,在關(guān)鍵時刻,紅娘總是迎頭撥來冷水。“那壁有人,咱家去來。”“有人咱家去采,伯夫人嗔著。”鶯鶯摸不清紅娘居的什么心,以致埋怨紅娘“但出閨門,影兒般不離身。”而紅娘則明確聲明: “不干紅娘事,老夫人著我跟著姐姐。”然而,能為鶯鶯與張生搭橋牽線的也只有紅娘了。紅娘站在哪一立場上,這是鶯鶯能否成功的關(guān)鍵。鶯鶯就是這樣對紅娘又要依靠又要提防。這就可以理解《鬧簡》中的戲劇性沖突了。請看《鬧簡》的開場:
[旦上云]紅娘伏侍老夫人不得空便,偌早晚敢待來也,起得早了些兒,因思上來,我再睡些兒咱。
[紅上云]奉小姐言語去看張生,因伏侍老夫人,未曾回小姐話去。不聽得聲音,敢又睡哩,我入去看一遭。
這一開場清楚地交待:張生的病情如何一直使鶯鶯牽腸掛肚,于是“起很早了些兒”,派紅娘去打聽情況。因夜間不曾睡好,這才導(dǎo)致“日高猶自不明眸”,還想 “再睡些兒”。而“奉小姐言語去看張生”的紅娘進房時并沒有馬上將情況來匯報,而是“先揭起這梅紅羅軟帳偷看”。這無疑使深沉且謹慎小心的鶯鶯大起疑心。于是她暫且按下滿腹焦急之情,裝作若無其事。“半晌抬身,幾回搔耳,一聲長嘆”。鶯鶯的裝模作樣又令機靈的紅娘覺得“我待便將簡帖兒與他,恐俺小姐有許多假處哩。”于是便“將這簡帖兒放在妝盒上,看他見了說什么。”兩人都在互相猜測對方。鶯鶯見紅娘沒有開口,看到了簡帖,輕勻了粉臉,亂挽起云霞。”她馬上終止了梳妝,一個“亂”字已將她草率收拾頭發(fā),急切看信的心情暴露無遺。“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曾心煩。”寫出鶯鶯看信的喜悅,而后卻責(zé)問紅娘, “小賤人,這東西那里將來的?我是相國的小姐,誰敢將這簡帖兒來戲弄我?我?guī)自鴳T看這等東西?”在此,作者采用了巧妙的藝術(shù)手法,紅娘先是讓鶯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張生的來信。鶯鶯正掩蓋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不料被紅娘窺見。而紅娘卻是一聲不響放下簡帖,然后一旁察言觀色,靜現(xiàn)其變。鶯鶯料想紅娘到老夫人那里服侍了大半天,有可能信件已被老夫人截獲,私情早已泄露,而紅娘正一旁幸災(zāi)樂禍呢。這一切怎能不令深沉不露的鶯鶯疑云大起?于是她先發(fā)制人,怒火萬丈搬出相國小姐的架子和一堆冠冕堂皇的措辭來,一副凜然不可褻瀆的清高樣子。并數(shù)次抬出“老夫人”大駕來加以怒斥。
[旦云]告過夫人,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
[旦云]紅娘,不看你面時,我拎與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見夫人!
[旦云]……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禮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道兒是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
可見,鶯鶯所擔(dān)憂的正是讓“老夫人”發(fā)覺其私情,那么她所苦苦追求的自由愛情將會是竹籃打水—場空。而紅娘是老夫人派在其身邊的“臥底偵探”,她不得不始終注視著紅娘態(tài)度的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任何不妥之處,便使出各種手段來進行掩飾。當(dāng)紅娘說出“比及你對夫人說呵,我將這簡帖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時,聰明的鶯鶯已獲得了一個重要信息,即信件并沒有被老夫人截獲,私情并末泄露。鶯鶯試探成功了,于是忙陪著笑臉,揪住紅娘說:“我逗你耍來”, “紅娘,早是你口穩(wěn)哩,若別人知呵,甚么模樣!”這“別人”正是老夫人。可見鶯鶯怕老夫人知道,要紅娘口穩(wěn)。從以上可以看出,鶯鶯之所以要“鬧簡”,是為了提防紅娘,瞞過老夫人。于此我們也能更好地探析《賴簡》的真實原因。
鶯鶯約張生于花園相會,但是跟在身邊的紅娘卻是鶯鶯的提防對象,又擔(dān)心老夫人發(fā)現(xiàn)。正當(dāng)鶯鶯滿腔煩惱時,解錯詩意的張生急切地跳墻來與鶯鶯幽會。而他不知鶯鶯所懼怕的正是被“威嚴”的老夫人發(fā)現(xiàn)私情,以致前功盡棄。無奈張生這冒失鬼錯上加錯,既弄錯了地點,又是跳墻而過,而且心急魯莽,這完全出于鶯鶯的策劃之外。因此鶯鶯只能演出賴簡一戲以免被老夫人識破。這無處不體現(xiàn)出鶯鶯的機靈與聰慧。
“賴簡”之后,張生病重,鶯鶯,紅娘都很不安,都想救他,于是接下去就是“酬簡”,鶯鶯在紅娘的鼓勵下終于背著老夫人,和張生私自結(jié)合了。
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細致刻畫了鶯鶯這一形象:她的性格是深沉的,心事是隱秘的,因而她的語言是婉轉(zhuǎn)的,閃爍其詞的,有時甚至是口不應(yīng)心的。她的相國小姐的身份,使她盡可能地掩蓋她的火一樣燃燒著的愛情,因而往往說出口不應(yīng)心的話。當(dāng)然她的語言也并非始終如此。在激烈的沖突中,她的愛情的烈焰往往燒毀一切束縛,轉(zhuǎn)化為火一樣的語言。在“送別”時即如此:
“別宴”一出分為四個部分,即赴長亭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與之相對應(yīng),崔鶯鶯的感情也依次經(jīng)歷了恨——愁——怕——念的起伏過程。具體說來,應(yīng)是:
赴長亭途: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急”,“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恨離別后的“悶殺人”,恨“此恨誰知”
長亭餞別:是離愁,“合歡未已,離愁相繼”。度日難,“雖然久后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怎得愁?“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臨別叮囑:怕 一怕失去張生,既怕其金榜題名后休妻再娶妻,又擔(dān)心其“一春魚雁無消息”“金榜無名誓不歸”。二怕張生不會自我照料,叮囑道“到京師服水土”“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fēng)霜要起遲”。三怕?lián)]別后寂寞難耐,掛念倍增,怕回去的這段日子“沒有你我怎么辦”。
惜別目送:念 是眷戀,“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fēng)聽馬嘶”,凄愴悲苦,刻骨銘心。
沒有曲折復(fù)雜的戲劇情節(jié),更談不上什么感天動地的人物故事,“長亭送別”的藝術(shù)魅力主要來自其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與真實描摹。
可以說,《西廂記》成功地塑造了鶯鶯這一敢于沖破封建枷鎖的勇敢女性形象,同時也是對封建禮教的嚴厲控訴。其一波三折的感情經(jīng)歷,又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了鶯鶯這一敢于抗?fàn)幍男蜗蟆?/p>